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68年,在为与列强修约做准备时,总理衙门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一大批官员商议铁路事宜。曾国藩认为,无论是外国商人还是中国商人,只要修建铁路都将使“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丁宝桢指出:“此事为害过大,使我之国计民生日耗日削于冥冥之中,不堪设想。”这表明二人( )
A.对近代化道路选择出现分歧
B.与列强“商战”的思想日隆
C.尚未认清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D.强调交通对于经济的意义
2、楚国虞丘子曾向楚庄王荐举孙叔敖任令尹;郑国子期曾向郑昭公荐子产为相;管仲在齐国创立“三选”荐举之法,即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官吏。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时期( )
A.官僚政治雏形出现
B.人才选拔机制成熟
C.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D.阶级关系发生剧变
3、晚清时期出现了一类企业,在企业中,一方面,政府官员掌握企业的决策权与人事权,“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另一方面,商人承担企业的管理责任与经营风险,但是“商得若干之利,官亦取若干之息”,这类企业的出现说明
A.官府利用商人发展近代企业
B.重农抑商政策终结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D.官僚资本日益膨胀
4、徙陵之制开始于秦始皇徙三万家至丽邑(以骊山墓所在地置邑)。汉高祖徙齐楚大族昭、屈、 景、怀、田五姓于关中以实长陵,与利田宅,徙者十余万口,此后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万里之统,海内赖安”。可见,秦汉实行徙陵之制意在( )
A.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B.实现强本弱枝之效
C.彰显敬祖孝亲观念
D.控制新近征服之地
5、从下表中信息可以推知中国( )
中国以政府和人民名义向有关方赠送大熊猫的统计
赠送时间 | 大熊猫名字 | 受赠方 |
1957年 | 平平 | 苏联 |
1958年 | 姬姬 | 奥地利动物商人海尼·德默 |
1959年 | 安安 | 苏联 |
1965—1980年 | 一号、二号、凌凌、三星、丹丹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1972年4月 | 玲玲、兴兴 | 美国 |
1972年10月 | 兰兰、康康 | 日本 |
1973年12月 | 燕燕、黎黎 | 法国 |
1974年4月 | 佳佳、晶晶 | 英国 |
1975年9月 | 迎迎、贝贝 | 墨西哥 |
1978年9月 | 绍绍、强强 | 西班牙 |
1980年 | 欢欢 | 日本 |
1980年11月 | 天天、宝宝 | 西德 |
1982年 | 飞飞 | 日本 |
A.熊猫外交成为提升国家形象的基本手段
B.始终遵循和平发展的全方位外交方针
C.外交方向和重点随着战略需要进行调整
D.贯彻了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
6、15世纪以后,德意志地区的工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工商业中心一般都分布在边远地区,与外界联系较多,而与内部联系较少。这一状况( )
A.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
B.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
C.促使德意志宗教改革
D.阻碍了德意志对外经济往来
7、南宋士大夫对花卉“韵”“格”“品”等道德标准越来越看重,并以此对花卉等级秩序重新塑造,比如在北宋时还罕有相关谱录问世的梅花,在南宋《全芳备祖》中就已经取代牡丹而高居百花之首。这侧面反映出( )
A.理学影响社会生活
B.世人审美水平提高
C.贵族阶级沉迷享乐
D.传统道德发生质变
8、下表是1842—1894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岁入:两,比重:%)。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年代 | 田赋 | 盐课 | 厘金 | 关税 | ||||
岁入 | 比重 | 岁入 | 比重 | 岁入 | 比重 | 岁入 | 比重 | |
1842 | 19,575,722 | 76 | 4,981,845 | 13 |
|
| 4,130,455 | 11 |
1885 | 32,356,768 | 48 | 7,394,228 | 11 | 12,811,708 | 19 | 14,472,766 | 22 |
1888 | 33,243,347 | 42 | 7,507,128 | 10 | 13,600,733 | 18 | 23,167,892 | 30 |
1894 | 32,669,086 | 43 | 6,737,469. | 9 | 13,286,816 | 18 | 22,523,605 | 30 |
A.农业税收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B.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C.财政收入结构日益走向近代
D.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9、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由此可见( )
学者 | 观点 |
张鸣 | 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 |
姜义华 | 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
杨银权 |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
沈渭滨 | 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
A.偶然因素决定着历史事物发展的方向
B.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
C.时代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着历史解释
D.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
10、如表所示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公债发行情况(单位:元)。这些债券的顺利发行( )
债券名称 | 发行时间 | 发行定额 | 利率 | 偿还期限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 | 1932年7月 | 60万 | 年息1分 | 半年 |
湘鄂赣省短期公债 | 1932年12月 | 5万 | 年息1分 | 1年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 | 1933年7月1日 | 15万 | 年息1分 | 1年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期票 | 1934年4月 | 4万 | 无息 | 4个月 |
A.冲击了国统区的金融秩序
B.保证了根据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C.解决了根据地生产的困难
D.体现出苏区群众对红色政权的支持
11、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12、14—16世纪英国制定了多部禁奢法令。其中,1571年的“帽子法令”规定,除了爵位贵族及其女仆、年收入达20马克的乡绅外,其他年满6周岁的臣民都不得戴进口天鹅绒帽子,而且必须在星期天和节假日戴英格兰本土生产的羊毛帽,违者每天罚款3先令4便士。由此可知,英国禁奢法令( )
