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以业著籍,户分民、军、匠、灶四类,每类户籍均需世代承担特定徭役。其中军户和匠户,常不时离开家乡,前往外地当差。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同时,在原籍、卫所、服役工场等地之间,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政权的跨地域网络。此现象( )
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③促进了跨地域文化互通 ④形成了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如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官吏考核标准的部分记载,由此可知( )
出处 | 内容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忠信敬上”、“精洁正直”、“恭敬多让”“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 |
(唐)《通典》 | “诸州县官人,抚育有方、户口增益者,各准现户为十分论,每加一分,刺史、县令各进考一等”。 |
(宋)《神宗正史·职官记》 | “凡考监司以七事,一曰劝农桑,治荒废;二曰招荒亡,增户口;三曰兴利除害;四曰劾有罪,平狱讼;五曰失案察;六曰屏盗贼;七曰举廉能”。 |
(宋)《庆元条法事类》 | “一善德义有闻,二善清谨明著,三善公平可称,四善恪勤匪懈。 |
《明史》 | “其目有八: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才力不及),曰老,曰病,曰罢(软弱无为),曰不谨”。 |
A.考核始终贯穿儒家思想
B.考核内容逐渐全面化
C.以执政清廉为主要标准
D.考核具有时代性特点
3、报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起到解释、宣传等作用。下图报刊主要宣传( )
A.维新变法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国共合作
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人民币从2016年10月1日起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扩大作为特别提款权基础的货币篮子。下列宗旨或使命,与此举相吻合的是
A.消除关税壁垒
B.稳定国际汇兑
C.促进自由贸易
D.与贫困作斗争
5、19世纪中后期,俄国、德国、日本社会转型的进程大大加快。在这一过程中,三国采取的共同措施是( )
A.完成国家统一
B.废除农奴制度
C.参与工业革命
D.引进西方文明
6、从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晚清民国宪政道路之艰难
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
7、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家自主任命大量与自己政见相同的高级文官,并对失去文官体制传统保护的高级文官实行合同制。高级文官的工作绩效主要由政治性的部长和主管来评估,高级文官为了获得奖励,不得不积极响应政治领导人的政策。这些情况的出现( )
A.严重阻碍了政治与管理结合
B.推动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C.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制衡机制
D.背离了文官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
8、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酒肆图》,描绘了烹饪、酿酒、宴饮等场景。该图可用来佐证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南方酿酒技术更为先进
C.百姓生活安逸富足
D.生产发展促进商业兴盛
9、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僭主政治达到顶峰,雅典、麦加拉、科林斯等城邦都曾建立僭主政治,但斯巴达却始终保持着政治稳定,没有产生僭主政治。下列关于斯巴达未产生僭主政治原因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
A.缺乏形成僭主政治的社会环境
B.王权受多重制约
C.军事教育体系强化了集体意识
D.工商业经济繁荣
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权建设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的目标
②在各级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③经中共中央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④规定“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
11、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70年代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与美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外交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B.开展了全方位外交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12、1971年,对外经贸部下辖的华润公司进口了一批急需的美国商品。为规避审查,该公司将商品贴上他国商标,结果被海关扣押。对外经贸部一边认定该公司的行为“可能为美帝所利用”而产生不利影响,一边责成海关迅速放行。对外经贸部的应对反映出( )
A.政府外交战略发生调整
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海关审查体制僵化死板
D.中央启动对外开放进程
13、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入关中,占领咸阳,驻军霸上。同时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诸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刘邦约法三章( )
A.具有政治复仇的色彩
B.彰显依法治国的理念
C.巩固了汉初社会秩序
D.顺应民心和关注民生
14、18-19世纪,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打破了世界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闭关自守状态,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1720-1820年的100年间,世界贸易量增长了1.74倍;1820-1870年世界贸易又增长了6.7倍,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9倍。这一状况形成的原因是( )
A.新航路打破了世界隔绝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贸易中心完成转移
D.世界市场发挥重大作用
15、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这反映了冷战具有
A.自我控制的机制
B.针锋相对的思维
C.地缘政治的特征
D.团结合作的精神
16、下表所示是二战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法律的规定。这些规定( )
法律文件 | 规定 |
联邦德国《公务员法》 | 公务员从事商业活动,合伙经营一个企业……必须事先获得批准 |
法国《公务员总章程》 | 禁止任何公务员亲自或通过中间人,以某种名义在其行政部门或公共事业部门所管辖的或与之有关的企业中,谋求会损害其本身职务独立性的,利益 |
瑞士《公务员章程》 | 担任联邦职务的公务员不得兼营副业 |
日本《国家公务员法》 | 公务员不得兼任商业、工业、金融业等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企业、公司和其他团体的负责人、顾问或评议员,也不得自办赢利企业 |
A.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
B.缩小了政府文官的职权
C.旨在贯彻政治中立原则
