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①_________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②___________,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①古城建在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2、选出对《逢入京使》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A.第一句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B.“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颈联和尾联表明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难以自已。
D.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3、语文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虽然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更具有普通人的平凡和朴实,他的这一特点,《回忆鲁迅先生》和《阿长与〈山海经〉》两文都有体现。
B.“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这一句用排比抒情,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资治通鉴》为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木兰诗》属南朝民歌。虽体裁不同,但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
D.“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啾啾”是拟声词,模拟战马的鸣叫声,如闻其声,生动传神。
4、依次填人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②把芬芳献给别人③以苦痛孕育未来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 ②①④③ B. ③②④① C. ④②③① D. ①④③②
5、下列对《骆驼祥子》人物关系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祥子和虎妞——夫妻关系 B.祥子和老马——主雇关系
C.刘四爷和虎妞——父女关系 D.曹先生、曹太太和阮明——师生关系
6、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冷空气来袭,呼啸的狂风和密集的雨点一起落了下来,一夜之间气温骤降至20度。
B. 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 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将受益无穷。
D. 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作用。
7、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B.齐鲁青未了。(不尽)
C.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D.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时间)
8、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彩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六处)。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解释加点字。
A.谈笑有鸿儒 鸿: B.斯是陋室 斯:
C.可爱者甚蕃 蕃: D.亭亭净植 植: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闻过则喜
C.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D.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4】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1)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与“何陋之有”是否矛盾?为什么?
(2)《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9、理解性默写。
(1)《晚春》中描写晚春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约客》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生》揭示汉文帝求仙访道,不顾民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哪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二)阅读陆定一的《老山界》选段(有删改),完成各题。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1】简述选文末尾“除此以外”中“此”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句中四个“?”的表达作用。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成 长
①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去小吃城。
②“你们来了。”摊主热情地跟孩子们打招呼。回过头,对她说:“辛苦!辛苦!”目光中满是理解和赞许。
③一股暖流,在她心里涌动。小吃摊上弥漫着氤氲的热气,空气里是食物诱人的香味。很快,孩子们都挑了自己爱吃的,付了钱,坐下来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④多年前的情景又浮现在她脑海里。
⑤那一年,校长宣布了一个决定:“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走进社区!走向真实的生活场景!”
⑥“这怎么行?万一出了事怎么办?”老师们议论纷纷。普通学校的孩子,组织学生外出,老师尚且悬一颗心,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是一大群脑瘫、智障、自闭症的孩子。有些孩子患有癫痫,路上发作怎么办?走失了又怎么办?可是,校长的眼神异常坚定。
⑦第一次,她带着孩子们去小吃城。出发前的那个晚上,她紧张得睡不着觉。在家里,她还像个孩子,常常在父母面前撒娇呢。在学校里,她是老师,已经能够熟练地给脑瘫的孩子擦鼻涕、口水,给大小便失禁的孩子换洗内裤。或者,午睡时,搂着、哄着几个特别多动的孩子入睡。她喜欢这些简单、可爱的孩子。但是,带孩子们出去,路上行人异样的目光,让她难堪,她都不敢抬起头来。她和另一位老师,一前一后,紧紧护着学生,唯恐一个闪失,就有孩子离开她们的视线。
⑧刚走近小吃摊,摊主们看着一大群面容特殊的孩子,顿时变了脸色。“傻子来了!”“走开!走开!”摊主粗声大气地对学生嚷着,唯恐他们带来什么晦气似的。而且,他们还特意看了她几眼。“老师是不是也有毛病?”他们悄悄嘀咕。那目光,就像犀利的刀子,划过她的面庞,刺在她心坎上。在摊主的斥骂声中,一些孩子已经有所察觉,慢慢地围到她们身边,怯怯的,像受惊的小鸟;大部分孩子仍然在东张西望,甚至,小手蠢蠢欲动,想去拿摊上的肉串。对着香喷喷的小吃,孩子们都露出无比渴望的眼神。那是一种怎样让老师们揪心的眼神啊。
⑨结果,什么都没吃成,他们回来了。其他老师也回来了。说起来,都是一肚子委屈。去超市的,不仅挨了骂,还赔了钱。因为,有些孩子第一次到大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就抓,还把糖果放进自己的嘴里。超市保安步步紧跟,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
⑩年轻的老师去找校长。说着说着,她哭了。校长也哭了。她乞求似的望着校长,希望不用带孩子去外面上课了。“那孩子们好吗?”校长问。
⑪年轻的老师沉默了。走出围墙,教学效果绝对比关在学校教学要好得多。孩子们快乐、兴奋,就像放飞的鸟儿一样。即使是小吃城那不愉快的一幕,也立刻如轻烟般散了。他们看到了林立的店铺和繁华的街道。世界原来这么大,这么美丽。校长的弦外之音就是:对孩子有利的,就得坚持。
⑫于是,他们坚持带孩子们出去。好几次,校长全程陪同。在公交车上,校长教孩子们给老人、孕妇让座。有一次,一位妇女把孩子们叫做“傻子”。“这位阿姨很尊重我们孩子的,是吧?”校长说。这位妇女有点不好意思了。“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只能改变我们自己。”校长对他们说。孩子们学会过红绿灯了,学会自己乘坐公交车了,能够在花园里观赏美丽的花木、感知春天了。
⑬“他们又来了。”小吃城的摊主渐渐换了称呼。虽然,态度不冷不热,但是,他们没有再叱骂孩子们,同时,把小吃卖给了他们。
⑭时光如流水,冲洗着一些坚硬的东西。“你们来了。”当一位摊主第一次招呼孩子们时,年轻的老师眼角湿润了。“傻子”——“他们”——“你们”,这三个称谓之间,是一段多么漫长的路途,是一步步艰难的探索和跋涉。
⑮那一年,全国特教专家来了。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去小吃城上观摩课。孩子们井然有序地点餐、付钱,坐下后安静就餐。一位轻度智障的女孩,还给专家介绍起本地小吃,乐得专家开怀大笑。
⑯“老师,你吃!”孩子的声音,把她从记忆中唤回。一位孩子手里拿着一串羊肉串,憨憨地看着她。脸上的表情让人爱怜。
⑰路边的一棵树上,传来了一声清脆的鸟鸣。
(作者:赵淑萍。有删改)
【1】孩子们的成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2】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第⑩段加点的两个“哭”分别体现了年轻老师和老校长怎样的心理?
说着说着,她哭了。校长也哭了。
【3】小说主要采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4】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认为是要给予残障人士更多的关爱,有人认为是表现了智慧的教育方式的重要性,有人认为是表现了残障人士渴望融入社会自由生活。你赞同那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12、作文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涉及方面广泛,如黑洞、量子、新能源、超导体、基因编辑、星际探索、人工智能……你对哪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
请你任选一个领域,展开想象,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