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来这些东西在我的意识中都隐去了,只有一样东西突现出来。
B.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责,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D.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藩篱(fān) 分泌(mì) 癖好(pǐ) 鳌头(áo)
B.箱箧(qiè) 取缔(dì) 褶皱(zhě) 归咎(jìu)
C.追溯(sù) 遗骸(hái) 孕育(rùn) 琐屑(suǒ)
D.伎俩(liǎ) 杀戮(lù) 花卉(huì) 蟾蜍(chú)
3、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级主管部门必须防范意识增强,防止煤矿爆炸事故不再发生。 删去“不”。
B.《欢乐颂》讲述了五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迥异的女孩们共同成长。 在句末加上“的故事”。
C.他总是从一个资深新闻人的角度,以流畅干练的语言评说当前新闻热点。 将“干练”改成“简练”。
D.这位普通农民简单的几句话深刻蕴含道理。 将“深刻”和“蕴含”互换位置。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和煦的阳光奋力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在地上形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B. 青年时有梦想,老年时才有回忆;青年时避免鲁莽,老年时才能减少悔恨。
C. 祖母说,她从二十岁开始就待在这座小城,已经五十年了,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D. 演讲和写作文一样,要有主题,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
5、下列情形中,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午休期间,楼梯上一名低年级男同学坐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作为值周生,你对他说:
A.同学,快下来,这很危险,腿摔断了可怎么办?
B.同学,快停下,请注意安全,不要妨碍其他同学通行。
C.同学,你这样下得挺快呀,别人怎么通行啊?
D.同学,楼道通行要守纪律,不下来扣分了。
6、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 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 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 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7、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8、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佩服卖油翁的高超技艺,表示虚心向他学习。
B.始终不信服卖油翁“惟手熟”的说法。
C.打心里感谢卖油翁的有益教诲。
D.争强好胜,不愿当面接受。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汝亦知射乎。(______) (2)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
(3)自钱孔入(_______) (4)但微颔之(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4】文中的两个人各有怎样的个性特征?
【5】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填空。
(1)《木兰诗》选自_______朝_______(人名)编的《_______》,这是______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_______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____________的女英雄形象。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
(5)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木兰一家人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斫琴
白秋
斫琴师王承运,言语缓慢,气息悠长。因常年熬夜斫琴,烟熏火燎浸泡在古木雅室之间,身上自然弥漫着一股紫檀香味儿,一副高人模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七月过后,王承运高考落榜了。等挨过那几天,父亲提溜着一个黄皮书包,撂到他的面前。“喏,拿去跟你姨父学木匠吧,好歹也能挣出口饭吃。”打开一看,里面有三个物件:刨子、凿子和锉,这就是王承运起步的家当。等他把拉锯、刨板、凿孔这些基本功掌握好,渐渐有了自己的圈子,人们自己打制家具的时代也戛然而止。
不过,就凭着这点手艺,他在一家建筑公司立住了脚。只是,妻子那场病来得突然,把他多年的积蓄给花光了。几番挣扎,他决定最后一次回家筹钱。父亲沉思良久,从柜子深处拿出一个十分精致的匣子,小心翼翼打开裹了几层的红绸,里面竟是一张古色古香的七弦琴。
他顺手调了调琴弦,拨弄了两下,颤巍巍动人心扉的上古清音顷刻注满了房间。“家里就剩下这个值钱了,你拿去吧。”
“这么好听!”王承运耳朵支棱起来没再放下,那种感觉让他终生难忘。“咱家哪来的这好玩意?”“祖辈上留下的,当年,诸城派古琴是有名的,可惜从你爷爷那里就没传下来。”父亲不无遗憾地说,“我也只能弹个《关山月》片段,更不用说斫琴了。”
家传古琴,他没舍得出手。回来,他查阅了历史上斫琴的方法和需要的各种材料,凭着匠人对木头的敏感,按照古琴的模样,“吭哧”了一个星期,居然真做出了一张琴来。
王承运抱着琴,找到诸城派古琴正宗传人,桐荫琴社的李老师。李老师看着这张琴,高兴坏了。“这多年来,还从来没有当地人自己斫琴的,你是头一个。”
李老师给琴调上了弦,弹拨几下。琴的声音有点怪,但那种苍古味道,另有一分庄严。他当即高价收购,还跟王承运讲了面板用古木,着色用大漆(天然生漆),晾晒时间要长等斫琴的基本常识,鼓励他坚持做下去。
王承运从来没有这么满足过。等妻子病情稳定后,他说:“我想自己干,做专职斫琴师。”
“斫琴!听说不光是木工活,还要会弹,会调音。还要有技术,有天分,有时间。再说,咱们家里这份收入……”妻子很吃惊。“现在学琴人多,斫琴人少,搞好了,养家糊口没问题。”王承运满怀憧憬。
说易做难。一上手,光搜集清朝以前木料、租赁车间就让他四处碰壁。还是李老师,忙前忙后帮他找人,给他担保贷款,毫不保留传授古琴演奏技艺。让他边教学生,边斫琴,这才慢慢跨过了那道槛。成名之后,王承运公开承诺,教琴免费,斫琴量情而定。一时学员踊跃,班次长年不断,很快就有上心的学生愿意跟他学习斫琴技艺了。
那天,有记者来他家里采访,看见数十张古琴毫不遮掩,尽挂在庭院深处,屋子里却潮湿闷热,忍不住问:“这么贵重的东西,这样糟糕的环境,能行吗?”
