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深入敌人内部打探消息,这真是“________”。(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用“剃头大师”做标题,说明( )
A.“我”理发技术非常高超。 B.题目新颖别致,容易引发兴趣。
C.用“剃头大师”做标题,是调侃“我”的剃头技术不高超,比较有趣味。
3、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矛屋(máo) 明媚(mèi) 锄头(zhù)
B. 无赖(lài) 照顾(gù) 选择(zé)
C. 昼夜(zòu) 耕地(gēng) 婴儿(yīng)
D. 竹筐(kuāng) 撒尿(nào) 蚯蚓(yěn)
4、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B.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C.“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庆龄说。
5、填一填。(6分)
⑴动对( );( )对贪;开始对( );( )对防守
⑵_____________飞白鹭,_____________啭黄鹂。
⑶日日行,_________________;常常做,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吸收(______) 失望(______) 厉害(______)
后退(______) 弯曲(______) 聚拢(______)
危险(______) 繁重(______) 雪白(______)
谦虚(______) 伟大(______) 模糊(______)
陌生(______) 漂亮(______) 节省(______)
7、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疲劳( )木筏( )抛开( )竟然( )
蜿蜒( )贯穿( )行吟( )胸膛( )
任凭( )遵循( )遗忘( )应验( )
淤塞( )芦苇( )衰退( )一旦( )
8、请在横线上正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句子。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固: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是中国______(朝代)的文学家,他的《_________》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这段话出自《______》,是____于1944年9月8日在追悼_______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4】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读一读画线的句子,体会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____之情,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另一个“死”字表达了对法西斯的_______之情,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两种人的鲜明态度。
【5】这段话强调树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死观。
10、重点段落品析
裁缝说:“那么,你( )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 )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可是您无论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都会笑话您的。我呢,绝不会让别人笑话您。( ),在您穿上我做的美观大方的新棉袄的时候,大家还会围着您直夸奖,( )羡慕您呢。”
【1】按照课文原文填空。
【2】用加点的关联词造句。
无论……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___
11、阅读《刻舟求剑》片段,回答问题。
从前,有个人坐船过江。他一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江里去了。
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有人催他:“还不赶快捞!”
那个人不慌不忙,指了指刻的记号,说:“不用着急,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从这儿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读音。
宝剑 ( ) 催( )靠( ) 着急( )
【2】缩句:有个人不小心把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江里了。
【3】文中的“这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个人能捞到宝剑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故事名字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昆虫备忘录(节选)
选文一:
独角仙
①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仙,摔在灯下。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轻轻一捏,就捏住了。
②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
③独角仙的力气很大。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仙卖。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选文二:
花大姐
①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②北京人把瓢虫叫做“花大姐”,好名字!
③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小圆点,叫做“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有的瓢虫吃蚜虫,是害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1】读《花大姐》短文时,当我读到“款款”一词,仿佛看到瓢虫像_______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飞下来。
【2】认真阅读以上两则选文,选用关键词,完成图表。
【3】我也能从“名字、样子和动作”等方面给一种小动物做备忘录。
小动物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
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面的语句,对的打“√”,错的打“×”。
(1)从“顺顺溜溜”可以看出,瓢虫收翅的动作很熟练,干脆利落,顺顺当当。(________)
(2)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虽然是害虫,但作者依然喜欢它们。(________)
(3)从“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可以看出,作者讨厌独角仙。 (________)
(4)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优美,读着读着,昆虫们的样子仿佛出现在我眼前。(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乌龟和野鸭
一只头脑简单的乌龟想到外面看世界,因为她厌倦了自己的家。她想:外面的世界才精彩,我要出去闯荡一番。
乌龟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两只野鸭听,野鸭表示可以想办法帮助她实现愿望。
“我们可以顺着这条大道在空中把你送到美洲,沿途你会看到许多国家、民族,了解到各种风俗习惯,并从中受到教益。有个叫尤里西斯的国王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乌龟接受了野鸭的意见,把事情定了下来。为了空运乌龟野鸭准备了一种工具 就是在乌龟的嘴里横放了一根木棍 然后吩咐她道 咬紧啊 万万不能松口 说罢,两只野鸭各架起棍子的一头,腾空而起,把乌龟送上了天。乌龟身背厚壳,架在野鸭之间遨游,每经过一个地方,都会引起人们惊讶的目光。
“真是神了!”大家喊道,
“快看呀!乌龟皇后竟然飞上天了!”
