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wǎng luò(______) chuí zi(______)
záo jǐng(______) fén shāo(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1.头涔涔(ABB式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诚心诚意(ABAC式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无独有偶(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丧___ ( ) ____( ) 挑___( ) ___( )
传___ ( ) ___ ( ) 禁___( ) ___( )
迤____( ) ___ ( ) 咽____( ) ____( )
教____( ) ____( ) 称____( ) ____( )
佛____( ) ____( ) 散____( ) ____( )
扇____( ) ____ ( ) 削____ ( ) ____ ( )
4、辨字组词。
饺(______) 雅(______) 籍(______) 避(______)
绞(______) 稚(______) 藉(______) 僻(______)
5、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咽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埋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诗词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是一首送别词,抒发的感情却与一般的送别诗有明显区别,请写出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______之情、______之情以及对朋友的______之情。
【3】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的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3】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与“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4】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
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
【5】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喜”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夫带来丰收的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是想象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9、 忆父亲
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几件小事。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要群众演员拍戏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他可能还有任务。”父亲的语气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父亲坐得很有特点。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种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倚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分明地,他唯恐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了,一个劲儿向我道歉。
记得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一块儿包饺子。父亲擀皮儿。忽然,父亲喟叹一声,喃喃地说:“唉,人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使我、妻、母亲面面相觑,全家怪纳闷怪伤感的。睡前,我试探地问:“爸,你今天不高兴了么?”父亲说:“不!我很高兴啊!”我说:“那你为什么在包饺子的时候叹气,还自言自语‘老了老了’的?”“那是一句台词,”父亲笑了笑说,“昨天,我们导演指示——给这老爷子一句台词!连台词都让我说了,那不真算是演员了么?我那么说你听着可以么?……”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背台词。
我就说:“爸,我的话,也许你又不爱听。其实你愿怎么说都行!反正到时候,不会让你自己说的,会找个人替你配音……”这下父亲真的不高兴了,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种态度,那电影能拍好么?一句台词,光是说说的事儿?脸上的模样要是不对劲,不就成嘴里说阴、脸上作晴了么?”
……
是啊,父亲所“演”的,不过就是些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角色。走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就十几秒钟。然而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说起父亲来,都赞不绝口。
【1】从文中找出一个与“端端地坐”意思相近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对父亲这种坐姿的强调和描述,表现出父亲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情。
【2】联系上下文,写出第5自然段中“面面相觑”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写出父亲的两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看,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之间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父亲“合作”过的导演们对父亲赞不绝口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去。蜀军根据诸葛亮生前的安排,有秩序地撤退人马。司马懿(字仲达)听到这个消息后,在后边紧追不舍。追到一座山后,忽然听到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军回过头来,拉开了反攻的阵势。树影中飘出一面中军的大旗,上面写了一行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一看,只见军中数十名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坐的正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道:“诸葛亮原来没有死啊!我轻率地进入了重地,中了他的计了!”于是急忙往回走。蜀军大将姜维喊道:“贼别走,你中了我丞相的计了!”
魏军一听,各个丢盔弃甲,只顾逃命。司马懿逃了五十里,有两员魏将在后边喊:“都督不可惊慌!”司马懿摸着自己的头说:“我的脑袋还在吗?”两员魏将说:“都督别害怕,蜀兵已经走远了!”
过了两天,有人向司马懿报告:“前天车上坐的诸葛亮,原来是个木头人。这是诸葛亮死前就安排好的。”司马懿听后,叹息道:“怨我只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啊!”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前进——______ 慎重——______ 镇定——______
【2】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死后,对蜀军紧追不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贼别走,你中了我丞相的计了!”文中蜀军大将姜维说这句话的目的是( )
A.让司马懿更加坚信自己中了计。
B.阻止司马懿往回走。
【4】文中描写树影中飘出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大旗后,司马懿有哪些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快乐阅读岛。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他的衣服怎么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丰碑原指什么?课文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
咬舌自尽的狗
有一次,带家中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由于狗咳嗽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狗感冒了吗?”
