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世纪的西欧,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照议事会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觉得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劝告或阻拦。据此可知当时的西欧( )
A.国王权力形同虚设
B.中央集权较为艰难
C.王权居于教权之下
D.君臣之间地位平等
2、明初,人们的生活秉持着简约、质朴的作风,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然而到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许多腰缠万贯的富人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引起了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和渴望。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国家管理失控
C.富裕阶层的示范
D.从众心理影响
3、16世纪以来,疾病随着人口的迁徙加速了在全球的传播,仅美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对这一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
A.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劳动力的减少促进了黑奴贸易
C.殖民扩张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
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人口减少
4、古风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城市的基本轮廓已具雏形,随着城市防御工事的扩展,一度作为居民最后的避难所的山巅城区,成为祭祀中心;广场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地区,公共建筑物环绕其四周,居民区和商业活动区则位于其附近地区。这说明古希腊( )
A.城市功能具有多样性
B.公民主张抑制工商业经济
C.城市结构缺乏整体性
D.城市发展受地理环境限制
5、《梁山县新建养济院记》载,道光四年,梁山知县刘衡到任后,发现贫苦之民很多,而县里“孤贫额才八名耳”。随后,“勉捐钱三百千,典史山阴宋君照捐钱五十千,益以库贮闲款,共得钱七百千文,交典商会其息,月取子钱八千四百文,凡收养孤贫三十五名。”据此不能得出( )
A.有息存款是当时理财方式之一
B.政府设专门机构实施救济
C.养济院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D.优抚弱势群体是历来传统
6、下图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城镇化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
B.综合国力提升有利于城镇化
C.对外开放直接推动了城镇化
D.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体制创新
7、雍正、乾隆年间,白银与铜钱兑换价格保持稳定,一两白银兑换价格不超过一千铜钱。嘉庆到咸丰年间,白银与铜钱价格出现波动,顶峰时期,一两白银可兑换三千铜钱。咸丰、同治年间,每两白银可以兑换5000到6000铜钱的数额。这一变化( )
A.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缘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C.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D.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8、《汉谟拉比法典》中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推事。但法典第2条却规定“无故以符咒蛊惑他人时,受蛊人应至圣河:投入河中”。由河神加以处决,是因为时人相信神喜欢正直无罪者,对于侵犯神明及邪恶的人则深恶痛绝。由此可知,该法典( )
A.仍然具有原始特性
B.注重调和社会矛盾
C.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D.明确界定法官职责
9、如表是明代中后期白银与铜钱比价变化表。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年份 | 白银1两/铜钱(文) | 年代 | 白银1两/铜钱(文) |
1525 | 1/700 | 1589 | 1/500 |
1527 | 1/700 | 1611 | 1/600 |
1585 | 1/615 |
|
|
A.白银货币化进程趋于停滞
B.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地位
C.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已出现
D.中国白银外流现象非常严重
10、英国首相张伯伦曾对高级文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高级文官权力较大,不支持首相工作
B.文官政治独立,充当“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
C.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运转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D.首相张伯伦认为文官制度不适合英国
11、19世纪40年代,英国一个职业骑师在一个赛季里参赛次数是350次,行程大约是4270英里。到19世纪末,骑师参赛次数则达到800次,行程大约达到10770英里。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赛马装备的改进
B.工人休闲娱乐时间增多
C.铁路运输的发展
D.现代时间观念逐渐形成
12、演讲是时代的见证。表的演讲内容反映出当时的主流思潮是
演讲者 | 时间、地点 | 主要内容 |
卡尔?马克思 | 1848年、比利时 | “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 |
费雷德利克?道格拉斯 | 1854年、美国 | “我,或者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论奴隶制度》) |
苏瑞?安东尼 | 1860年、美国 | “难道女人不是人吗?”(《一个女性的选举权》) |
A.理性主义
B.浪漫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
1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随着各朝代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变化,大体可分为下表中的几个阶段。其演变轨迹表明( )
时期 | 秦汉 | 隋和唐初 | 唐宋 | 元朝 | 明清 |
层级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 道(路)、州(府)、县三级制 |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 省、府、县三级制 |
A.调整变化目的是强化君权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沿袭变革是其变化的主线
D.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弱化
14、1879年,徐建寅在德国考察火药厂后总结道: “各厂之器具,皆不及中国津、宁、济、沪备局之精备,而所成之药反良者,何也?则因试验胀力、速率、重率各法,尽心竭力,有弊即改,随时消息于无形,无他秘法也。”由此可知,徐建寅主张洋务企业( )
A.改革管理体制
B.引进德国装备
C.重视技术革新
D.主动面向市场
15、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史学家施展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古代曾经有过三次大的结构性变迁。分别是:一、封建社会,在周代获得完善,终结于秦政。终结此一均衡的技术进步,在于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以及竹简的应用,伴随着这个时代的自我瓦解,精神进入到自我反思阶段,东亚轴心文明在中原大地上展开,思想自由地奔流……二、豪族社会,从汉武帝的时候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三、古代平民社会,从北宋开始,终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材料最能说明的是( )
A.历史研究中的分期是一种人为主观的划分
B.不同的史观、历史研究目的等造成分期的标准不同
C.历史分期标准的确定有助于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
D.历史分期有其适用范围也体现了相应的史学视角
16、1914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他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 )
A.对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理性认知
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C.对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
D.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民主政治道路
17、《马可·波罗行记》对于元代纸币使用有详尽的描述:“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臣民位置虽高,不敢拒绝使用”,使马可·波罗更为惊叹的是“此种纸币之上,钤盖君主印信,由是每年制造此种可能给付世界一切帑藏之纸币无数,而不费一钱。”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朝规定纸币为强制流通货币
B.纸币在元朝商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C.货币形态实现了从金属向纸币的全面转型
