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韦贤,西汉大臣,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官拜丞相;他的小儿子韦玄成又以精通经学受到皇帝重用。因此,邹县有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簇籝,不如一经。”这反映了当时( )
A.九品中正制下的官员选拔
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科举制度被人们普遍接受
D.主流思想引领社会风气
2、宋神宗改革御史台制度,设置吏、兵、户、刑、礼、工六个察案,六案各由一名御史负责,分头对在京官署进行文书核查,纠举其行政过程中的“稽迟违慢”等失误。由此可知,这一改革( )
A.提高了官吏选拔标准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减少了中央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3、两汉时期,霍去病立志“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张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这些历史人物所表现出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这些时代精神的出现,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文化政策的开明
C.边疆民族地区的动荡
D.王国问题的解决
4、《清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书,为嗣君和先朝大臣所编撰。1900年7月31日光绪帝谕旨,原文如下:“如有教匪窜出抢掠等情,当饬队力剿。”收入《德宗实录》(成书于1927年)时改为:“如有教民窜出,不可加害。”这说明( )
A.历史认识具有多元特性
B.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
C.史料流转导致信息失真
D.史料互证才能还原真相
5、英国海军军官游历太平天国后记载:“太平天国已经废除了妇女缠足的恶俗男子摆脱了剃发垂辫的奴隶标记,这是太平天国最显著的两个改革,这两项也是以往欧洲人最为嘲笑的内容。”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质
C.促使农民思想觉悟提高
D.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6、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
A.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
B.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C.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
D.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
7、20世纪60年代初,独立后的几内亚第一任总统塞古·杜尔说:“如果有人认为取得独立就万事大吉,可以不必再作努力,那他就是没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状况,就是同历史的进程背道而驰。”由此可知,塞古·杜尔强调在非洲( )
A.应警惕帝国主义武力干预
B.去殖民化的斗争任重道远
C.争取国家独立是首要任务
D.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8、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这反映了当时( )
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
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
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
9、固原北魏漆棺画中,棺盖被金色天河分为“东王父”和“西王母”两部分。两侧挡板:上为舜、郭巨、蔡顺等孝子故事图,由三角火焰纹分隔开,中部是具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路,下为狩猎图。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
A.中原传统文化衰落
B.制度改革不够彻底
C.文化心态多元包容
D.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10、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记者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游行。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第二天,毛泽东和斯诺共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的显要位置上,报纸的右上角还特意刊登了一句毛泽东语录:“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这些做法意在
A.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共同反帝
B.向美国表达中国追求和平的信心
C.传递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
D.区别对待美国人民与美国政府
11、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不能从凯恩斯主义的管理手法上学到什么东西……它促进了经济的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却是通货膨胀,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该文( )
A.服务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B.全面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C.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
D.契合中国摆脱传统模式的需要
12、“清华简”出,则先秦史认识别有洞天。清华简《系年》存在着“周乃亡”即幽王身死后周亡和“周室既卑”两种不同叙事。有学者指出,《左传》和古本《竹书纪年》均未直接提及幽王亡周,尤其《左传》直接以平王东迁持续周室王统,显然并不认为幽王死而周亡,其言“王嗣”“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都是说春秋周室依然是天下共主。有学者在梳理《诗经》《国语》等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周亡”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末,是当时知识分子结合历史经验对时局做出的政治预测。同时,《系年》两种叙事并存,在《国语·郑语》中也有类似情况。进而有学者研究指出,“周亡”指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的灭亡,“周室既卑”指作为诸邦之一的周邦衰落,两者并存根源于上古多邦并存的国家结构。这说明( )
A.“清华简”对先秦史研究大有裨益,历史谜团会“迎刃而解”
B.对文献的合理解释,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综合考量
C.对产生的学术争论,需以新发现史料为依据终成“一家之言”
D.涉及新发现的史料,如果颠覆传统的认识就毫无史学价值可言
13、文艺复兴运动发端于意大利的原因是很多的,如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其根本原因是( )
A.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希腊罗马文化
B.意大利地处地中海优越位置
C.意大利拥有优秀的文学和艺术家
D.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快