“是呀!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
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他养狗的痛苦经历: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
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走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
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
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用力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
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诧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
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
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啊!”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直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司机说,他把狼狗厚葬,时常去烧香祭拜,也难以消除内心的愧悔,所以他发愿,要常对养狗的人讲这个故事,劝大家要爱家中的狗,希望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业。
唉!在人世间有情有意的人受到无情无义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
【1】那个司机为什么要抛弃他的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回家寻找主人,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不停地奔跑。”想想此时狗的内心活动,它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想想此时狗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他的狗咬舌自尽,司机的心理感受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人世间有情有意的人受到无情无义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北京绢人:霓裳绢塑蕴巧工
毛巧晖
①“北京绢人”,亦称“绢人”,是以丝绢制成的人形。其造型精美,神态各异,色彩绚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绢人的制作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戏剧中的各类人物,经由能工巧匠之手的雕琢,最终成为栩栩如生的艺术佳品。
②各地与“北京绢人”类似的艺术品有“绢偶”“绸塑”“纱阁戏人”等。如“纱阁戏人”将纸扎技艺与舞台表演艺术进行巧妙结合;“绸塑”是用青泥、绫、绸、缎、丝、棉等材料塑造各种形象,其特点是精致、小巧、逼真传神。此外,还有一种绢塑佛像,在庙宇中先塑一座泥胎,待泥胎干燥后,用丝绢一层层糊制,大约需要糊十几层乃至几十层,等丝绢完全干透后,从佛像下面捣碎泥胎,再从丝绢的躯壳中取出,形成一座空壳的绢塑佛像,制成后上腻子打光彩绘金身,此种佛像坚固耐久,质地轻巧,佛像有飘然欲飞之空灵,现存雍和宫内的十八罗汉即为此种绢塑佛像,又称“紫麻脱纱”“彩绘拨金”。“北京绢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铅丝为骨骼,棉花纸絮为血肉,绢纱为肌肤,真丝为秀发,彩绘丝绸为服装,惟妙惟肖,引人流连忘返。
③北京绢人的制作技艺颇为繁杂,“绢人”的头脸、双手和通体的服饰均需选用上等的丝绸、绢纱为材料,质地以轻软为佳。制作绢人时需要注重人物的“形体美”,追求色彩、线条、比例的和谐统一。人物的高矮、胖瘦、身姿风貌均需要艺人先“胸有丘壑”,方可着手制作,否则便会出现人物头身比例不协调等诸多问题。
④绢人的头部制作讲究精雕细琢,遵照民间工艺传统技法中的“田、由、国、同、目、甲、申、风”八字区分“脸形”。由于丝制品原料的局限,制作头部时需要先做头模,然后在原模头型上采用“糊头”工艺完成绢人的五官。但这种技法仅仅能粗略塑出五官的凹凸,面部的生动表情还需要艺人手绘完成,带有故事情节的绢人作品,尤为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和眉眼神韵的添加。如绢人作品《穆桂英》选择展示戏曲中的穆桂英形象,整个作品最为精巧之处即在于穆桂英的面部刻画,神采飞扬,俊逸的眉眼展现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出神气质;再如绢人作品《史湘云醉卧芍药圃》,其取材于《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的“憨湘云醉眠芍药圃”中的情节,这一作品凸显了一个“醉”字,史湘云的面目刻画尤为下功夫,除了脸颊绯红外,还着意刻画了其似睁非睁的蒙眬醉眼,塑造了一种“红香散乱”的情态。
⑤绢人的手部制作尤为重要,首先要用五根细金属丝制成手指骨骼,用棉花缠绕成手指形状;再用蚕丝织物缝制成手套,套在手上缝合;再根据题材、人物、性别、年龄、身份确定不同的手形与肤色。有些绢人对手部细节的要求更高,还需要染指甲、戴戒指。
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理念在短短数十年间迅速传播,随着各地方政府如火如荼开展非遗项目申报及保护工作,北京绢人也于2009年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非遗话语的影响下,北京绢人的传承、传播及发展应立足当下,在挖掘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注重传承的“有效性”,在传统技艺的“活化”与“新生”中,对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加以弘扬,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选文有删改)
读完文章后,同学们针对文章内容发表了看法,下面是讨论的记录单。
讨论记录单 奇奇:“北京绢人”身体的不同部分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制作工艺繁杂。 甜甜:文中使用了一个我不熟悉的成语,我在文章中标注了出来。 妙妙:这篇文章有详写的部分,也有略写的部分,详略得当。 聪聪:这篇文章重点表达了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人”的保护和传承的担忧。 鸥鸥:作者对穆桂英、史湘云两部作品的描绘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一般。 |
【1】(词语理解)甜甜在文中标注的成语“胸有丘壑”指的是什么?
【2】(信息提取)请阅读文章第2段,帮奇奇在图上标注“北京绢人”不同部分所使用的材料。
秀发:(1)____________ | 肌肤:(4)____________ | |
血肉:(2)____________ | 服装:(5)____________ | |
骨骼:(3)____________ |
【3】(详略安排)妙妙觉得本文详略得当,请你说说文章哪部分写得简略,哪部分写得详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
【4】(说明方法)作者在描述“北京绢人”的头部制作时,为什么要列举穆桂英和史湘云这两个绢人作品呢?
_________
【5】(分析探究)你认同聪聪对于本文写作重点的分析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光阴(节选)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他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他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对谁都一视同仁,决不会多施舍给谁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1】“一视同仁”的意思是___________,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在作者的笔下,“他”具有以下特点:_______。
【3】读选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把时光写得充满人性。你觉得光阴还像什么呢?你也来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绿叶和野花不是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不是每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型转换。
(1)广场上那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水向前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笑着对我说:“30年后,我请你到海底世界喝茶。”(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一个包含两个以上叠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原来的意思。
(1)天游峰的景色是那么美丽,空气是那么清爽,我真舍不得走了。
改为反问句:________
(2)这次比赛的结果,同学们都很满意。(用上“无不”或者“无……不……”)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
(3)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劳动是一种乐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句子)
20、将下列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原意。
1.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晚上加班,你和爸爸吃饭别等我。”(间接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 ,我想对你说
要求:1.快毕业了,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想对学校、老师和同学说。请选择一个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2.想一想: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你可以回忆你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深切的感恩之情;可以提出中肯的建议,期许美好的未来……3.表达真情实感,书写工整,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