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聊城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罚(chéng)   络(chán)   油líng)   目不园(kuī

    B.言(lán)   菜)   简lòu) 气冲牛(dòu

    C.谷() 荒miù) 元xūn) 一万里(xiè

    D.liǎn歌(鸣(háo) 人迹至(hǎn

  • 2、文化积累——下列对《骆驼祥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B. 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应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C.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祥子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勉强成功告终。

    D. 小说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祈祷          奇岖          刮目相看          言外之义

    B.嗥鸣          憎恶          迥呼不同          深恶痛绝

    C.仰慕          鉴赏          义愤添膺          心不在焉

    D.田垄          深邃          荒草萋萋          微不足道

  •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bèng)   萋萋qīqī (shùn)

    B.(chènɡ) (lòu) (rùn)

    C.藏(zhù qìng  跚(mán

    D.(rǔ)   (rùn) (zhuì)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 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C.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中学生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D. 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引进专业人才,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 6、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设想了潜水艇的强大功能,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自由翱翔的梦想,显示了作者非凡的现实主义艺术。

    B.《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是反对殖民压迫。

    C.《骆驼祥子》以主人公祥子的奋斗和毁灭作为线索,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上层社会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赞美。

    D.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骆驼祥子》对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活、北京人独特的语言习惯等只做了粗略的描绘,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其中散发着的浓浓“京味儿”。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蒙曰:“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重新)

    B.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跑)

    C.尔安敢吾射!(轻视)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有余)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者任人,故年老而不,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报:报告。④班白:同“斑白”,头发花白。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是

    A.知也   弗:不

    B.退而习之   退:后退

    C.者任人   贤:有才能的人

    D.故年老而不   衰:衰弱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2)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3从列子学射的故事中,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登幽州台歌》中用时间的悠长,空间的浩渺来写诗人孤独、愁闷情怀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岳》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敢于不畏艰险攀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山西村》中表现遇到困难只要努力再坚持一下就能到达成功彼岸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虽已辞官,但仍愿为国效力献身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爱是一朵无声花

    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②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叫脚不停跺着地。

    ③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⑤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

    ⑥我点点头。

    ⑦“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

    ⑧“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⑨“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⑩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⑪“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

    ⑫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⑬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⑭老妇人一听,显得很高兴,刚准备点头之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⑮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⑯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⑰“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

    ⑱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只觉得,老太太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⑲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分析第②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作者以“爱是一朵无声花”为题,请你赏析其作用。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5请根据小说内容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对母爱的认识。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A)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B)“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得错落搭开的三层叶粽,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蓄。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以为___________线索,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___________、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

    2第①段引用端午的歌谣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⑤段A处划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

    4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中B处画线句子。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5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人生没有爱,就像春天里没有鲜花。哲人说,爱,这是标志人类高尚气度之美的花朵。我们说,爱,常常让我们欢欣,有时,也让我们烦忧。

    请结合你的生活感受,选择一个角度,以“爱,带给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写出真情感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