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世纪中叶的桑海帝国,哈里发杜尔亲自任命负责全国管理的行政长官,在重要港口还派专门负责交通和税收的官员,在廷巴克图建立了150到180所教授《古兰经》的学校。这些举措
A.推动桑海帝国达于极盛
B.使廷巴克图成为非洲文化中心
C.助力城市经济对外开放
D.使伊斯兰教成为桑海帝国国教
2、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任命柯尔柏(1619-1683)为财政总监,他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出口,协助开办手工工场,其中大型集中的手工工场达到113家,这些“皇家工场”不仅有国家贷款,而且取得专利权。这些措施反映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C.君主专制束缚资本主义发展
D.近代国家经济思想的形成
3、中国历代户籍制度逐渐演变.以下材料所涉户籍制度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诸色户计,已有定籍,仰各安生理”
②“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
③“五年一次编审增益人丁造册奏报之处,永行停止”
④“谓宜正其封疆,户口皆以土断。”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4、1862年英国国会通过激进的教育修正法案,采用了类似工厂制度的考核方式,以出勤率、考试过关率等数字作为教育成效的衡量指标,中央政府按成绩拨款给相应学校,对初等教育的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反映出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度的负面作用
B.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强化
C.传统的教育方式走向没落
D.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冲击
5、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物质富足,精神自由
C.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6、1901年,清廷颁布并实行了“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科举新章,为应答试题中“世界蕃变之迹,国土迁异之原”,考官和学子不得不广览西史书籍,与学堂学子、留学生一同学习新学知识体系。这一现象( )
A.刺激了国人对西学的需求
B.反映出政体变迁的社会影响
C.推动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D.说明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7、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指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也。”该观点( )
A.解决了民族间的矛盾与隔阂
B.体现了比较科学的中华民族观
C.忽视胡汉种族差异是不对的
D.重文化轻血统不利于民族溯源
8、《汉书》分析某一政策“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该政策的作用是
A.稳定西周秩序
B.削弱周天子权威
C.加强中央集权
D.扩大诸侯王权力
9、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下图)。位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褐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
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
D.朝贡贸易开始兴起
10、从1950年起,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行动纲领》,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由此可知,东欧国家改革( )
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力图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D.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11、下面是元朝(1260~1340年)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据此可知,元朝( )
A.货币政策调整追求灵活实用
B.货币政策演变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
C.商品流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D.货币结构转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2、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为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了守备,并于1885年正式宣布在台湾建省。这反映出( )
A.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
B.传统的宗藩体系已经解体
C.中央政权开始经略台湾
D.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13、当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唐朝时期取得了合法地位。清朝时期,钱庄大量出现,庄票普遍流行。从当铺到钱庄的发展表明( )
A.社会救助机构不断完善
B.信贷业务不断发展
C.商业契约意识开始形成
D.对外贸易逐渐繁盛
14、西周时期,周天子可以通过命卿制度掌握诸侯国内部重要官吏的任免权,由周天子任命的诸侯国上卿需要定时入朝汇报工作。据此可知,西周( )
A.原始的民主传统影响朝政
B.社会治理凸显王权至上
C.王室对地方有较强影响力
D.有效避免了诸侯国叛乱
15、据“西周分封示意图”可知( )
①血缘的亲疏是西周分封制的唯一依据 ②分封的诸侯主要集中在镐京的东部
③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周文化扩展至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袁氏世范》最初是宋代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刻版印刷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宋代家训( )
A.体现了儒学思辨特征
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成为了封建统治工具
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17、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B.未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C.世界卫生组织的影响力有限
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18、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令禁止各级党委以党代政,以言代法,逐步理顺了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与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这些举措( )
A.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动性
B.有利于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C.扩大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
D.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
19、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②《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③提出“三个离不开”原则 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20、古希腊宗教是多神教,众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导致整个神界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教义和宗教组织,其宗教行为由一系列崇拜仪式和习俗构成,所以虔诚的雅典人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制定严格的等级。材料可用来说明古希腊( )
A.多神教决定了世俗政治走向
B.民主政治形成有其文化渊源
C.民主政治带有浓厚宗教色彩
D.雅典人对待宗教非常的虔诚
21、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地迁徙,也有被迫地迁徙。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 迁徙方向 | 方式 | 原因 |
A | 甲地迁往丙地 | 主动移民 | 工业革命 |
B | 乙地迁往丁地 | 被动移民 | 殖民征服 |
C | 丙地迁往甲地 | 主动移民 | 殖民扩张 |
D | 丁地迁往丙地 | 被动移民 | 黑奴贸易 |
A.A
B.B
C.C
D.D
22、公元1075年,被贬为密州(今山东潍坊市)知州的苏轼怀念已逝妻子王氏,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如下图)。该词可用于研究北宋(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A.极残酷的政治环境
B.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C.中原地区丧葬习俗
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2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院
B.设参知政事
C.设三司
D.增设通判
24、1918年,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他认为西方文化并不比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东方文化有任何优越地位。此书一问世便吸引了西方各界读者,斯宾格勒也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立刻跻身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列”。这表明( )
A.西方文明存在严重缺陷
B.战争引发西方的文明反思
C.东方文明价值得到尊重
D.欧洲放弃“西方中心论”
25、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26、朱熹认为人性和天理一致,强调“________”,王阳明的认识论主张致良知和________。
27、主要观点:阐述“____________”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认为人民应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________,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____________”的原则。
28、孟德斯鸠:地位:法国启蒙运动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学说。影响:三权分立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9、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揭露了________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________”的民主思想。
30、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请按题号填出相应的历史名称。
(1)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
3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 “四个阶段”:①从______ 到 ______ ,是地主阶级学“器物”阶段。②从 ______ 到______ ,是资产阶级学“制度”阶段。③从______到 ______ ,是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阶段。向俄国学习:④______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
32、核心:“仁”和“礼”。
(1)“仁”,即“___________【1】”
①含义: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B.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人与人)
②实现途径:遵循“___________【2】”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礼”,即“克已复礼”。
①含义: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②途径: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③实质:即维护___________【3】。(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3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其中,_______和_______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34、1917年11月,全俄工人土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为了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会议通过了《_______》和《_______》。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前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
今天,中俄保持密切的高层交往,体现了两国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也凸显了两国关系在各自外交议程中的优先地位。
——摘自《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记录》
中俄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历史上有很多的文学作品被中国人所熟知。请按照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解冻文学”的不同文学流派,列举出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俄国文学家来,并写出其一部作品名称。
36、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37、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8、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39、比较新旧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