乌龟兴奋极了,因为她听见人们叫她“乌龟皇后”。
“皇后?真的,是皇后。该不是嘲笑我吧,我是皇后?!”
在她开口说话之际,嘴松开了棍子,她从空中翻了几个漂亮的跟头,最后掉死在人们的脚边。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选择题。
(1)“真是神了! ”大家喊道,“快看呀! 乌龟皇后竟然飞上天了!”人们说这些话的语气是______
A.讽刺 B.尊重 C.惊讶
(2)“皇后? 真的,是皇后。该不是嘲笑我吧,我是皇后? !”这时,乌龟的心情是______
A.难过 B.兴奋 C.犹豫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
A.要怀有好奇心,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B.可笑的虚荣心,会带来不幸的后果。
C.虚心听取意见,就能带来好的结果。
【3】你还读过哪个寓言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还读过寓言故事《_________》,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
14、 瀑布边的高杆灯
瀑布轰隆隆地响着,溅起冲(chōng chòng)天的水雾。太阳说:“好美的水景啊!”太阳一高兴,把光线洒下来,穿透水雾,在瀑布上挂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夜晚,瀑布边的一盏(zǎn zhǎn)高杆灯想:“白天,太阳给瀑布挂了一道彩虹,我为什么不在晚上给瀑布挂一道彩虹呢?那样,我不就跟太阳一样伟大了?”
瀑布轰隆隆地响着,溅起冲天的水雾。高杆灯使劲把光线射向瀑布上的水雾。可是不管他怎样照射,瀑布上的水雾仍是黑糊糊的。高杆灯嫌(xián lián)自己还不够亮,央求电说:“再给我加把劲吧!”电便给他加了点儿劲。可是高杆灯依旧没能照出彩虹。高杆灯又央求电说:“再给我加把劲吧!”电说:“再加你会受不了的!”可是高杆灯不依不饶地缠着电,电只好再给他加把劲。
高杆灯越来越亮,越来越亮。他感到浑身像火炭一样炽(zhì chì)热。“啊,怎么还不见彩虹呢?”他已经被高电压弄得晕晕乎乎,眼冒金星,可还是没能照出彩虹。
“啪”一声,高杆灯爆裂了。
【1】用“√”画出短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高杆灯最后为什么爆裂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高杆灯的故事中,我懂得了( )。
A. 做事要量力而行 B. 要有伟大的志向
C. 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D. 要敢于挑战
15、火烧云(节选)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就下去了。
【1】选文第1~3自然段写了三种动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火烧云_________的特点。
【2】文中加点的词语“一转眼”的意思是_________,这个词体现了火烧云_________的特点。文中表现这个特点的词还有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火烧云瞬息变幻的过程,十分生动传神。
B.结尾写出了火烧云下去时人们的感受,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C.“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写出了作者对火烧云不屑一顾的态度。
D.通过对火烧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和喜爱之情。
16、口语交际。
张明: 那天,奶奶在锄地时,不小心把一条蚯蚓弄断了,可蚯蚓仍钻到土里,好奇怪。
小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明: 我查了资料,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
小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它们飞得这么低,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本书把我吸引住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接力赛跑。我们班十六个同学被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运动员们每个人个个精神百倍,信心十足。他们摆好姿势,站在起跑线上。随着裁判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立刻跃出起跑线,向前像离弦的剑一样冲去。他们互不相让,跑道上烟尘四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瞧,水面上的天鹅多么悠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关键句写具体情境)
18、按要求写句子。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一定接受你的意见,努力改进缺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的错误。
上课铃声响了,我们全体同学每一个人都赶快走近教室,立刻安静下来。老师进来了,他的灌了铅似的腿,缓慢移动到讲台。原来老师生病了。
20、修改病句。
1.我不禁忍不住为王民精彩的表演而喝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讨论了并且听了校长的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科学对我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我的一本很有趣味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人文章就是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下面请你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一个你熟悉的人的肖像描写。
例:外公50挂零,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子,直腰板,浓眉毛,眼角两边有明显的鱼尾纹,走起路来“噔噔噔”的,给人一种毫不含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