D.保证了文官的清正廉洁
17、孙中山在1924年5月和8月的演说中讲到,组织起来的工人“既是有了团体,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这表明,孙中山( )
A.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始终支持工农革命运动
C.认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D.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8、1897-1931年间,环渤海湾的大连和威海迅速崛起,一战后“东三省与美国贸易额的90%”经过大连,威海卫的商号和洋行竟达700余家。而此前较早开埠的烟台、牛庄和天津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独立的实现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殖民侵略的扩张
D.民族工业的发展
19、2023 年 8月,金砖国家经贸部长共同发声,一致表示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重申支持和加强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金砖国家还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和世界银行等多边机制中加强协调,争取用一个声音说话。这说明金砖国家致力于( )
A.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B.谋求区域的集团化
C.重构现行国际经济体系
D.维护集体安全机制
20、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东巡抚阿尔泰上奏,提出“编查(户口)务在详悉,稽数宜归核实、保甲宜慎选充当,上司宜严加查察”;强调要做到“每至一乡一庄,逐户查明姓名、年貌、丁口、执业及有无地亩,一面按户填给门牌,一面造册存案”。该疏奏旨在( )
A.增加政府赋税来源
B.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C.禁止民间人口流动
D.完善中央集权体制
21、奠定了国际法基础的文件是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非战公约》
D.《联合国宪章》
22、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 )
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
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
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
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
23、如图反映了中国某朝的中央行政中枢权力分配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外朝共同辅佐皇帝决策
B.丞相与尚书台共议国政
C.太尉与御史大夫共掌监察
D.中枢权力的分散及转移
24、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gǔ)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风力水车
25、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6、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有力挑战了封建________。
27、提倡“为政以德”
(1)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___________【4】”教化百姓(德治)
(2)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___________【5】放在优先的位置。
C: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主张“___________【6】”。
(2)教育方法:主张“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主张学与思结合,坚持正确意见。
28、198年12月,中共十ー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____”为中心,我国的“________”从此拉开序幕。
29、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提出不再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30、诞生条件
19世纪末,________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
3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成了__________的诞生。
32、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33、提出:②_____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4、史料的类型浩瀚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下列材料对其所处时代的呈现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构的,请据此对其进行分类。
真实类 虚构类
35、(题文)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攫取了大量财富,在此背景下,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请回答:
(1)列举新航路开辟的的四条航线,包括人物航线名称。
(2)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36、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从思想和实践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是什么?该书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地主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救亡实践?指导思想是什么?
(3)资产阶级借鉴西方政治经验,为改造中国进行了哪些制度设计和政治实践?
(4)陈独秀指出只有将“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请进中国,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这里的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何时被请到中国来?
(5)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3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功臣,多来自乡里田野。他们没有受过礼仪的约束,常饮酒争功,大呼大叫,甚至拔剑击柱。叔孙通看到刘邦有建立朝廷秩序的要求,便提出“起朝仪”。经刘邦同意,叔孙通从鲁征集三十人,加上刘邦左右的学者及其弟子百余人,参照秦仪,制订出新的朝仪。
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贺,起用新定朝仪。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加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谵失礼者。这一套朝仪,不只是一套仪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尊卑不同的封建等级。于是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封功臣和定朝仪都是刘邦开创帝业中的大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制定“新朝仪”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制定“新朝仪”的影响。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