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9年11月,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市长、副市长及市人民政府委员,代表们反应热烈,时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的汤用彤认为,“人民自己选举自己的市长,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没有的事”。由此可见,当时( )
A.和平建国方案得到各界拥护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建立
D.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强
2、如表是某学者总结的巴黎公社的体制,这表明巴黎公社( )
体制 | 主要特征 |
政治体制 | “议行合一”,体现为公社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十个委员会。 |
经济体制 | 建立组织生产的工人协作社制度,并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 |
文教体制 | “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建立免费、普及的世俗教育体制。 |
司法体制 | 选举,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还组成民事法庭与军事法庭,审案要体现公平正义。 |
社会体制 | 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基层内部事务。 |
A.以践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使命
B.践行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C.形成了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
D.铲除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
3、“代理人谢勒夫卡说道:我从文书简提手中买来这所房屋。我为了它而给了他十个沙图;此项契约在胡夫-阿海特公墓村的议会(贾贾特)的面前,当着简提的许多身为凯米普的祭司团成员的证人的面,由登记办公室盖章确认”。上述材料适用于研究古埃及的( )
A.法律教化
B.商业贸易
C.国家政体
D.宗教信仰
4、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多地遭遇特大旱灾,轮船招商局垫付采买了大量赈粮并亏本承运。同时为保证西征军饷,清廷暂缓购置军舰,大幅减少天津机器局的经费。这主要表明( )
A.边疆危机阻断洋务新政
B.清廷救济依赖民间自筹
C.洋务运动增强赈灾能力
D.近代化的环境日趋恶化
5、下列人物不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
A.展子虔
B.阎立本
C.吴道子
D.顾恺之
6、“鸿胪井刻石”位于旅顺黄金山下,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唐代刻石之一。关于此石的最早记载见于《辽东志》:“井上石刻有‘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凿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凡三十一字”。这可用于研究唐代( )
A.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
B.军事部署和军队慰问
C.政府赈灾和民间救助
D.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
7、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记者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游行。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第二天,毛泽东和斯诺共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的显要位置上,报纸的右上角还特意刊登了一句毛泽东语录:“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这些做法意在
A.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共同反帝
B.向美国表达中国追求和平的信心
C.传递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
D.区别对待美国人民与美国政府
8、据考古发现,距今(2019年)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证明了长江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
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
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
9、下面所示为某时期少数民族民歌。这些民歌( )
“羊角花儿四季开,红军大队来羌塞。打倒土豪分田地,各寨成立苏维埃。”(四川羌族民歌《各寨成立苏维埃》)
“纳西人跟着闹革命,管理江山来作主。”(云南纳西族民歌《红旗漫天舞》)
“红军北上打日本,阿伦盼望早回程,解教各族受苦人。”(贵州仡化族民歌《红军阿鱼水情》)
A.抒发了全面抗战时少数民族的同仇敌忾
B.体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C.承载着红军战略转移过程中的历史记忆
D.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得人心
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些论断( )
A.意在说明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B.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C.吸取了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
D.强调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必要性
1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这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 )
A.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C.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D.开始于旧石器时代
12、下图为1985~200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及其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初级产品出口数额下降
B.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深化
C.利用外资规模大幅扩大
D.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13、下表是美、英、德、中四国某方面所占世界份额的变化情况。 “某方面”指的是( )
年份 国别 | 1800年 | 1860年 | 1900年 | 1953年 |
美国 | 0.7 | 7.1 | 23.7 | 44.7 |
英国 | 4.1 | 19.9 | 18.5 | 8.4 |
德国 | 3.5 | 4.9 | 13.2 | 5.9 |
中国 | 33.3 | 19.5 | 6.3 | 2.3 |
A.殖民地数量
B.制造业总产量
C.对外贸易额
D.白银的存储量
14、明初,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1436年,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及至1522年,则“钞久不行,钱已大壅,益专用银矣”。这反映出明朝( )
A.制钱使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B.经济发展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C.赋税制度调整导致货币变革
D.江南民间金融资本发展迅速
15、清末主管京师大学堂的孙家鼐曾言:“总署同文馆、各省广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福建之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学堂及南北洋水师武备各学堂皆囿于一才一艺……故办理垂数十年,欲求一缓急可待之才而竟不可得者。”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
A.重视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
B.压制民用工业的发展
C.致力翻译西方政治类书籍
D.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16、1796年,华盛顿认为:“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其中,“最可靠的保护者”指的是( )
A.代议制政体
B.宪法体现的原则
C.两党制
D.文官制
17、1900年,某报道中写道:“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卒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此报道可佐证( )
A.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
B.义和团民缺乏纪律约束
C.清政府完全屈从于列强
D.英法联军对北京的掠夺
18、下面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史籍对“入仕”或“参政”的相关记载。这可用于佐证这一时期( )
记载 | 出处 |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 | 《韩非子·亡征》 |
“子赣(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 《史记·货殖列传》 |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 《战国策·秦策五》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权力集中依赖文化统一
C.商业成为政治统治的支柱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19、1947年5月山西阳泉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起第一个城市政权,阳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成果,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这一事件( )
