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南阳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1):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情境(2):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A. (1)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2)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B. (1)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2)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C. (1)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2)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D. (1)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2)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红(yān补(jiào) 军tiě)   气冲牛(dòu

    B.suì)   钥shi果(shuò)  躬尽瘁(

    C.hàn罚(chéng)    哺育()   而不舍(

    D.fēn)   相chèn)   古(gèn) 深痛绝(

  • 3、下列情形中,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午休期间,楼梯上一名低年级男同学坐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作为值周生,你对他说:

    A.同学,快下来,这很危险,腿摔断了可怎么办?

    B.同学,快停下,请注意安全,不要妨碍其他同学通行。

    C.同学,你这样下得挺快呀,别人怎么通行啊?

    D.同学,楼道通行要守纪律,不下来扣分了。

  • 4、下列文化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是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爱莲说》。

    B. 李白,字太白,被誉为“诗仙”。杜甫,字子美,被誉为“诗圣”。两人并称“李杜”。他们的诗歌大多飘逸洒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孔子记录自己和弟子们的言行的一部书。

    D. 《木兰诗》中“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中,“十二”表示一个确切的数字。

  • 5、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句中加点词语词性是一样的。

    B.“我红色的雨伞弄丢了”句中两个“把”字词性相同。

    C.“他曾经告诉我这个名字的经历”句中加点词语是动词。

    D.“大国工匠”“记住乡愁”“精准扶贫”“履职尽责”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育(pǔ)   罚(chéng) 胡(jì)

    B. (pò)   污(huì)   澎(bài)

    C. 障(píng) 可(hán)   痛(chì)

    D. 山(yān)  滥(fàn)   头(gǎo)

  • 7、下列句子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飞船之所以能够在太空中有控制地进行运动,一个名为GNC的系统功不可没。

    B.在焚烧秸秆高发期出现的严重污染天气中,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物对雾霾的贡献率大约是2.0%左右。

    C.成长的道路上,挫折也伴随着我们快速成长,但只要认准方向努力,就能打出灿烂的明天。

    D.每一种文化形态不仅应有自己的“文化尊严”,而且只有“传下来”才能“走出去”。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 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可得 竟:

    (2)沙为坎穴 啮: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第②段画线句“闻之笑曰”中“笑”的含义是什么?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深林人不知,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⑤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⑥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2)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毕淑敏的《在南极绣花的男人》,完成下列小题。

    在南极绣花的男人

    岸边有几座咖啡色小木屋,悬挂的国旗说明这是阿根廷设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和我们同行的极地专家道:看到房上的黑色痕迹吗?顺他伸出的食指望去,果见房顶上有斑驳的暗色条缕和团块。大家猜这是怎么造成的?专家卖个小关子。众道,遭雷劈?南极常有电闪雷鸣的雨吗?专家揭底,火烧的。

    有人嘴快道,估计是厨师改善伙食,不小心走了火。有人悄声质疑,阿根廷菜系也跟咱中餐似的,讲究烈火烹油吗?专家答,这场火与厨师无关,和医生有关。大家纳闷,穿白大褂的如何和火灾掺和到一块儿?

    专家细解:阿根廷在这里进行长年科考工作,科考队人员两年一轮换。到了换岗时间,新人上站,原团队返回家园。要走的人欢天喜地,不料驻队医生被通知还需在站点继续执守一年。医生默默解开收拾好的背囊,又开始了寂寞的南极生活。等啊等,终于又一个两年过去了,好不容易熬到了轮班时间,总算可以回家了。没想到该医生又接到通知,请他继续留守两年……此人精神崩溃,当天深夜,一把火将科考站点燃,烈焰熊熊……

    后来呢?大家僵愣了一会儿,忍不住问。

    后来阿根廷科考站就成了现在的样子,焦糊屋顶。极地专家回答。大家说,那个医生呢?专家说,医生终于重返了城市,不过住进了监狱。大家议论纷纷……

    南极会让一个正常人的整个机体,处于高度应激反应状态中。说到底,南极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这就是除了早期探险家和科考人员外,南极从未有过真正原住民的原因。