14、有学者根据历史文献指出,唐太宗三次出征高丽,无功而返,一个真实的傲慢的李世民显现出来了,军事行动也愈加失控。历史上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其实表现了百姓对圣君的渴望。后世对现实不满,夸大了初唐时期的政治清明。这说明( )
A.学者好恶决定历史的评判
B.唐太宗文治武功受到毁谤
C.历史史料影响人物的评价
D.政绩才是评价皇帝的依据
15、隆庆元年,月港开禁,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向政府提起申请,申请书上要注明商人的姓名、年貌、户籍、住址、贩运货物的种类、数量、船只大小以及将要前往的国家和回销日期等,核对备案无误之后,商人交纳引税,由官员发给商引。这一制度
A.规范了民间外贸行为
B.强化了传统抑商观念
C.冲击了朝贡贸易体系
D.提高了中外贸易效率
16、《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与清政府议定,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卸货后自投商贾,无论与何人交易,听从其便”“与中国商民任便交易,不加限制,以杜包揽把持之弊”。以上规定表明( )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在长江沿线增设通商口岸
C.十三行的贸易垄断被打破
D.西方各国鸦片贸易合法化
17、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这体现在:农业的产生和定居生活的开始;城市的出现与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等方面。这表明苏美尔文明( )
A.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B.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C.体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具有鲜明的原生性
18、太平军所到之处,常在旷地搭高台,然后鸣锣传集军民听“讲道理”。“讲道理”一般会从太平军的纪律、民情、军情等方面入手,讲解各项政策与拜上帝教思想。这一活动( )
A.意在宣传宗教思想
B.是对基层民主的探索
C.丰富了乡约的内容
D.有利于稳定地方秩序
19、1937年以前,西部10省的近代工业只有 2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 6.02%,到1942年底,西部国统区工厂数比 1938年增长了4倍,“西南西北的经济开发,至少提前了50余年”。这一发展( )
A.为民族战争积聚了物质力量
B.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导致中国沿海民族工业内迁
D.改变了国统区原有的生产关系
20、《新安原版士商类要》以徽州为核心记述当时南、北水陆程途,除详述诸地程途地点与里数外,还收录了不少总结性的程途诗诀,以便商旅记忆。它们也被视作“路引”的一部分,甚至被预设为商旅精神上的指引。此类“程途指南”在明清时期较为常见。这一现象表明( )
A.徽商精神成为民众价值取向
B.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走向松弛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1、1851年,洪秀全正式宣布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 “太平”一词,在我国史书上屡见不鲜,在洪秀全的早期诗文中亦随处可见。“天国”一词则源于西方基督教的新约圣经。可见,洪秀全定国号为“太平天国”( )
A.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特征
B.矛头直指列强侵略行为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D.意在建立近代民主政权
22、1906年4月,农工商部为了树立农业模范,成立了中央直属的农事试验场,负责甄选优良的作物品种,改良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截至1911年,全国已经开设20多处较大规模的农事试验场,更有诸多民间的小规模农事试验所层出不穷。这些举措( )
A.促进设施农业的萌发
B.利于向近代农业转型
C.成为清末新政的重心
D.缓解清朝的统治危机
23、冶铁技术的发明和传播要得益于一个已经完全消失的文明——赫梯文明。赫梯文明兴起于现在的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小亚细亚),公元前1800年左右,赫梯人在冶铜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块炼铁技术,但该技术极为保密。因为掌握了更为先进的冶铁技术,赫梯人曾一举灭亡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朝。由材料可知赫梯人( )
A.在世界上最早掌握了冶铁技术
B.冶铁技术最早由赫梯人发明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C.因掌握了更先进的冶铁技术而灭掉古巴比伦王朝
D.块炼铁技术的发明得益于冶铜技术的发展
24、有学者指出,“多极化”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它并不专指对战后初期所形成的雅尔塔两极格局的根本改变,而只是说在美苏全球冷战中涌现出了多种影响世界局势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多极化”( )
A.与雅尔塔两极格局并行不悖
B.冲击了两极格局
C.于冷战格局结束后最终形成
D.缘起于美苏冷战
25、在如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序号填入正确位置。
(1)1919年,首先在________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召开,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军从________出发北伐,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4)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________成立。
(5)1935年,长征途中的________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________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1945年,中共七大在________召开,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旗帜领导下,空前统一和团结。
(8)1949年4月,渡江战役,______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6、1890年,美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中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这反映出美国政府
A. 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
B. 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C. 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反对成立垄断组织
27、厘清史事,推理分析,形成合理结论,是高中学生必备历史能力。下表史事和结论关联正确的是
28、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29、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30、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1)在上图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国的名称。
(2)在下列图示的空白框内,填写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成果。
(3)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出土了波斯的银币。凭借这些银币是否足以证明汉朝与波斯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为什么?
