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1.鲁滨逊计划搭帐篷时突然下暴雨,他首先想到(______)。
2.(______)在刚到岛上的许多年中一直是鲁滨逊忠实的仆人。
3.鲁滨逊在岛上最担心是(_____)。
4.鲁滨逊在岛上(_____)制造墨水。
5.鲁滨逊在荒岛上第一次发现野猫似的动物,(______)。
2、课外阅读。
1.读了《小英雄雨来》这本书,我知道“雨来”是_________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是_______________。
2.《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__________的日记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四年级小男孩__________的成长故事,内容主要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启发性的文章,以及_________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3、课文欢乐谷。
(1)《自相矛盾》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伟大的思想家________。这则寓言告诉我们:________。
(2)《画蛇添足》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________, 告诉我们不要________,否则会_____的道理。
(3)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mì shòu xuē zì zuò zì shòu
(_______) (______) (_______)
biàn rèn ní jiāng jùn mǎ yōu yáng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填空。
(1)《青山不老》本文选自( )的“新闻四部曲”之——《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统领全篇的中心句是“青山是不会老的”。
(2)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作用是:点名了文章的主旨,衬托出老人的( )是永垂不朽的。
6、课内阅读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词
【1】将这首词补充完整。(要求:写正确、规范的字,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答案画“√”。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词题)。
【3】用“/”标出下面两句词的朗读节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词中画“ ”的句子中,作者由___________联想到即将到来的__________。
【5】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请再列出三个词牌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词的上阕,填空。季节: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静中有动:明月________,喜鹊________,清风________。静中有声:宁静的夜里,________声,________声,________声不绝于耳。
3.读词的下阕,填空。星是________的,雨是__________的。“见”同“________”,应读作________。作者行走在__________道中,转过溪桥,看见了旧时熟悉的________。
4.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______________和对乡村生活的____________之情。
8、诗词曲鉴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
【2】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
【3】用波浪线画出诗中运用拟人手法的一句诗,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 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D. 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5】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快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昙花
①只看过一次昙花的开放:那种感觉,凄美而壮烈。
②一共五盆,排在大厅的一旁。圆筒形的主枝,傲然直立。分枝多,呈叶状形,枝上巍巍然地挂着即将灿烂地开放的花蕾。
③我和朋友,坐在大厅里,喝茶、谈心。茶原本是甘醇的,话原本是投缘的,但是,今晚,整颗心,都去了昙花那儿,心情有点儿焦躁,有点儿兴奋。所以,入口的茶,变得无味;入耳的话,变得单调。有一句、没一句聊着、聊着。最后,索性闭口不语了。
④等。在全然的寂静中等。子夜过后,还是完全没有动静。
⑤意识渐渐地陷入半朦胧的状态中,忽然,响起了一种很轻微、很轻微的声音:“啪啪啪、啪啪啪。”好像蝴蝶振翼欲飞时所发出的声响。迅速睁开眼睛,盆里的昙花,灿烂地、绚丽地、快活地、无羁地开放了。
⑥花,很大很大;色,非常非常白;味儿呢,浓郁强烈。
⑦我看、我闻、我惊叹。
⑧立在枝上的昙花,顾盼生姿,得意非凡。它是那么美丽,让人不禁想靠近欣赏;它又是那么娇嫩,叫人不忍打扰。就像一位少女,此刻正尽情地享受人间蜂拥而来的爱。
⑨然而,就在“旖旎风光无限好”的时刻,鸡啼声起,它大限到来。不作无谓的留恋与挣扎,它迅速萎谢。
⑩众人齐声叹可惜。独我,羡慕它。它辉煌而来,辉煌而去。生命最短,不曾浪费一点一滴。
【1】快速默读短文,如果要知道昙花开时的样子,就应该读短文______到______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主要写_________昙花。
【2】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读等待昙花开这部分内容时,可能联想自己__________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用“ ”画出描写昙花样子的语句,用“﹏﹏﹏”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是
【4】“众人齐声叹可惜。独我,羡慕它。”众人可惜的是什么?我又为什么羡慕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在看昙花开放前、中、后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用文中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梁容若的《夏天里的成长》回答问题: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谈谈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天是成长的季节,写了许多事物的成长,从文中找一下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事物的成长过程,各写两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了许多农谚,根据课文谈谈作者使用“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富有哲理的短文,结合最末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②我在原野上摇曳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_____我在清风中呼吸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_____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_____我醒来时_____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③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_____歌唱_____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_____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1】在文中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柔美——________ 浓郁——________
②找反义词:俯视——________ 妄自尊大——________
【3】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句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________,“硕大无朋的独眼”指________。
【5】片段最后一句“哲理”指“___________。”
