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洛浦公园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洛阳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高检察院印发工作规定,坚决纠正和防止犯罪嫌疑人“假冒精神病人”逃脱法律制裁的行为。(将“纠正”和“防止”调换位宣)
B.莫言的作品《红高粱》《蛙》等,都给我们留下美好、深刻。(“深刻”后面加上“的印象”)
C.中国将继续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保证大力支持。(把“保证”改成“増加”)
D.疫情期间出行应尽量避免不要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删掉“避免”。)
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辜负 亘古(gèn) 颠沛流离 气吞斗牛(dǒu)
B. 屏嶂 惩罚(chěng) 浩浩荡荡 深恶痛绝(wù)
C. 修葺 祈祷(qí) 以身作责 锲而不舍(qì)
D. 烦燥 粗拙(zhuó) 如释重负 诲人不倦(huì)
4、名著题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祥子18岁时到北平拉人力车,苦干三年终于买了一辆新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大兵抓走当壮丁,这是祥子梦想第一次破灭。
B. 祥子卖了骆驼并拼命拉车攒钱准备买新车,却因虎妞的事与刘四爷闹翻,买车的钱被刘四爷扣下,买车希望再次破灭。
C. 祥子用虎妞的钱买了同院二强子的车,却因给难产而死的虎妞办丧事被迫卖掉。
D. 曹先生答应祥子来拉包月,小福子也可以来曹家帮忙,结果祥子回去后发现小福子死了,祥子彻底绝望堕落。
5、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迸溅(bìnɡ) 忏悔(chàn) 涉足(shè) 赤裸(luǒ)
B.矜持(jīn) 绽开(zhàn) 决眦(zì) 褪尽(tuì)
C.怆然(cànɡ) 伫立(chù) 沉淀(diàn) 酒酿(liànɡ)
D.服侍(sì) 瞬息(shùn) 伶仃(línɡ) 花苞(bāo)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以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大国崛起》本着“为国人打开视野、为人类共同进步提供思考”的创作宗旨,引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历史的智慧。
D.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
B.《水浒传》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书中的许多段落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C.不少作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D.班长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可歌可泣。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俟:等待,等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
(2)但当涉猎(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
(4)及长(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B.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C.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D.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3】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
【4】分析(甲)(乙)两文中吕蒙与司马光两人的学习经历有何相同之处?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9、古诗文默写。
(1)山不在高,__________。水不在深,__________。
(2)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3)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为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反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1】结合全文内容,请概括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人类最先发现的大洋中脊是大西洋中脊,接着是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
B. 大洋中脊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海底扩张学说随之诞生,并发展成板块运动理论。
C. 洋壳形成的过程是,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喷出的灼热岩浆,涌上地幔,逐渐冷却后,与周围已软化的岩石相结合。
D. 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这完全是因为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而造成的。
【3】上文中在第②段、第⑦段两次提到“大西洋中脊”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藤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2】请从修辞方法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3】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
12、疫情期间的一天早上,匆忙出门后,你突然发现自己没戴口罩……请你展开合理想象,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补充接下来的情境。
要求:符合情境:至少使用一处比喻修辞;字数150-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