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的风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B.民风民俗有浓厚迷信色彩
C.存在比较发达的丝织业
D.农业经济发展出现新方向
2、近代某条约规定:“中国多添数港、准令通商,屡试屡验,实为近时切要,因此议定,将广东之琼州、潮州,福建之台湾、淡水,山东之登州,江南之江宁(南京)六口,与通商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准令通市无异。其江宁俟官兵将匪徒剿灭后,大法国官员方准本国人领执照前往通商。”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3、如表是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其中,丁对应的国家是
年份 | 国家 | |||
甲 | 乙 | 丙 | 丁 | |
1870年 | 22% | 8% | 13%① | 10% |
1913年 | 15% | 11% | 13% | 8% |
注:①为1872年数据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4、西周和春秋时期,“相”为礼宾之官。战国时期,“(相)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相”的变化反映出( )
A.贵族政治的确立
B.君主集权的增强
C.选官标准的提高
D.等级制度的消亡
5、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唐(830名进士) |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 ||||
士族子弟 | 小姓 | 寒素家庭子弟 | 三代不仕 |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 其他 |
70.96% | 13.14% | 15.96% | 53.86% | 22.63% | 23.51% |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6、宋代的生活性商品、生产性商品以及金银器物等均需要缴纳商税,甚至小到手工作业工具只要进入流通领域均需要缴纳商税。对于长途行商而言,每经过一次州县需要缴纳一次“过税”,多则需要缴纳10%以上的商税。这说明宋代( )
A.商业贸易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贯彻执行
C.赋税制度严密
D.商品经济存在政策阻碍因素
7、下表所示为2004—2006年国企、民企和外企单位的缴税贡献率(企业占用的单位资产所作出的税收产出或税收贡献)。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 国有企业 | 民营企业 | 外资企业 | 年度平均 |
2004 | 3.2% | 4.07% | 2.71% | 3.33% |
2005 | 3.48% | 4.41% | 2.82% | 3.57% |
2006 | 3.65% | 4.61% | 3.06% | 3.77% |
A.国企的纳税金额低于民企
B.外资企业户数较少盈利较弱
C.改革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
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彻底变革
8、嘉靖七年(1528年),明朝对官员闲居服饰做了规定,所戴之冠名为“忠静”,“在京许七品以上官……在外许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服之”。然而到嘉靖末年即有僭戴和仿制者,“朝家也曾设禁,士民全不知警”。这表明,明朝后期
A.纺织业出现重大发展
B.社会物质生活普遍改善
C.士大夫引领时尚潮流
D.传统社会秩序遭受冲击
9、中世纪的意大利米兰、威尼斯等城市的市民对城市行政机构有监督和控制权,对城市事务的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参与权,市民可以参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决策过程,包括土地使用、建筑规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意大利城市自治有着深厚的传统
B.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断强化
C.意大利地方开始出现分裂的苗头
D.封建领主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
10、下表为洪武至嘉靖时期大明宝钞价格变化。这一现象( )
年份 | 钱(文) | 银(两) |
洪武八年(1375年) | 1000 | 1 |
永乐十一年(1413年) | 47 | 0.0476 |
宣德四年(1429年) | 10 | 0.01 |
景泰三年(1452年) | 2 | 0.002 |
嘉靖十四年(1535年) | 0.279 6 | 0.000 4 |
A.根源于政府吏治的腐败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D.直接促使了明朝的灭亡
11、1907年12月3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社论称:“人之名政府者多矣。一则曰媚外之政府,再则曰贼民之政府,三则曰割地赠礼之政府,四则曰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两大社会矛盾的合流
B.革命党人重构清廷的形象
C.清廷统治的土崩瓦解
D.清廷中外交涉的进退失据
12、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轮。这一举措( )
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客观上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发展
C.一定程度抑制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
13、赫梯王国(约前 1650—前1200)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城市与城内的神庙、宫殿等场所构成节日举办的现实空间。国王、王后和王子等统治阶层在节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巡幸京畿”与“四方来贺”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节日庆典仪式( )
A.实际作用有限
B.彰显王室权威
C.推崇宗教信仰
D.笼络社会上层
14、法国政府将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又要求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镌刻在各个政府机构建筑的门楣上方,办公大楼人口也必须要悬挂国旗——三色旗。这些做法意在( )
A.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
C.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
D.推动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建立
15、据记载,元代恢复科举后,科举出身的蒙古人起初常被委任从六品官,而色目人、汉人、南人则降一级录用;后来又开放“纳粟获功二途。富者往往以此求进……后求之者众。亦绝不与南人”。由此可知,元代( )
A.选官模式趋于公平
B.阶级矛盾较为尖锐
C.民族歧视观念浓厚
D.富商政治地位提升
16、黄宗羲曾表示自己愿效法元代的王冕,拒绝为亡国之君殉葬,而是“着书一卷”归隐,“持此以遇明主”,自叹“吾虽老矣,如箕子(商纣王之叔,周武王曾请其出山,被拒)之见访,或庶几焉”。这反映出黄宗羲( )
A.以学术传承为己任
B.期盼清朝君主圣明
C.具有一定民主倾向
D.对纲常名教的挑战
17、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言论。这说明当时( )
时间 | 言论 | 来源 |
1925年12月 | 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 | 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关于工业化的决议 |
1927年11月 | 2 500万小农户是俄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根源。逐渐从这一大批人中间出现的富农阶层,正在重演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下埋藏一个大地雷 | 《真理报》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讨论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成效甚微
C.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必然选择
D.苏联模式即将取代新经济政策
18、1966年韩国学者以庆州佛国释迦发现的雕版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据,提出雕版印刷术和金属活字印刷术是韩国的发明。1981年印度作者戈索伊列举文献后说BC327年印度就已经能造出质量相当好的纸,因而纸最初是由印度人发明创造的。这一现象反映( )
