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河流域——古称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从巴格达往下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而后一直汇入波斯湾(如下图)。两河流域地区的人民不断修建灌溉网络来控制泛滥河水,最终形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据此可知( )
A.西亚是当时文明最发达之地
B.特殊地理位置影响文明发展
C.两河文明成为亚非文明纽带
D.文明间交流以技术传播为主
2、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根本上说是( )
A.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B.社会历史的倒退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关于古代到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6世纪编撰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②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③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的控制,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行政独立并强调个人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1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对《家庭教育促进法》《湿地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草案)进行审议。这说明我国( )
A.立法工作注重回应民生关切
B.开始重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
C.市场经济保障机制走向成熟
D.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5、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里指出:“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所具有的真正才能。”材料所述内容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实际相符的是
A.制度具有创新性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民主具有广泛性
D.居民参政的公平性
6、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不同国家和地区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在国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国际组织,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都保有原始民主的特色
②英法美德在近代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③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
④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由大国操纵建立,都没有发挥维护和平的作用
⑤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⑥当今世界已经建立了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⑤
7、阿根廷、尼加拉瓜等拉美国家在石油危机爆发后,迫于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压力,选择了进口替代模式,大举外债以发展国内工业,导致债务加剧,经济岌岌可危。据此可知,拉美国家的发展( )
A.存在政策性失误
B.过于依赖宗主国
C.排斥经济全球化
D.缺乏科学化管理
8、19世纪中后期,英格兰的城市学院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课程,例如纽卡斯尔理学院的采矿、电气工程,利物浦大学学院的工程、电机,约克郡学院的化学、物理等。上述特色课程的形成( )
A.助推了工业革命的起步
B.适应了技术革新的需要
C.拉大了各城市间的差距
D.促进了西欧大学的兴起
9、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 )
A.监察体制的趋于成熟
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
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
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10、关于继承,《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父亲以盖章文书形式将土地、房屋赠给所喜爱的继承人,父亲死后,遗产分割时,其所喜爱的继承人先获得所赠部分,然后所有继承人参与均分剩余遗产。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尊重财产所有者的意愿
B.化解了社会矛盾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D.明晰了家庭权利
11、1842年.魏源建议在得风气之先的福建、广东二省增试水师一科.有能制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等奇器的人,给子科甲出身;有能驾驶飓涛、熟悉风云沙线、会使用洋枪洋炮的人,给予行伍出身。魏源的这些主张旨在
A.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B.发动群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C.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
D.摧毁满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12、如表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文化遗址 | 发现遗存(部分) | 时间 |
湖南玉蟾岩遗址 | 人工栽培稻种 | 距今约14000—18000年 |
浙江上山遗址 | 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 | 距今约8600—11400年 |
河北磁山遗址 | 地窖式粮仓、家猪骨 | 距今约7600—8000年 |
A.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B.南方农业生产发达
C.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D.石器打制技术成熟
13、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大米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的赋税中的一种,然而到了16世纪后,玉米这种高产量的作物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使得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 )
A.日本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物种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幕府征税方式亟待改革
D.国际贸易活跃推动社会变革
14、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规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颁布该法典的国王是( )
A.古埃及国王
B.亚述帝国国王
C.波斯国王
D.古巴比伦国王
15、“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这说明隋唐
A.仍设置“三公”官职,且无所不统
B.“三公”与“三省”职责权力相同
C.“三公”职权变化反映皇权的加强
D.级别越高的职官,往往越没有实权
16、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以任内户口增,田野辟为上,所行事迹,从监察御史、按察司考核明白,开具实绩申闻,以行黜陟”。这表明明初( )
A.行政机构效率高
B.官员考核体系完善
C.考核部门权力大
D.官员考察赏罚分明
17、唐朝后期的皇帝不再定期与群臣商讨政策,反而越来越依靠集贤院和翰林院的年轻的低级官员来起草文件和拟定政令,还开始使用宦官做他的私人代理以绕过正规的行政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
A.宦官制衡皇权统治
B.中央制度形同虚设
C.官员选任注重才能
D.中枢体制发生异变
18、辽的地方行政规划,从阿保机时即已开始建置许多州县,后来在设官分职方面也“大略采用唐制”,分设刺史、县令,也有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等名号。由此可知当时( )
A.辽国普遍汉化
B.民族隔阂消失
C.民族矛盾缓和
D.民族融合加深
19、诗人海涅对于路德通过翻译《圣经》将加工的德语普及到全国表示惊异,“在不到几年内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至今仍通行于德国,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海涅旨在评价( )
A.《圣经》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
