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 ________
②骄傲像隔年的草根。 ________
③灯光如同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________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jié rán tōng xiāo yōu zhì pái huái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qīng cuì pāo qì jiàn wēi zhī zhù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3、根据积累填空。
(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耐人寻味。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积累了很多诗词佳句:“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湖楼下水如天。”“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2)诗人与朋友喝完酒后,约定重阳节时前来赏菊花,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恩来总理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改也。
(5)为了保卫祖国边疆,边防成士们十年如一日用心守护,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知道:“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不可以______________。”
(6)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说起“民魂”,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一比,再组词。
载( ) 巍( ) 油( ) 瀑( )
哉( ) 魏( ) 轴( ) 曝( )
5、读拼音,写词语。
kāng kǎi( ) 琴xián( ) dǒu( )峭 jǔ sàng( )
强dào( ) diāo( )像 yōu yuàn( ) líng lì( )
6、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请从诗句中找出两个动词,分别填在横线上。
一个“______”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一个“______”字,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先生给亿万人民当牛马的崇高形象。
【2】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写的诗句:“横眉冷对________,______甘为孺子牛。”
【3】选一选。
这节小诗运用______手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批判了反动统计者凶暴的本质。
A. 烘托 B. 对比
7、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词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_____。“西江月”是___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阕中描写了静的景物:明月、_______、_______,也描写了夏夜特有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衬托出夏夜的安静,表达出词人对乡村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
【3】请用波浪线标出一句对偶句。
【4】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表现了恬静的气氛。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8、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灰吟》一诗紧扣石灰的特点。请选择一句诗具体说明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下面的资料,再读《石灰吟》,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为什么?
创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赔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谦卑:__________________
纷至沓来: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第③④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第①自然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了_____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的母亲形象?
【4】你从第②自然段“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这句话中的中“尴尬”一词中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 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卑微的母亲”?通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⑧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语段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作者初来草原,有哪些新奇感受,请用“____”画出来。
【2】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是( )
A. 草原辽阔无垠,一片绿色。
B. 草原辽阔无垠,一片碧绿,但绿得实在,绿得动人,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11、课外阅读
往 事
①如烟的往事有许多,大都被我淡忘了,然而,独有那件雨天里发生的小事,却长久地印在我的心中,时时撞击着我的心,使我清醒,催我奋进。
②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刚才还是蓝天,却忽然哗哗地下起雨来了。我赶忙去给妈妈送伞,真不巧,她没在,我又扫兴地往回跑。路上的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淋得直跑。我虽然打着伞,可风夹着雨点还是往脸上扫,雨不小呢!我慌忙地跑到单元门口时,不小心差点和一辆装满脏物的手推车撞上。我忙一抬头,哟,这小小单元门边的房檐下,竟站着好几个人呢,里头还有那个往日管扫地的老妈妈,她好像以一种异样的热切的眼光在看我,我什么也没顾,就从她身边一擦而过,上了楼。
③我感到身上一阵冷,急忙换下被淋湿的衣服。雨越下越大,我赶忙去关窗户。透过雾气蒙蒙的雨帘,我漫不经心地朝下一望,突然,我的目光惊呆了,我又看到了那几个在房檐下的避雨人:那个往日默默扫地的老妈妈正来回挪动着脚步,她的旁边站着一位抱小孩的母亲,孩子正在蹬着腿脚,不用说他在大哭,母亲已经脱下了外衣包在孩子身上,还有……我不敢再往下看了,我觉得他们会向我投来锋利的目光,那是热切的目光的落空。我慢慢地向后退,窗户关上了,窗外的雨好像在冲刷我心灵的污点,我的思绪纷繁。
④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助人;戴上了红领巾,我意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佩戴金色团徽的那天晚上,我抄录了高尔基给他儿子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快乐……”,一丝甜蜜的回忆被哗哗地雨声打断了。我这是怎么了?我不是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给人留下鲜花和思想?我责问自己。透过窗外的雨帘,我看到了自己心灵深处自私的污点……我猛然抓起雨伞,冲出了家门。
⑤然而,在雨的世界里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不知在谁的帮助下走了。我转回身,呆立着,任凭雨点猛烈地砸在伞上,砸在我的心上……
⑥三年过去了,这件小事却并没有过去,它总是闪现在我的眼前。让那些猛烈的雨点永远冲刷我人生道路上的污渍吧!