D.该纸币制度为元末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伏笔
18、1926—1929年间,苏联煤炭工业的产量增加近1.5倍,石油开采量增加1倍,钢铁产量增加1.2倍;1930年,金属加工业总产值在一年内就增加64%,发电量上升35%,化学工业产量增长约1倍。苏联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苏联模式的推行
19、据《尚书》记载,周公担心后继的统治者忘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知天命不易”,要求成王“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还告诫群臣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这反映出当时( )
A.国人议政的氏族遗风
B.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敬天保民的治国方针
D.儒家仁政的民本思想
20、中世纪时期,欧洲神学家从《圣经》中引申出寡妇守贞不二的理论,力倡宗教禁欲主义。庄园主们为增加劳动人口则“百般纵容寡妇们结婚,如果她们拒绝或拖延,就会被罚款”。这反映出中世纪的欧洲( )
A.宗教的地位高于法律
B.教会与王权之间存在矛盾
C.神权与世俗权力并立
D.处于天主教会的统治之下
21、西周时期,周天子在每个诸侯国封有几个监国的上卿大夫。这些上卿大夫世袭罔替,并从国君手里领取世袭采邑。上卿大夫还拥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势力很大。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地方治理呈现出民本化特征
B.周天子对地方集权统治加强
C.诸侯国君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D.政权与族权间权力实现分离
22、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使被非法剥夺了2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这绝非偶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材料表明( )
A.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布局
B.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完全确立
C.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D.中国开始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23、中央苏区政府在地方选举代表时,以投豆来代替投票进行选举。具体做法如下:如果要从六个候选人中选出三个代表,临投票时,就让六位候选人站成一排,背对选民,每个选民分三粒黄豆,同意谁当代表,就在谁背后碗内放一粒,得豆最多的三人当选。这一时期的“豆选”( )
A.阻碍了民众与干部的交流
B.践行了直接民主的理念
C.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巩固
D.推动了根据地政权建设
24、据统计: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苏州一个五口之家,如果一家土地全部种植水稻,年收入为27.2两(白银),需缴纳田赋2.6两。如果这一家土地全部植桑养蚕,年收入为118.28两,除缴纳田赋2.6两之外,还需缴纳商品交易税3.94两。这一赋税政策( )
A.体现了封建农民沉重的负担
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阻碍了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5、填空:
26、________与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7、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迁徙到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分别发展为____和____。迁徙到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____。迁徙到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发展为____。
28、均田制的土地性质是__________。
29、主张兴办洋务的清朝官员被称为________。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是________。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________为主,重点是________。70年代以后,又提出________的主张,着手兴办________。1862年设立的________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
30、原因
(1)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⑦__________的到来。
(2)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是⑧________问题。
31、百家争鸣: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奴隶社会转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崛起,___________重用;___________,私学兴起,形成了诸子百家(九流十家);
(2)时间:___________(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
(3)表现:诸子百家提出自己的主张,相互___________、形成百家争鸣;
(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___________;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3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各行业都有新的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立,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3)政治上: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_____________________统治;世卿世禄制,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被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俸禄制,中央集权制代替。
(4)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而主张以法治国
的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33、中国古代先后存在多种选官制度,写出四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原因:改革的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彩。
35、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是文化上的总结创新时期,这一阶段的思想文化特点是承古和萌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请问:
(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指?别指出他们的一个思想主张
(2)明清时期思想家共同点
(3)为什么明清之际在思想领域会出现这种现象?
36、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请根据分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组:孔子和董仲舒B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组:李鸿章和曾国藩D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E组:李大钊和陈独秀F组:毛泽东和邓小平
(1)A组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2)与A组人物相比,B组人物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3)指出C、D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何不同?
(4)促使E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5)F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3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8、一百多年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地追求。中国人在追梦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革命理论是什么?该革命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民主革命分别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探索,他又进行了哪些理论创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什么?它系统回答了什么问题?
39、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思想文化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中国启蒙运动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及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嬗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