A.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取得重大进展
B.旨在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C.为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基础
D.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重要成果
20、1993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表述道:“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有关内容改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以上关于就业状态用词的变化反映了( )
A.思想解放助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市场机制的无序性弊端已显现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D.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
21、《元史》记载:“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诸牛铺马站,每一百户置汉车一十具,各站俱置米仓,站户每年一牌内纳米一石,令百户一人掌之。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朝令夕至,声闻毕达”。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驿站制度是元朝创立的古代治国良策
B.元朝专门设立站户来承担徭役和赋税
C.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
D.驿站极大便利了信息传递和人员流动
22、元朝时期,江南士人在鄙视和屈辱中求生存,画家王冕浪迹天涯。他的存世代表作《墨梅图》(下图所示),追求纯净内敛但不娇弱,柔韧素雅但不过于朴素,色彩艳丽但不娇艳炫耀的艺术效果,蕴含着道家和禅宗意识的超然境界。据此可知,《墨梅图》
A.体现了文人画的世俗倾向
B.反映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C.弘扬了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D.拓展了艺术作品的生存空间
23、如图是二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对此漫画分析有误的是( )
A.反映了苏德之间的同盟关系
B.反映了波兰迅速灭亡的客观原因
C.体现了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体现了凡尔赛体系的进一步瓦解
24、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25、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地方机构的设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举措来看,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A.征伐匈奴B.设河西四郡C.宋与辽夏金等政权并立与对峙D.文成公主进藏E.榷场F.伊犁将军G.昭君出塞H.宣政院I.开通丝绸之路J.驻藏大臣
民族融合的方式 | 措施 | |
战争 |
|
|
和亲 |
|
|
机构 |
|
|
互市 |
|
|
共治 |
|
|
26、观察中国古代各朝疆域版图,回答问题
(1)请按照示例将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
朝代 | ①: | ②: | ③:唐朝 |
判断依据 | ④: | ⑤: | ∕ |
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 | ⑥: | ⑦: | ⑧: |
(2)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特点。
27、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28、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 儒学地位 | 时代背景 |
孔子 |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
秦始皇 | 2 | 4 |
1 | 独尊儒术 | |
朱熹 | 3 |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
29、意义
(1)国内意义
①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②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___________。
③是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④英国逐渐实现了向___________国家的转变,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2)国际意义: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了贡献。
30、___________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_给日本。开放沙市、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31、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文明成果中的代表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过重要影响。
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5个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礼、②道、③敬天保民、④经学化、⑤法、⑥理、⑦哲学化、⑧法规化、⑨心古代儒家文化流变与外传
(1)儒学的源流(西周)
代表人物:周公旦(制度化)
核心思想:“ ”
(2)儒学的演变
①形成期(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德化)
核心思想:“仁”、“ ”
②改造期(两汉)
代表人物:董仲舒( )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
③重塑期(宋明)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王”( )
核心思想:“ ”
(3)儒学的外传
①辐射东亚
②远播西方
(4)若就提纲中的“(3)—②”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32、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1)在上图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国的名称。
(2)在下列图示的空白框内,填写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成果。
(3)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出土了波斯的银币。凭借这些银币是否足以证明汉朝与波斯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为什么?
(4)下图所示为唐朝初期绘制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征途的情景。①有人说,“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用的是
A.动机与后果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方法 D.相同与不同的分析方法
②该壁画能否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为什么?
33、都城之味
两汉统一时期,代表中国政治中心而兼文化中心的有两个: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洛阳。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稳定状态,南北的融合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钱穆先生的话道出了两汉时期都城所体现的对边疆控制作用与对经济文化资源整合作用,根据所学填写下表,回答在之后的历代都城的历史变化中其中所折射出的重要含义。(需要史实与分析相互结合)
史实 | 分析 |
例:西汉首都长安 | 代表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 |
|
|
|
|
|
|
|
|
34、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以上两表,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代一统,惩责其非,废九品中正法而创进士科。历代踵行,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顾颉刚《中国考试制度史》序文
材料二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三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杈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度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原因。
3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8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美法两国的历史文献: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材料一
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员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美法两国的什么政治文献?以上材料体现了哪一种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类型?
(2)材料一、材料二的政治文献分别对其本国社会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在实行代议制时贯彻了怎样的原则?
39、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