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拖沓(tà) 修润(rùn) 亘古(gèn) 忧心忡忡(zhōng)
B.妥帖(tuō) 铁镍(niè) 孤孀(shuāng) 悲天悯人(mǐn)
C.譬如(pì) 吞噬(shì) 角逐(jué) 诲人不倦(huì)
D.契约(qiè) 告罄(qìng) 慎重(shèn) 兽铤亡群(tǐ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次参加《最强大脑》的他在众多选手中并不显眼,但凭借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运算能力,在小组赛中锋芒毕露,暂时领先。
B. 北京奥运会上,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用精湛的手法和宏大的画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让人叹为观止。
C.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它们可以更好地“述说”正能量,从而重塑我们的价值观,激励我们的潜能。
D. 不法分子往牛肉中注射大量的水,通过增重,谋取利润,相关部门应对此类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B.本届美国政府上任以来,频频挑起经贸摩擦,甚至在外交、科技、军事诸多领域不断逆势而为,深刻暴露出其深陷危险的战略迷误。
C.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
D.此次勒索病毒造成严重损失,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发的“永恒之蓝”网络武器流入民间,被黑客利用使勒索病毒可以“蠕虫式”传播导致的。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
B.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有人格魅力,他在篮球场上驰骋,带女儿吃刨冰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奥巴马还写过诗。
C.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D.潜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有关大禹精神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显得更为迫切。
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北宋时期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
C. 《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由老实、健壮、坚韧变得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经历,折射出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现实。
D.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理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一共买过三次车,每一次都是用自己省吃俭用、辛苦劳作赚来的钱买的。
6、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确凿(záo) 哺育(fǔ) 喧嚣 一拍既合
B. 炽痛(zhì) 重荷(hè) 磐石 无遐及此
C. 亘古(gèng) 污秽(huì) 仰幕 锋芒毕露
D. 斑斓(lán) 胡骑(jì) 幽寂 迥乎不同
7、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 颠沛流离 耀武扬威(短语的结构和感情色彩都相同)
B.桃树顶端,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此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拟人的修辞手法)
C.《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人生的路有多条,可以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改变。(此句对原文理解正确)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此句表述准确)
8、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天,积气耳(________)
(2)日月星宿,不当坠耶(________)
(3)劳其筋骨(________)
(4)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甲)段就是成语______的出处;可从(乙)文的观点中得出一个成语:______。
【4】(甲)(乙)两段都紧扣“忧”字来写。读了这两段文字后,你对(甲)(乙)两段所表达的忧患意识有什么看法?
9、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现代文阅读
老王(节选)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
【2】找出文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3】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4】为什么作者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 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的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天,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
(1)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3】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4】“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12、以下两题任选一题。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⑥半命题作文请先补充完整作文题目,再作文。
(1)半命题作文
回眸来路,猛然发现拥有的美好不必在乎多少,而在于深刻地感知。发现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一直在寻寻觅觅,却总是忽略身边的精彩。发现生活其实不必面朝大海,或有素书在手,或有琴音相伴,或是夜深时一句听过千万遍的唠叨,或是阴霾里一个灿烂的微笑,我的世界就会春暖花开。
请以“发现 的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2)命题作文。
请以“难忘那一篇日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