A.旨在提倡节俭教化民众
B.利于本国纺织业的发展
C.大力弘扬英国服饰文化
D.加速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13、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唐(830名进士) |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 ||||
士族子弟 | 小姓 | 寒素家庭子弟 | 三代不仕 |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 其他 |
70.96% | 13.14% | 15.96% | 53.86% | 22.63% | 23.51% |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14、仰韶文化的扩张与激荡形成了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的中原龙山文化。在其直接影响下,原来属于大汶口文化范畴的河南东部地区,开始出现了面貌接近中原文化的造律台文化等一系列文化演进过程,与炎黄二族经过涿鹿之战进一步打击地处东部的蚩尤族的历史进程是大体吻合的。而中原龙山文化向南深入到江汉平原,则和传说中尧舜禹时期中原集团征伐三苗可以相互印证。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原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进程
B.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C.兼收并蓄政策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崛起
D.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格局
15、阅读英国英格兰地区的人口密度表。由此可推知,当时英格兰( )
区域 |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数) | |
18世纪早期 | 19世纪中叶 | |
南部 | 40—60人 | 135人 |
西北部 | 30—40人 | 270人 |
A.西北部工业化的水平较高
B.南北社会结构差异较大
C.工业革命起源于南部地区
D.城市化的发展趋于平衡
16、18世纪后半期,拉美的科学家们意识到,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欧洲的拉美研究存在许多谬误及偏见。在这种背景下,拉美的科学家们提出“美洲的科学”以区别于欧洲的科学研究。这( )
A.促使欧洲中心论退出历史舞台
B.有利于增强拉美民族意识
C.说明科学发展是民族独立前提
D.推动拉美反殖民斗争胜利
17、一战爆发后,列宁指出:“德国反对英国和法国无疑是对的,因为它殖民地‘分得少’……但是德国本身并不是在为解放其他民族,而是在为压迫其他民族而战。”由此可知,一战( )
A.推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促进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具有帝国主义侵略性质
D.使亚非拉国家沦为了受压迫民族
18、东汉桓帝时,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被太学生敬为“天下楷模”。灵帝时,面对宦官搜捕的“党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 )
A.推动了“清议”之风的兴起
B.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反映了皇权的衰落
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阐述意在( )
A.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理念
B.推动世界改善治理体系
C.推动国人铸就民族精神
D.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汉初,郡国须收集各地所产之物(方物)输送至国库。汉武帝时,朝廷以“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和“便远方之贡”为由,派均输官直驻郡国,他们负责验收方物,督促郡国附缴相应运费,然后将方物运至中央。汉武帝此举( )
A.侵夺了地方富商大贾的利益
B.旨在消除豪强对朝廷的威胁
C.实现了对地方官的直接控制
D.有利于保障中央政府的财力
21、2018年,辽宁阜新他尺沟遗址发掘出土了400余件陶器,大多数陶器表面有字纹、弦纹、几何纹等。此外,还出土了600余件大型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铲、磨盘、磨棒、敲砸器、砍砸器等。另外,还有8件非常珍贵的玉斧出土。据此判断,当时该地( )
A.社会发展处于新石器时代
B.奴隶制文明较发达
C.手工业技艺水平世界领先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22、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1855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1870年6月,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使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这一制度(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要求所有职位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C.任用的官员随内阁更迭而更换
D.杜绝了政治腐败现象
23、康熙时期,清政府在西藏设置了三位噶伦(藏语:宰相),辅佐达赖管理西藏行政事务。雍正时期,政府派遣内阁学士僧格等“差往达赖处”,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乾隆时期,政府不仅在皇宫建立藏传佛教寺院,还设立喇嘛印务处,主掌喇嘛事务公文。清政府的这些举措( )
A.有效消除了西藏的割据势力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标志中央对西藏管辖的开始
D.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
24、民国初年的立宪政治以失败而告终。但梁启超说: “汝不见袁世凯之偷作皇帝乎?其所弄手法,固曰经国民之投票不愿意要共和也,经国民之投票推他做皇帝也。”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袁世凯复辟帝制行径不得人心
B.立宪政治影响国人的思想取向
C.民主平等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
D.国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日趋高涨
25、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 儒学地位 | 时代背景 |
孔子 |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
秦始皇 | 2 | 4 |
1 | 独尊儒术 | |
朱熹 | 3 |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
26、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文明成果中的代表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过重要影响。
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5个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礼、②道、③敬天保民、④经学化、⑤法、⑥理、⑦哲学化、⑧法规化、⑨心古代儒家文化流变与外传
(1)儒学的源流(西周)
代表人物:周公旦(制度化)
核心思想:“ ”