【6】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A.从“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说明人类没有像“我”一样领悟这些道理,暗含了对人类的批评。
B.③揭示出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C.“我在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这既是对花儿的写照,也是对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D.以上都正确。
【7】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以花自喻,想象奇特。
B.描写客观真实,准确地说明了花的相关科学知识。
C.描画了一个和谐美妙的世界。
D.在对花的诗意的描写中融入作者自己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12、 林顿与袋鼠
①在澳大利亚的西部,有一个农场,农场的主人叫林顿,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②一天,林顿从集市上买完东西回家的途中,发现地上躺着一只袋鼠。它双眼紧闭着,左眼在不停地颤抖着,还流着血,受了重伤。林顿毫不犹豫地抬起袋鼠,把它弄回了自己的农场。
③他回到农场连大衣都没脱就忙开了,首先用凉水把袋鼠的伤口给清洗干净,然后小心翼翼地给它消毒上药,最后一圈圈地上纱布,生怕把它弄痛了。
④每天,林顿都按时给它换药,无微不至地照顾它。早晨林顿喂袋鼠吃农场中的蔬菜,有时还给它一些剩牛奶;中午,林顿把农场果树上的果子摘下来喂袋鼠。白天袋鼠都关在农场的院子里;晚上,林顿就把袋鼠放出来,它想去哪就去哪觅食,如果袋鼠愿意的话,林顿是不介意与袋鼠共进晚餐的。他很放心袋鼠,因为它很听话,到时间袋鼠就会自己回到农场院子里睡觉的
⑤袋鼠的伤不久便痊愈了,但它好像舍不得与林顿告别,回归大自然,林顿也很乐意与袋鼠为友。就这样,这只袋鼠一直在农场中优哉游哉地过了一天又一天。‖
⑥有一夭晚上,一股烧焦了的味道钻入熟睡中的袋鼠灵敏的鼻子中,它立刻感觉到,林顿的房间着火了!它跪了过去,看见燃烧着的熊熊大火,而睡梦中的林顿对此事全然不知!袋鼠冒着生命危险跳到了林顿身边,拼命地、急促地踢着林顿,想让他快点醒来,火马上就要烧到他身上来了林顿最终醒来了,被这突如其来的火灾吓了一跳,在袋鼠的帮助下,大火扑灭了。
⑦ !‖
【1】请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______)漠不关心—(______) 不出所料—(____)
【2】文中已用“‖”把短文分为两部分,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④段中林顿为什么会在晚上放心地将袋鼠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想象,给短文最后一段的横线处补上合适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遇到一只受伤的小动物,你会怎么做?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与理解。
京剧脸谱(节选)
京剧舞台上,几千出戏,数不清的花脸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脸谱。脸谱看起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谱。如果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等等。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
以三块瓦脸的基本画法而论,即由眉子、眼窝、嘴窝这“三块”组成,其他画法大多从这瓦脸演变而来。如十字门脸,即从脑门至鼻梁有一条黑道,俗称“通天纹”,与两只眼、眉连接起来像一个黑“十”字。又如花三块瓦脸,即在夸张的眉眼中加一些颜色和装饰图案。如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曹操“面带奸诈”便是一副奸白脸。
京剧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以色定调。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选自《走进传统文化》)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1)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__________
(2)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每一种脸谱都是从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发,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
【3】写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脸谱的颜色及其性格和人物连在一起。
金银色 刚正不阿 程咬金
红色 忠诚耿直 关羽
白色 表示庄严 包拯
黑色 骁勇鲁莽 曹操
绿色 奸诈多疑 二郎神
【5】京剧脸谱如果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五组同学马上要过本命年了,他们想以“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展开探究,走进春节习俗,协助他们完成本次任务。
本命年的回想(节选)
①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
②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还要渍酸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我又长了一岁。
③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
——作者:刘绍棠(文章有删改)
(1)结合短文内容,请你解释“赏心悦目”和“骚扰”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2)作家刘绍棠按照顺序,津津有味地回忆了运河家乡几十年前过春节时的独特景象。家乡人们在春节前都忙了哪些事呢?请你借助思维导图完善作者的行文思路。
(3)刘绍棠先生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京郊大地春节民俗的美丽画卷。
①文中“送灶王爷上天”的习俗包含着人们怎样的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家过年时有什么习俗?你又从中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绍棠先生在文章结尾时写道:“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
A.体现作者纯真、质朴,充满童心、童趣。
B.表达对家乡淳朴、充满人性温情的快乐生活的深深眷恋。
C.感叹岁月飞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D.说明作家对未来美好生活也充满无限憧憬。
15、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把内容写具体。”(改为转述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瞧您,衣服还不会穿吧,怎么谈得上伟大呢?(改为陈述句)
(2)他一边低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用加点词造句)
(3)做客 打算 我 到 你 我那里 请( 连词成句)
(4)小女孩儿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改为“被”字句)
1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宝玉激动地说:“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火光微弱 这火光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的了。
(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牙山五壮士热爱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
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植)
19、按要求写句子。
1.她非常着急。
改为比喻句:
2.语文课上,彭万里总是首先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
修改病句: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改为反问句)
_____
(2)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改比喻句)
_____
(3)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
(4)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
21、作文。
临近小学毕业,你有什么所思所想所感呢,写下来吧。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