B.路德加工使用的德语生动贴切
C.宗教改革打破神职人员的垄断
D.民族语言对德国统一的重要性
20、经考古发现,辽宁省朝阳市发现的唐朝坟墓中出土了数十件唐代铁农具,主要有锄、镐、锸、铲等,还有粮食加工工具及马、牛、羊、猪等动物陶瓷,与中原唐墓里文物相比,造型风格基本一致。这反映出朝阳地区( )
A.中原农耕技术广泛传播
B.农耕文明起源相对较早
C.政府重视农业技术推广
D.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
21、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这反映了( )
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
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
C.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
D.新式教育开始起步
22、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中,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其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及相关方面的专家。同时,还组织了全国群众性大讨论。这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
B.宪法制定体现了广泛性和民主性
C.宪法比《共同纲领》更具权威性
D.人民民主政权受到了法律的保障
23、“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24、中国近代铁路干线津浦路的修建经过了十分曲折的过程。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
1896年 | 容闲以江苏候补道的身份提出借助美国资本修建津镇铁路,得到清政府批准。 |
1898年3月 |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德国拒绝非德国修建的铁路经过山东。清政府要求将津镇铁路改道河南,并要求在6个月内招齐股金,而且只能招中国资本。容闳被迫放弃津镇路计划。 |
1898年8月 | 英国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提出津镇铁路贷款权的要求,德国也提出同样的要求。 |
1908年1月 | 清政府外务部与德国、英国签订了《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该合同首先将“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 |
1912年11月 | 随着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建成,津浦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
①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我国的铁路事业产生了双重影响
②列强在铁路修筑权上既勾结又矛盾,并积极争取在华特权
③津浦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我国近代城市化的曲折历程
④津浦路权改变引发的“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导火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小农经济的特征是_______性、______性、______性、______性。
26、著作:1536年出版《______________》。
27、电视的产生
1926年,英国人________发明了电视。
28、程朱理学:
1)二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平:北宋时期湖北黄陂人;
(2)地位: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3)著作:《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
(4)思想:___________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熹:
(1)生平: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2)地位: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3)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4)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___________;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与事件 | 代表名言 | 结果 |
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 ② | 经济形势日益好转,逐渐走出困境。 |
胡佛与经济危机 | 危机很快就会过去,繁荣就在眼前。 | 经济进一步恶化,陷入空前危机。 |
罗斯福与经济危机 | 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底下面更安全。 | ③ |
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 | 依靠玉米壮大苏联。 | 农业减产,出现严重饥荒。 |
① |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 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
(1)仿表格,完成填空①。
(2)从下面A.B.C三个选项中选择②的正确填空,并结合历史说明理由
A.我们现在退一步是为了将来进两步
B.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C.现在,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进展。
(3)仿表格结合相关史实完成填空③。
30、序幕: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________,马丁·路德发表了《关于赎罪券的功效》,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3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______________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伽利略
(1)成就:①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②开创了以____________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2)地位及影响:其杰出成就为________________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33、________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________第二步是________
35、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了宋代程朱理学。当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以后,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个性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如何认识“理”和如何实现“理”两方面,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差异?
(2)概括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展现的时代新特征。
36、简答题。近代中国衰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民族复兴在思想和实践上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简述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资产阶级阶级革命派代表孙中山为振兴中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综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复兴的认识。
37、“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阅读下列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以上“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的名字。
(2)三位伟人各自的重要思想是什么?
(3)他们怎样相继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着人民奔腾前进?
38、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请回答: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任举三位?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三位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请在他们的主要思想后面对应写出他们的名字。
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4)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请谈谈你的认识。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