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南昌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明同学做作业时,字迹潦草,杂乱无章,如群蚁排衙

    B.尝试不仅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有变通的能力。

    C.面对扑朔迷离的案情,办案人员毫不懈怠,努力寻找蛛丝马迹。

    D.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 2、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是 ( )

    A. (yīn)红 尴(gà) 荒(bì)   人不倦(huì)

    B. (dàng)   水(dián) 徘(huái)   乎不同(jiǒng)

    C. (pì)如   鸣(háo)   起(dié)  悲天人(mǐn)

    D. 徨(páng)    花(pǔ) 子(jūn) 香气四(yì)

     

  •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正如泰戈尔所说过的一句话:“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②这时,你不要退缩,不要气馁,哪怕最终只在幸福门外徘徊。

    ③追求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只要心中存在着这种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一定会达到幸福的彼岸。

    ④毕竟,我们追求过,努力过,与狂风暴雨拼搏过。追求就是一种幸福。

    ⑤但其中必定会有狂风暴雨、冰山触礁,它们就像逆流一样阻止你前进的步伐。

    A.③⑤②④①

    B.②①③⑤④

    C.①③⑤②④

    D.③④①⑤②

  • 4、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未选择的路》作者弗罗斯特,美国人;《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人。

    B.陈子昂、杜甫均为唐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均为宋代诗人,龚自珍、纪昀均为清代文学家。

    C.《台阶》中的“台阶”承载着父亲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既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也象征着雷锋精神。

    D.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如《土地的誓言》铺陈描述各种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邓稼先》一文中的议论饱含敬仰之情。

  • 5、下列属于句式杂糅语病的一项是(     

    A.汽车驾驶员应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不再发生交通事故。

    B.近年来,我国重大科研项目捷报频传,增强了我们民族的科技。

    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

  • 6、下面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A.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C. 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 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7、下面介绍读书方法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眼到就是书里每个字都要认得,每句话都要理解。

    ②眼到不仅能养成细心不浮躁的好习惯,更能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③胡适先生认为,读书要做到四个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④不能“略观大意,不求甚解”。

    A.③②①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③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弃书捐剑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项籍( )

    (2)学书不成,( )

    (3)项梁怒( )

    (4)不(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B.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C.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D.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2)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4】请概括《项籍弃书捐剑》的故事给你的启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要求默写填空。

    (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5)_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最能表现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在写景中蕴含着自然理趣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读《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后回答后面小题。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轻手轻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作者选取三件不同时期的事情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请仿造示例概括另两件事中的任意一件事。

    示例:小时候临睡前,父亲帮我掩好被褥,熄灯关门,关门声特别轻。

    2品味文中划线词句的妙处。

    (1)父亲在午睡,我轻手轻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加点词好在哪里?)

    (2)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第⑤段中写到“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声响中读人”,结合⑥⑦两段,根据不同关门情形分别说说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4请回忆在生活中你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就其中一方面举例并谈谈感受。

     

  •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1阅读文章,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

    立志上天入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2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4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

    5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历史的星空,因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在课文中,我们遇到了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等人物,他们的故事历历在目;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会在你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产生尊敬、佩服或感动等情感。那么,谁值得你尊敬、佩服或感动?

    请以“你是我的榜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