(4)下图所示为唐朝初期绘制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征途的情景。①有人说,“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用的是
A.动机与后果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方法 D.相同与不同的分析方法
②该壁画能否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为什么?
31、西欧封建有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很感兴趣,因此对其产生展开研究,他作出表格如下:
传统与问题 | 制度设计和后果 |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疆域变得更为辽阔,占领地区社会动荡,原有统治秩序已经崩溃,本身处于氏族社会,部族长老山头林立,面临本地贵族势力的挑战,首领无法绝对掌控。 | 放弃照搬罗马中央集权体制,接受日耳曼氏族制分权现实,吸纳罗马贵族和部族上层,逐渐形成层层分封的封建等级制的王国。但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大,王国分裂割据。 |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传统使用奴隶生产的方式已被证明效率低下,因此已经开始提高劳动者的地位,给予一定自由,使用隶农生产,激发生产积极性。 | A |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文化落后,被当地人民排斥乃至敌视,缺乏共同语言和文化认同,感觉遍地皆敌。 | 国王接受罗马文化信仰,皈依基督教,取得教会支持,为统治披上合法神圣外衣,将基督教会变成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使中世纪西欧逐渐成为基督教世界。 |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曾经兴盛一时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商品经济破坏严重,治安状况恶劣,城市无法迅速重建,与农村相差无几。各地需要尽快恢复发展和秩序。 | B |
(1)请你在表格中填上恰当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怎样看待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
32、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文明成果中的代表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过重要影响。
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5个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礼、②道、③敬天保民、④经学化、⑤法、⑥理、⑦哲学化、⑧法规化、⑨心古代儒家文化流变与外传
(1)儒学的源流(西周)
代表人物:周公旦(制度化)
核心思想:“ ”
(2)儒学的演变
①形成期(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德化)
核心思想:“仁”、“ ”
②改造期(两汉)
代表人物:董仲舒( )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
③重塑期(宋明)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王”( )
核心思想:“ ”
(3)儒学的外传
①辐射东亚
②远播西方
(4)若就提纲中的“(3)—②”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33、目的:限制王权和保障___________。
34、建立
(1)政治前提:___________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
(2)《三年法案》: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每届议会期限不得超过___________。
(3)《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继承顺序,且明确未来国王必须是___________。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问题: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某一史实,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说明中国为“追求富强”出现“传统外变”的观点。并分析出现“传统外变”的原因。
36、丝绸之路也是交往之路,这种交往的动机可分为经济利益、开疆拓土、信仰驱动等。据此,将下列史事填入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A.西汉设置河西四郡B.天竺高僧东来C.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D.南宋设置市舶司
E.宋夏边境设立榷场F.明末利玛窦来华G.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动机 | 史事 |
(1)经济利益 |
|
(2)开疆拓土 |
|
(3)信仰驱动 |
|
37、有关鸦片战争,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不同的认识。
近160年前发生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种看法在研究鸦片战争的学人中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一百多年来,鸦片战争史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对这场战争及对其后中国历史的影响,人们的评价并不一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我想,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评论,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评论,总是会得到更多的认同的。鸦片战争史研究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本文想就这场战争究竟是不是鸦片战争以及它的基本评价问题,发表一些浅见,……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国的历史文献从来都如实地称之为鸦片战争。当时的英国对此也是没有疑问的。但到了后来,英国的某些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却力图证明鸦片在当时整个局势中只是一个次要的,而不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因此他们认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是不恰当的。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东西方文化冲突,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由于东西方法律制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英国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贸易。总之,力图说明这是先进的西方文化与落后的东方文化的战争。
——蒋大椿《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问题》原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8、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以上两表,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