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攀枝花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假如你的朋友期中考试成绩不错,但临近期末他却十分浮躁,不肯踏实复习,请你选择一幅符合对联要求和情境要求的“座右铭”警醒他。( )

    A.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B.彩蝶飘然一季随风逝  蚯蚓潜心四时硬土松

    C.话虽未到口边三思更好  事纵放心得下再慎何妨

    D.莫效蝉鸣窗外噪呱呱  当师蜂酿巢中勤默默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遥言  气迫  苦涩  九曲联环 B.埋葬  耻辱  蔚蓝  目不窥园

    C.渴幕  浊流  草率  契而不舍 D.多嗦  祈祷  遗撼  大厅广众

  •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澎(pài) ##dot## 扭(biè) 弱(léi) 为人知(xiǎn)

    B.丁(mǎo) (shǎng)午 执(zhuó) 气冲牛(dǒu)

    C.宁(wú ) 告(qìng) 机(zhù) 白雪皑(ái)

    D.育(bǔ) 越(zhuō) 持(jīn ) 九连环(qū)

  •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腊酒浑”和“足鸡豚”写出了出游到农家所见到的丰收之年的宁静与欢悦。

    B.颔联“又”写出了诗人行走山间水色中迷茫之时豁然开朗的喜悦,同时巧妙寓理于景。

    C.颈联写农村的风俗,诗人衣着古朴,参入其间,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赞美。

    D.尾联“无时”写出了诗人游兴未尽盼再来的情态,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不舍。

  • 5、下列词语的书写和解释都有误的一项是( )

    A.驯良:和顺善良。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

    B.矫健:强壮有力。自怨自艾: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及多指自悔自恨。

    C.浩翰:形容水势强大。脱颖而出:指原来显得并不突出,被重用之后,才显露才能;

    D.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 《黄河颂》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

    C. 小说《红岩》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如江姐,许云峰、梁生宝、余新江、刘思洋等。

    D.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主要是为了歌颂了帼国英雄花木兰的英勇善战。

  •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刹住借升学为名吃请的歪风,许多地方都发出通知,明确禁止党员干部及广大教师不得参加任何形式的“谢师宴”。

    B. 为了促进戏曲的发展和传承,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日前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

    C. 近年来,通过合作交流、科学研究与项目执行,使新疆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80余项,修复文物多达3000余件。

    D.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走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人间正道,我们不能让战争的悲剧重演。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狐谋皮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周人之谋失之。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周人:周地的人。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巩县一带地方。②裘(qiú):皮袍,皮衣。好(hào):爱好,喜好。珍馐:珍奇贵重的食品。③谋:谋划;商量。④具:准备。⑤牢:作祭品用的牛羊猪。三牲具备叫“太牢”,只用猪、羊叫“少牢”。“一牢”指用一只羊做成的美食。⑥卒:终;完毕;结束。⑦相率:互相跟着。⑧重(chóng)丘:重复起迭的山丘。

    1“与狐谋皮”是成语,又引申为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何者?周人之谋失之。

    3体现周人迂腐而痴呆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狐狸羊听说周人将谋皮食之而纷纷躲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寓意是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古诗文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

    (2)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

    (3)_____________,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

    (4)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

    (5)______________,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

    (6)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暮江吟》)

    (7)不管走多远,家乡永远是我们眷恋的归属。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借“________________”诗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以“________________”诗句借景抒情,寄托自己思亲思家之情。

    (8)《木兰诗》中夸张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英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各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A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⑫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⑬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⑭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⑮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⑯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⑰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⑱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⑲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第①段中“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对文中战士们翻山时的呼喊声、笑声的理解,下面说法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景象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D.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3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第⑪段中A、B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景?各有什么作用?

    4文中除了写红军睡觉难、行路难,从选文中哪些语句还看出当时的处境难?(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5第⑲段画线句子中“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做难事必有所得

    徐长才

    ①金一南说:“做难事必有所得。”诚哉斯言!这也是金一南的亲身体验与成功之道。金一南年轻时,在一家制造玻璃瓶的工厂当工人,他开始吹拉的玻璃瓶都是奇形怪状的,没有一个成形的。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三个手指头的肉都烫坏了,终于制作玻璃瓶子又好又快又多。后来,金一南考取了军事院校,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英语,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他常常废寝忘食地研读与搜集大量红军资料,不畏劳累地写出了多部有关红军研究的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敬重。

    ②多年前,画家、航海家翟墨明知一人驾着无动力帆船进行环球航行,是无比艰难的,更有生命危险,但他觉得这样的航海可以为祖国争光,可以在征服海洋的同时征服自己、超越自我。于是,在缺乏航海经验的情况下,他还是买了条旧帆船,毅然决然地从山东日照出发,进行远航。途中,他经历了千难万险,在穿越印度洋时,遇上狂风暴雨,浪高七米,随时都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那时,他把自己绑在船的甲板上,小腿上绑着水手刀,任凭风吹浪打,随时做着死亡的准备。经历了七天七夜,他才脱离了险境。在经过海上美军某基地时,被美军关押。美军在搞清他的真实身份后,又帮他修好了船,友好地送他继续航行。在大西洋的一个海域,虽然风平浪静,长久的寂寞又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恐惧,但他挺了过来。有一条巨鲨,尾随在他的船后很多天,他也没有被吓倒。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土著人待他很友好,酋长的女儿还想嫁给他,但为了完成环球航行的大业,他毅然地“逃”了。经过好望角时,那里的人们被他的勇敢行为所感动,举办宴会邀请他。当他继续航行时,停在那里的所有船舶都鸣笛为他壮行。经过两年多的拼搏,翟墨终于又回到了日照。翟墨实践了“做难事必有所得”。

    ③达尔文年轻时就在学习和钻研动植物学上下功夫,能细心地对一些动植物进行反复观察,有时连吃饭也忘掉了。他大量采集植物和昆虫,把它们制成标本。后来,他大胆地好不容易在英国乘上了一艘到南美洲去的邮轮,孤身一人到南美洲进行动植物考察和收集样品。在那里,他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经历了很多风险和磨难。通过多年考察、搜集和研究,达尔文撰写了巨著《物种起源》,表达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推动了世界生物学的进步。可以说,达尔文的卓越成就是他不畏艰苦和敢于做难事而取得的。

    ④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要想做出令人惊羡的成就,不想做难事是不行的。有些人贪图安逸,做事拈轻怕重,生怕吃苦受累,生怕多费了心血多动了脑筋。这样想这样做,怎么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难事不难,只要肯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妨敢于、乐于多做点难事大事,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

    (选自《做人与处世》)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苦与乐”的理解。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书里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家。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书中的大人物里,找亲属,找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共活水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