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四个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B.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C.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D.我们漫步在美丽的焦山公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愉悦之情江河日下。
2、对《海底两万里》内容的表述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其中第二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B.尼摩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
C.《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阳光发电。
D.“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七分之一。大海纯净清新,大海充满了生命力,大海具有宽广的胸怀,大海就是永恒。”这句话是阿龙纳斯说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大帅张作霖寸土不让,有勇有谋、血气方刚,赢得众人敬仰。
B.除了表面上的名声和地位,这款智能手机背后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技术“大佬”和故事。
C.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
D.一个小偷因为没钱上网而去行窃,最后被抓,真是因小失大,情有可原。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殷红(yān) 嗥鸣(háo) 污秽(huì) 仰之弥高(mí)
B.红妆(zhuāng) 自矜(jīng) 菌子(jūn) 酣然入梦(hāng)
C.镐头(gāo) 修葺(jì) 孱头(càn) 屏息凝神(bǐng)
D.谰语(lán) 校补(xiào) 震悚(shǒng) 晌午饭(shǎng)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尊君在不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一组句子,最准确的一项是( )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__________;宽容是一种镇定剂,__________;宽容是一束阳光,___________;宽容是一座桥梁,____________。
①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②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③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A.①④②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7、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采用“留、替、调、补、删”等方法。下面语句在翻译时需要用到“调”(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一项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蒙乃始就学。
C. 尔安敢轻吾射! D. 康肃笑而遣之。
8、县令捕蝗
钱勰任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郡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会(______) (2)独 (______) (3)绐 (______)
(4)云(______) (5)已而(______) (6)诘 (______)
(7)盖(______) (8)檄 (______) (9)不才(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令辞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辄书其纸尾报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个县令的共同点是什么?
9、古诗文默写。
(1)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2)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5)___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6)__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7)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8)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9)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中表达作者坚定改革信念,不畏困难阻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既描写了乡村美丽的风光,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10、阅读《人生没有永远》,完成各题。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划线句子里加点词的妙处。
(1)他可高大了。
(2)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2】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媛”实在很佩服“,第四段到第六段详细回忆了钱媛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媛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④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⑥学问高深
【3】根据理解,具体说说第十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各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②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③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④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⑤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⑥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⑦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⑧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我攀扯的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⑨1990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人,就要学得像树一样皮实……”
⑩母亲还说起邻家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
⑪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以至于在母亲已经走了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⑫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复绿复枯萎。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⑬母亲离去了,纵然心里装满悲伤,我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选自《时光深处的柔软》,有删改)
【1】本文写到了哪些树?它们各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2】请根据句后括号内的提示,分析其表达效果。
(1)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2)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内容,请你说出第⑬段中划线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
12、可曾有一个眼神让你至今难忘?也许是一个坚定的眼神,让你在迷茫中变得坚强;也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让你在胆怯时不再慌张;也许是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让你在失败后重新起航-----
请以“难忘你那眼神”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到答题卡上;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不得抄袭;
(4)卷面书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