【1】文章第①段运用的记叙顺序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
【2】第②段中说“那个往日管扫地的老妈妈,她好像以一种异样的热切的眼光在看我”,联系下文,说说这眼光中包含着怎样的希望?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写“我不敢往下看了”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4】对第④自然段中“猛然抓起”“冲出”两个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 )
A.表现我的侮悟,以及改正缺点的行动和决心。
B.表现我的动作十分迅速。
C.表现了我恍然大悟,突然想起了这件事,赶快去做的样子。
【5】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是通过(______)和(______)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
【6】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
A.我看到老班长精心照顾三个病号,自己却忍饥挨饿,内心极为沉重。
B.我几天没有吃饭,没有力气。
C.草地上能吃上鱼很不容易,我舍不得喝下少之又少的鱼汤。
【2】“意思只有我知道”,老班长的意思是________。
【3】用线画出这两段中描写老班长神态的句子。
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老班长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为什么会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读书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__________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 )不去割草,羊( )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___________。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 )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 )我总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了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 __________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文中第②段中的“闲书”指的是( ),其中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反语、讽刺 D.表示强调
【3】短文是围绕( )这个中心意思写的,写了三个事例,分别是( );( );为了读二哥借来的《破晓记》,“我”去猪圈里找书,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
【4】联系上下文,将以下选项填入文中横线上。
A.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
B.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C.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5】下列选项中,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题目“童年读书”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B.父亲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所以反对“我”看“闲书”。
C.本文用了很多篇幅写“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是为了突出二哥对“我”喜爱读书有很深的影响。
D.描写了“我”为了读书受过很多的磨难,从侧面衬托出“我”对读书的喜爱。
【6】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结合莫言童年的读书经历说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少年书架
季羡林
①我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
②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手里捧着书,美滋滋看着它们,我的心里有份说不出的满足。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收起来,放到纸箱里,等到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那天,我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家里立着个宽宽大大的书架,那是老师用木板木条自己做成的。书架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书,那些书一本本直立着,像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我用手抚摸着那做工粗糙却朴实厚重的书架,感觉如同一位长者,正默默地凝视着小小的我。
④我深深地迷恋着老师书架的样子。于是,我也把书一本本地立在书桌上,两侧还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看。上去真像一个小书架!这小小的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我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等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书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爸爸的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⑤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书架这“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有时我也会悄悄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真的拥有一个小小的书架呢?
⑥那是一个秋日,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片白云。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一进院子,就连声喊道:“这下够了!够了!”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料足够给你做一个书架了!”爸爸兴奋地说道。原来,爸爸利用下班时间,去包装厂丢弃的废料中挑选出这些能用的木料。看到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我的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⑦爸爸准备好钢锯、钉子、油漆等工具后,就开始用砂纸一点一点地打磨起那些木料……那天放学后,我一溜烟地跑回家,蹲在爸爸身边,眼巴巴地盯着爸爸在木屑中忙活。“爸爸,爸爸,什么时候能做好?什么时候才能做好啊……”
⑧天蓝蓝的,阳光暖暖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小小的书架终于做成了!
⑨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那是秋天稻子成熟的颜色。风来,漆干。我抱起书架,轻轻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幸福的感觉,如同一朵莲花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就像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
⑩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去,小小的书架始终在我身边,不离不弃。后来,我上了大学,家里也终于拥有了宽大的书架,而那个小书架早已变得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依然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似一位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如果有一天,让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那个小小的少年书架。
(选自季羡林随想录《做人与处事》,本文有改动)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满足——( ) 奢望——( ) 喜笑颜开——( )
【2】围绕“少年书架”,把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①_______→②“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③_______
【3】第⑥段中“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看到木料后产生的联想与想象。
B.“美丽的家伙”一词表达了“我”与书架亲昵的情感。
C.反复使用“看见了”,强调了“我”因即将拥有书架而手忙脚乱。
D.表达了“我”对书架期盼已久,梦想终于得以实现的喜悦之情。
【4】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我”什么心情。
那天放学后,我一溜烟地跑回家,蹲在爸爸身边,眼巴巴地盯着爸爸在木屑中忙活。
__________
【5】下面对题目“少年书架”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架的样子、做工、颜色是我喜欢的。
B.我只想停留在少年,不想长大。
C.上了大学后,我拥有了宽大的书架,已不再喜欢少年书架的笨拙和苍老。
D.少年时期的书架令“我”难以忘怀,它满足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是“我”不断成长的源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来到杭州西湖乘船赏景,天空突然像打翻的墨水一样黑云密布,白亮亮的雨点在水面溅起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里。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诗句)
2.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地球。(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很喜欢这个小家伙。(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落叶飘落下来。
改成比喻句:
(2)在大家鼓励下,使我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修改病句:
(3)帮老奶奶写信要表扬,可早就学过的字写错了,就应该批评。
改成双重否定句:
改成反问句:
(4)十四岁的少先队员赖宁为了扑灭山火,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缩句:
17、爸爸对我说:“我今天晚上不回家吃饭了,你妈妈做饭,你来帮忙。”放学后,我应该这么跟妈妈说: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改为陈述句)
2.人们将其衣冠葬在他的飞升之地乔山。(改为“把”字句)
3.5000年前黄帝和炎帝的传说更是令人遐想。(改为反问句)
19、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1)想想前线的战士们,我们还有什么缺点舍不得丢掉。(改成陈述句)
(2)几只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改成拟人句)
20、日常交流中,人们也会提到戏曲用语。请用“亮相”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
21、习作乐园
爱如阳光,有炙热的温暖;爱如茉莉,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爱如单,生活中,我们也曾把自己的那份爱献给父母、伙伴、陌生人。在爱的芬芳中,我们彼此温暖,彼此感动。
请你回忆曾经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一件事,(可以是你感动了他人,也可以是他人感动了你)写下来。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