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施和钟无艳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广为传颂。她们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奇丑无比。西施帮助勾践复国成功;钟无艳助齐宣王勤政强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妇女社会地位高
B.反映当时中国对才德的推崇
C.“红颜祸水”的观念由来已久
D.历史传说缺乏依据不足为信
2、它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其最大合理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这种古代选官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3、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载,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改姓刘氏。匈奴人刘渊自称汉家外甥,建立的政权名为“汉”。该现象说明( )
A.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B.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民族交融交流趋势出现
4、《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中指出:1958~1960年,中国“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但也表达了几百万人的热情。材料所述的是( )
A.“一五”计划
B.土地改革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
5、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下列能体现“达到高峰”的史实是( )
A.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
B.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C.贵族和庄园领主豢养大批武士
D.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
6、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7、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
B.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
C.加强道德教化以实现治国安民
D.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8、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死伤及经济损失,有识之士希望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共同处理纠纷,以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于1920年正式成立。国际联盟能够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一战的教训
B.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
C.美国的提倡
D.欧洲各国生产力下降
9、一条鞭法最初在江南地区顺利实施,在北方推行时却遭到抵制。有官员认为,“务本者,子立之身,并应租庸;逐末者,不占一役”“地愈多者,苦愈甚。富者贫,贫者逃,而田卒污莱(荒废)”。据此可推知,一条鞭法在当时( )
A.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
B.奖励工商加剧贫富分化
C.已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D.征税标准不一激化矛盾
10、1747年乾隆帝发布上谕:“从前各处乡绅,恃势武断,凌虐桑梓,欺侮邻民,大为地方之害。及雍正年间,加意整饬,严行禁止,各绅士始知遵守法度。……乃近日旧习复萌,竟有不顾功令,恣意妄行。闽省为尤甚。”这表明清代( )
A.福建省的民风彪悍
B.地方分权形势严峻
C.基层治理有待加强
D.专制皇权受到挑战
11、某同学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看到如图资料。这些资料可用来研究( )
照片:瓦窑堡会议旧址、进抵平型关的八路军 表格:百团大战战绩统计、敌后战场战绩统计 地图:敌后战场军民大反攻形势图 实物:东北抗日联军反日签名捐款收据、各种版本的《论持久战》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B.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C.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帮助
D.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12、20世纪初,时人对北京社会面貌描绘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当时报纸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的实施
B.革命思想的传播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民族意识的萌发
13、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社会现状等。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则重点介绍了欧美各国的国情。这表明当时先进国人( )
A.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有分歧
B.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时局
C.就是否学习西方问题达成共识
D.意识到宗藩体制难以维系
1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5、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举行的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进行了匠心巧思的时代表达,蕴含了玉鸟、玉琮、神徽、古城等丰富的本地历史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最早源于( )
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红山文化
16、两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从外交的制度架构上开始向西方趋同。1868年,清廷主动派出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使团赴美修约,蒲安臣未咨请总理衙门核准即擅自越权签署续增条约,清廷予以承认并交换批准。这表明( )
A.美国在列强侵华格局中居主导地位
B.西方国家对国际法运用持双重标准
C.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的尝试与偏离
D.清朝外交活动中崇洋媚外现象严重
17、唐朝时,科考前考生常托人将自己的习作上呈给主考官或朝中大员,以期自己的作品获得认可以及公开赞扬,这种比拼人脉的做法甚至可以提前锁定科考名次。宋朝则要求主考官与朝中名臣必须避嫌,使用糊名、誊录、锁院等方式维护考试公平,这一转变( )
A.使实用性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B.削弱了富商豪绅的政治影响
C.对儒学复兴产生了不利影响
D.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18、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19、下图为1894-1920年民族工业资本的变化情况。其中,推动1913-1920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欧洲列强忙于战争
B.群众反帝爱国斗争
C.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D.官僚资本大力支持
20、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 )
A.充分纠正了党内的贪污腐败问题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21、清末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证明“洋务清火汤”疗效不佳的主要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
B.戊戌变法的失败
C.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22、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这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 )
A.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C.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D.开始于旧石器时代
23、量化比较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据下表推知,乙处的关键词汇应是( )
表中共四次党代会报告中的关键词频次量化统计表
关键词汇 频次、党代会 | 甲 | 乙 | 丙 | 丁 |
十二大 | 147 | 7 | 37 | 12 |
十四大 | 169 | 11 | 29 | 58 |
十六大 | 118 | 0 | 10 | 50 |
十八大 | 162 | 0 | 1 | 24 |
A.社会主义
B.计划
C.资本主义
D.市场
24、在1932年出版发行的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序言中,作者写道:“当本书发排之际,日人侵占我东北三省及上海事变,先后发生。事态重大,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在现代史中,实为最可注意最可悲痛的材料。因附撰两章于第六篇国民革命之后,俾读者知所警惕,而共谋挽回我华民族的厄运。”表明作者意在( )
①引导学生对时事加以关注 ②警惕日本侵占中国的野心