    我记起当医学生时,学习到的对人体“应激反应”的解释。它是个专有名词,最早来自加拿大学者汉斯赛里。他根据人在寒冷条件下的反应,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人体在遭到强烈有害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紧张状态。激素分泌增加,免疫系统受损。严重的甚至导致精神趋于崩溃。

    联想到纵火的阿根廷医生,不知现在出狱了没有?能否回归正常生活?也向一代又一代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致敬,为了祖国,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最寒冷的大陆。

    某天,老芦神秘地对我说,嗨!图书馆里有个新闻。我说,图书馆能有什么新闻?

    那儿有个老头,低头绣花。我真惊讶了,问,你没看走眼?老芦道,我盯他好几天了,穿针引线绣个不停。

    我说,那老头……多大年纪?老芦说,看起来比我还老。我不相信,说,不可能吧?你几乎是这船上最老的老头了。我知道仅有一个男人年纪比你大,不过他眼神不好,估计没法在颠簸船中绣花。

    老芦说,你去看看。

    在图书馆窗前,有一外国老汉,正低头凝神绣花。他长满金色汗毛的手指头,粗状如小胡萝卜,寸把长银针,在绣绷上翻飞,绣着一幅直径二十多厘米的圆形十字绣。

    外国老汉的绣布,硬挺方正,面料挺刮。绕线板、鹤形剪等一应家伙事儿,围伺身旁。他安详地将小小银针自绣布下方扎出,轻盈提线。还不时用小工具敲敲打打,让绣品更显平整。哈!原来是船上快七十岁的英国探险队员乔纳森先生。

    我说,您绣的这是什么图案?他笑答,企鹅。我又问,您是觉得船上生活太单调,靠绣花打发时光吗?

    乔纳森惊奇地耸耸花白的眉毛,说,船上单调吗?我一点不觉得。主要是在繁华都市里,太忙,没机会绣花。到南极来,正好可以绣我喜爱的动物。只绣企鹅。每绣好一只企鹅,我就把它送给朋友们。大家都很喜欢。他还说今年的绣品打算送给女儿当结婚礼物。我说,您女儿收到您亲手绣的企鹅,一定特别高兴。乔纳森说,是啊是啊!所以,每一针我都绣得很带劲。他眉目间的笑意皱纹深而妥帖,是他经常开怀大笑的证明。

    我和老芦告辞了,望着航行中的抗冰船外无尽无涯的南极冰峰,无端想起辛弃疾的一句词:“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

    (有删减)

    【背景】走过80个国家与地区的毕淑敏,对世界仍保持好奇。66岁这一年,她毅然开启了南极之旅。其间,接触了在南极绣企鹅、祖孙四代献身极地科考事业的英国人乔纳森。

    【1】文章主要叙写了两个故事,文中划线处是个过渡段,请结合上下文,在下面空白处补写一句或几句承上启下的文字。

    【2】从选材角度,分析体会作者叙写第一个故事的用意。

    【3】“在南极绣花的男人”这个题目拟的很巧妙,请分析体会其妙处。

  • 11、阅读《荒漠中的苇》,完成小题。

    (1)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2)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得如大海波涛中的一叶扁舟。

    (3)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镜,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4)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5)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6)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

    (7)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

    (8)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同是弱者,水乡里的苇与荒漠中的苇各有什么不同?

    3赏析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

    4荒漠中的苇给了作者怎样的启迪?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邓稼先那个始终站在研究第一线,昼夜计算筹划的身影,令人一震;阿长那个虽然不识字却拿着《山海经》给鲁迅的身影,令人一震;老王那个重病缠身,临死前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的身影,令人一震;父亲那个用大半辈子,一块砖一片瓦修建新台阶的身影,令人……在你的生活中,相信也有令你震动的身影,请选择一个跟大家分享吧。

    请以“那一刻,那身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