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鲜,xiǎn (周敦颐《爱莲说》)
B.棹数小舟 棹,zhào (纪昀《河中石兽》)
C.策勋十二转 转,zhuàn (《木兰诗》)
D.惟吾德馨 馨,xīn (刘禹锡《陋室铭》)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卿(qīng)今当(dàng)涂掌事。
B.孤岂(qǐ)欲卿治经为博士邪(xié)!
C.但当涉猎(bù liè),见往事耳。
D.即更(gèng)刮(guā)目相待。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B.看着小李那滑稽可笑的动作,大家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C.人在年少时往往血气方刚,做事缺乏周密的考虑。
D.李自成连一座城池也没有破过,可见他的兵力微不足道。
4、下列文化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是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爱莲说》。
B. 李白,字太白,被誉为“诗仙”。杜甫,字子美,被誉为“诗圣”。两人并称“李杜”。他们的诗歌大多飘逸洒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孔子记录自己和弟子们的言行的一部书。
D. 《木兰诗》中“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中,“十二”表示一个确切的数字。
5、下列对名著《骆驼祥子》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父母死得早,祥子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
B.祥子发现拉到清华能赚二块钱,心里想:“危险?难道就那样巧?况且,前两天还有人说天坛住满了兵;他亲眼看见的,那里连个兵毛儿也没有。”这么一想,他把车拉过去了。
C.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D.自从“骆驼祥子”传开了以后,大家都认为祥子发了邪财,都鄙视他。后来,大伙儿看祥子仍然拉车,并没改了行当,或买了房子置了地,也就对他亲近了一些。
6、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贵品德。
B.《驿路梨花》以梨花为喻,为线索,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讴歌了年青一代的优秀品质。
C.《最苦与最乐》作者是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D.《爱莲说》的作者是刘禹锡,说是一种文体,写法自由,大多是借一事一物抒发作者的感想。
7、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凡属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锲约。
B.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均重负,如同一次重生。
C.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D.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水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壮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宋·周教颐《爱莲说》)
(乙)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值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①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②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③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④有似乎偃蹇⑤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节选目明•唐顺之《竹溪记》)
(注释)①蓊然:草木茂盛的样子。②漫然:随便的样子。③臭(xiù)味:气味。④孑孑然:孤单的样子。⑤偃蹇:高傲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遍植以竹___________ (2)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
(3)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 (4)亦足适也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3】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4】(甲)文中作者借爱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处世态度;(乙)文任君借爱竹表达____________的处世态度。二者皆运用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9、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3)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____________》)
(4)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5)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6)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7)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8)_________________,无案犊之劳形。(___________)《陋室铭》)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1】面对塔尔寺门前的母亲石,作者回想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的概括。
【2】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3】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母亲哪些复杂的内心情感?
【4】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1、阅读《邓稼先》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A)“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土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顆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邓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1】下面对选段内容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热爱祖国。
B. 选文中写邓稼先第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情节用以表现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C. (B)段文字采用了排比修辞方法,既增强了语势,又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
D. 选段(A)按照贡献的大小顺序来介绍邓稼先在“两弹”研发上的事迹。
【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B)段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对这样写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 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 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 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3】为什么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根据课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报道,在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里,可以让屏幕里的蝴蝶飞到眼前,可以模拟在不同星球的重力实验,可以置身于恐龙生活的白垩纪,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的无穷奥秘……在这样奇妙的实验室里学习,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
请你发挥想象,以“奇妙的实验室”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
②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