(2)儒学的演变
①形成期(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德化)
核心思想:“仁”、“ ”
②改造期(两汉)
代表人物:董仲舒( )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
③重塑期(宋明)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王”( )
核心思想:“ ”
(3)儒学的外传
①辐射东亚
②远播西方
(4)若就提纲中的“(3)—②”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27、英国世界地位的演变
28、用合适的制度创设内容填空
中央官制:秦( ),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 ),清雍正( )
地方制度:秦(郡县制),汉初( )
选官制度:魏晋( ),隋至清(科举制度)
29、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30、1890年,美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中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这反映出美国政府
A. 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
B. 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C. 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反对成立垄断组织
31、意义
(1)对英国
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___________、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___________。
②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___________的原则得以确立。
(2)对世界:英国的___________,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32、观察中国古代各朝疆域版图,回答问题
(1)请按照示例将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
朝代 | ①: | ②: | ③:唐朝 |
判断依据 | ④: | ⑤: | ∕ |
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 | ⑥: | ⑦: | ⑧: |
(2)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特点。
3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1)按照提示,完成内容。
(2)根据上表内容,结合所学,谈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
34、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法治化、民主化。填写下列空格内容。
(1)经济的工业化
①18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启动,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英国诞生的第一个工业部门是________。
②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________的发明带动了交通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
①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的《________》,在英国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________》,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②1787年颁布的《合众国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________、国家体制是________。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实行________制,在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
35、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顺应不同时期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领域里面先后采取了哪两种经济政策?
(2)后来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称为什么?
(3)按照斯大林的规划,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过程中分别在工业与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或措施?
(4)在50-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先后哪几个领导了进行了改革?其中最后一位领导人的改革还直接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
36、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以上两表,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律·名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摘编自陶舒亚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将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定,规定美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由该国的领事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其本国法律裁判。清政府通过修订法律、改良司法等措施,以期早日收回这种司法主权。1927年1月,美国出于远东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通过谈判途径尽快解除美在华享有的治外法权。1928年,中美签订新关税条约后,在中方的坚持下,中美开始就撤销美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进行谈判。美国与英国在1943年1月11日,同时宣布放弃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在华特权,接着荷兰、比利时、挪威、巴西等国也相继采取同样步骤。自此,开始了全面废除帝国主义在华领事裁判权。
一一摘编自仇华飞《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形成与撤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涉外案件处理的原则及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产生的影响及美国1943年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原因。
39、“二十四朝之皇帝”
近代学者夏曾佑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汉高祖。然而,又“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汉武帝。谈谈你对汉武帝“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