王承运笑了:“这算什么,高温潮湿是制作古琴的必需步骤。上好的古琴,至少要花上一两年时间,在四处透风的地方自然晾干,才能演奏出苍古正音的味道。”
来人诧异:“听说,现在花两三个月,甚至几天斫一张琴的不在少数,那样赚钱不是更快?”他回答得更干脆:“生活可以简单,斫琴工艺简不得。大漆刷上去,该晾多久就多久,半点不能马虎。古琴给我的,金钱换不来。”
意外,发生在那个寒冷的冬天。
那日,扶持他多年的李老师不幸仙逝。消息传来,他蒙了。心情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原先,他斫的每一张琴都交给李老师,李老师再去寻找主顾。王承运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琴只有李老师才懂,交给他,古琴才有一个好的归宿。
第二天,他黯然包裹好了所有斫琴工具,准备把它们藏起来,做一个了结。却意外收到了李老师弥留之际托人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情深意长:承运吾弟!嘈杂尘世,我很骄傲有你这样的知音。依我拙见,斫琴是一种修行,正心才能正音。古琴是你的作品,也是我们的老师,咱不能让祖辈上的好东西失传啊……
他的目光,又一次落在那个包裹上,内心的血,开始隐隐热起来。
(选自2018年4月4日《河南日报·中原风版》》
【1】请简要说说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章安排李老师弥留之际留下一封信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3】小说描述了主人公王承运的斫琴经历,他的思想也因斫琴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简要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4】小说最后一句“他的目光,又一次落在那个包裹上,内心的血,开始隐隐热起来。”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赏析。
【5】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映高考落榜生生存的艰辛,也有人认为是倡导一种先苦后甜的生活观。你认同哪一个观点?请结合小说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大数据是依托互联网优势,融合数据库资源、与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而研发的大型数据交易中心。在大数据存储容量方面,预计未来全球存储总量将增至40ZB,即4000万亿亿字节;资源实时且不断更新,最快可达1分钟,甚至几秒、几十秒的更新速度。
材料二:
考勤系统显示张某4月某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8点40分在食堂吃饭,下午15点12分,划拨一笔3561.00元消费款到银行622*户头,中途还曾遇到钓鱼网站骚扰。17点52分下班回家,途中还接到400开头的一条诈骗信息。
材料三:
有人对2015年反信息诈骗联盟发布的大数据作了如下统计:
年代 | 90年代 | 2000年-2009年 | 2010年-2012年 | 2013年-2015年 | |||
诈骗手段 | 传统 | 电信 | 互联网 | 电信 | 互联网 | 电信 | 互联网+ |
丢钱包设圈套 | 电话+短信 | 发布中奖信息 | 虚拟号码400开头 | 伪基站、钓鱼网站 | 电话+短信,冒充公检法 | “线上支付”“网购退款” | |
占比 | 85% | 80% | 10% | 75% | 21% | 52% | 43% |
(以上材料来自《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略有改动)
【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大数据的利与弊。
【2】请归纳、概括出材料三的图表中的信息。
12、作文:
同学们,还记得作家莫顿·亨特在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总结出的战胜困难的方法吗?在人生路上,我们要学会把大的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然后认认真真地去一个个解决这些困难,不要被最终的目标所吓倒,要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一定会成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最终又是怎样战胜困难的,从中有什么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呢?
请把“战胜 ”的题目补充完整,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生动地记叙你“战胜 ”的经历,写出你的真实感受或阐明你从中受到的启迪。
要求:1、写出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2、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及师生的真实姓名;3、要有至少一处细节或场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