③培育学生救亡图存的意识 ④增添了史学研究最新成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鼎盛
(1)政治稳定
①最高统治者____④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下设各部大臣,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2)经济繁荣
①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②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____⑤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贡献
①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____⑥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____⑦、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构成):“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________和________,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27、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指导思想: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________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
(2)方式: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3)特点:非暴力和________。
(4)过程
第一阶段 (1920— 1922年) | ①起因:________惨案。 ②措施:放弃英国人授予的________、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 |
第二阶段 (1930— 1934年) | ①斗争要求:降低地税、废除________、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 ②结果: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________”,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
第三阶段 (1940— 1942年) | ①斗争要求: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________”行动。 ②结果: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
28、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____逐渐解体
(2)____的刺激
(3)____的诱导
29、秦朝形成的________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0、历史上的“黄金期”纵观中国历史,国祚绵长的大一统政权,在立国不久或经历几代人努力往往会进入历史的“黄金期”。
(1)请将下列“治国之策”与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相对应。
(2)国家稳定、边疆巩固是国祚绵长的前提。请将下列治国安边的措施填入下表。
与吐蕃和亲(A)设河西四郡(B)设伊犁将军(C)建台湾府(D)
创刺史制度(E)置安西都护府(F)置北庭都护府(G)
国祚绵长的朝代 | 治国安边的措施 |
汉朝 |
|
唐朝 |
|
清朝 |
|
31、既有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的时代内容,又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
32、治理边疆
(1)东南:经略台湾。
①1662年,________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③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________,隶属福建省。
(2)东北:反击沙俄①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________。
②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________的俄军,迫使其同意谈判。
③1689年,中俄签订《________》,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和________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西北:平定叛乱,加强管理。
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________部叛乱。
②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________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________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________,总领军政事务。
(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①册封宗教领袖:清政府以“________”册封五世达赖。康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②1727年,设________,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________》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设立____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________的政策。
⑤推行“________”政策,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33、民族迁徙
(1)背景:蒙古三次西征。
(2)表现
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_________”,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③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_________有所改变。
34、武汉会战1938年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________月下旬武汉会战结束,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沦陷。与此同时,南部重镇广州也被日军占领。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________阶段
35、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进行侵略活动,拓展殖民地。美洲出现了族群的巨大变化,而同样遭受殖民者侵略的非洲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36、概述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经济与思想文化方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7、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而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
——严复
材料三:吾以为开明专制者,决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启超
材料四: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表现(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严复与梁启超观点的相同点。
(3)材料四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泽东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缺少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材料二下面是一张未完成的有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知识卡片
大事件 |
① | 辛亥革命 | 国民大革命 |
主要领导人 | 洪秀全 | 孙中山 |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
事件的性质 |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 ③ | 人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
主要历史意义 | ② | ④ | ⑤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
(2)材料二表格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结合民主革命的主题,根据所给信息,完成该表。
(3)材料二中历史事件给历史留下了什么教训?
39、“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高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性的大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所列历史事件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
历史事件 | 里程碑 | 理由 |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 | (1) |
巴黎公社成立 |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 (2) |
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建立 | 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里程碑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