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 )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 _____________地为国效力;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A.挺身而出 力挽狂澜 倾心尽力
B.挺身而出 倾心尽力 力挽狂澜
C.倾心尽力 力挽狂澜 挺身而出
D.倾心尽力 挺身而出 力挽狂澜
2、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将“圆梦”放在“筑梦”之后)
B. 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在“灵活”后面加上“的特点”)
C. 在“大众创业、万从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 “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去掉“可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 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有人格魅力,他在篮球场上驰骋,带女儿吃刨冰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奥巴马还写过诗。
B. 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C. 神舟八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D. 油豆腐的制作,工序较多,如果疏忽一个环节,就有可能造成深恶痛绝的后果。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家了解了许多刘老师的感人事迹。
B.新近出现的MERS病毒,让我们改正并认识了不良的卫生习惯。
C.临近期末考试,七年级同学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提高。
D.我们要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忘初心”这个词语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居“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榜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初心的种子,都应当 初心、 初心、 初心,要为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A.寻找 保持 牢记 B.寻找 牢记 保持
C.保持 寻找 牢记 D.保持 牢记 寻找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初中毕业之际,我和你的夕阳下的合影,我一直视若珍宝,惠存至今。
B.一向心高气傲的她,面对老师的诘问,竟然没有丝毫反驳,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C.弟弟和妹妹在我的劝导下,一人摆弄变形金刚,一人摆弄洋娃娃,各得其所。
D.公司项目的几项难题,困扰我们许久,今天听了专家的一席话,真是恍然大悟!
7、下列所描述的情况不可能发生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刘禹锡被贬谪,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和博学之人交往,弹琴,读佛经,还拿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表现其陋室不陋。
B.唐代大诗人杜甫年轻时登上泰山,惊叹于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顿生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兼济天下的豪情。
C.南宋的陆游在春社日临近时,经过蜿蜒的山路,来到了风景优美的山西村,受到了淳朴村民的热情接待,因此他写了一首律诗《游山西村》。
D.清代的纪昀向众人讲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桌上放着《聊斋志异》的手稿,厅堂挂着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陋室铭①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③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④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⑤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作者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②上国:国都。③郁:阻滞④莳(shì):栽种。⑤信,通“伸”,伸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B.予尝圃于丛棘之右(园子)
C.惟吾德馨(德行美好) D.因名之曰“何陋”(命名)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甲、乙两文作者人生态度有什么相似之处?两位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相似的人生态度?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及相关背景做简要分析。
9、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镜帖花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3)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贾生》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说和做(节选)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下列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中的“小声说”指宣传范围较小。
B.选文一、二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闻一多先生说“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D.以上选段写了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具体事例有: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2】“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3】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4】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现实生活中,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1、
宗月大师
老 舍
小时候,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是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一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太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费、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刘大叔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他们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老师“嚷”了一阵,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地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店铺。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是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
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叫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这些,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他太乐善好施了。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得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他自己没有钱,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办粥厂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接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选自《老舍全集》第14卷,略有删改)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震动。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多处照应,请找出一处。
【3】“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接受过他的好处”一句中“精神上”和“物质上”分别指什么?
【4】宗月大师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2、请以“爱让心底盛开一朵花”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表达真情实感,中心要突出,详略要得当;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以及班级名称;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