A.当代中国文化身份危机
B.文化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首要衡量
C.意识形态冲突愈演愈烈
D.当代中国文化对外输出进程不顺利
19、对如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
年份 | 全世界 | 欧洲 | 美洲 | 亚洲 | 非洲 | 澳洲 |
1870年 | 210 | 105 | 93 | 8 | 2 | 2 |
1880年 | 373 | 169 | 175 | 16 | 5 | 8 |
1890年 | 617 | 224 | 331 | 34 | 9 | 19 |
1900年 | 760 | 284 | 402 | 60 | 20 | 24 |
A.欧洲丧失世界市场的主导权
B.美洲铁路里程增速最快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定
D.西方国家扩大资本输出
20、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希望发言的人按照年龄顺序轮流演讲,但凡被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能被剥夺发言资格:非法结婚者、懈怠人子之职责者、违反公共道德者、逃避兵役者、临阵脱逃者、欠税者等。这反映了雅典( )
A.强调公民的责任意识
B.民主政治存在局限性
C.公民言论权受到制约
D.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21、1796年,华盛顿认为:“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其中,“最可靠的保护者”指的是( )
A.代议制政体
B.宪法体现的原则
C.两党制
D.文官制
22、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通电针对的事件是
A.华北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23、1904年,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小说《白菜与国王》中,将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下的中美洲国家称为“香蕉共和国”。智利诗人聂鲁达《在危地马拉》中写到“从美国来的纵火犯,丢下了金元和炸弹;联合果品公司撒开绳索,树立起它的商标——死亡”。这反映出当时( )
A.拉美各国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美国推行门罗主义控制了拉美经济
C.拉美国家政治独立进程出现倒退
D.拉美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24、有学者在评价清末预备立宪时认为,由于救亡图存实用价值使然,源于近代西方的宪政被引入中国后,“其本意就发生了变异”。这说明当时( )
A.封建君主专制依然有统治基础
B.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C.资产阶级革命适应了时代需要
D.洋务派救亡图存是当务之急
25、原则
(1)限制王权:通过___________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使国王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2)议会至上: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___________机构,由它掌握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最重要的国家权力。
26、观察下图,请将英文字母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启蒙运动的中心 B.1812 年,拿破仑远征的国家
27、英国世界地位的演变
28、___________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_给日本。开放沙市、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29、西欧封建有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很感兴趣,因此对其产生展开研究,他作出表格如下:
传统与问题 | 制度设计和后果 |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疆域变得更为辽阔,占领地区社会动荡,原有统治秩序已经崩溃,本身处于氏族社会,部族长老山头林立,面临本地贵族势力的挑战,首领无法绝对掌控。 | 放弃照搬罗马中央集权体制,接受日耳曼氏族制分权现实,吸纳罗马贵族和部族上层,逐渐形成层层分封的封建等级制的王国。但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大,王国分裂割据。 |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传统使用奴隶生产的方式已被证明效率低下,因此已经开始提高劳动者的地位,给予一定自由,使用隶农生产,激发生产积极性。 | A |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文化落后,被当地人民排斥乃至敌视,缺乏共同语言和文化认同,感觉遍地皆敌。 | 国王接受罗马文化信仰,皈依基督教,取得教会支持,为统治披上合法神圣外衣,将基督教会变成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使中世纪西欧逐渐成为基督教世界。 |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曾经兴盛一时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商品经济破坏严重,治安状况恶劣,城市无法迅速重建,与农村相差无几。各地需要尽快恢复发展和秩序。 | B |
(1)请你在表格中填上恰当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怎样看待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
30、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将下列“重要时期”与同时代的“重要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31、___________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2、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33、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34、厘清史事,推理分析,形成合理结论,是高中学生必备历史能力。下表史事和结论关联正确的是
35、元代四等人制度等级依次为蒙古人、畏兀儿人、汉人、南人。
36、规范应用史学方法,是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的,也是防止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出现武断、附会和诈伪的有效武器。
方法四:比较和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体制,完成以下表格。并简述你对于这一比较的认识。
项目 | 苏联“斯大林模式” |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
经济体制 |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 ① |
所有制 结构 | 单一公有制,完全消灭私人经济成分,对个体经济加以限制和排斥。 | ② |
发展战略 | 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方针,大力发展机器制造业和钢铁工业。 | ③ |
3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长界大战,但并没有真王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38、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后南宋向金称臣并向金上交岁币。
39、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
材料二
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延不肯行。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政府奏无法。上收以示嫔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材料三
上(南宋孝宗)因言:“朕近览《神宗纪》见是时灾异甚多,何故?”魏杞(宰相)等奏:“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上曰:“卿之言甚善,若不恐惧修省,自取灭亡之道也。”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魏杞等奏”体现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完整提出这一思想的儒学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