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春天,广南的“世外桃源”——坝美是个美丽的地方。
B. 高铁开通后,广南至丘北的行驶时间缩短了4倍。
C. 为了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文山交警大队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
D. 能否减小麻栗坡猛硐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关键是社会各界的支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疮口(chuàng) 譬如(pì) 殷红(yīn) 姗姗来迟(shān)
B.摄制(shè) 攥着(zuàn) 诞生(dàn) 血气方刚(xuè)
C.步履(lǚ) 晌午(xiǎng) 妥帖(tiě) 海市蜃楼(chén)
D.累赘(zhuì) 毋宁(wù) 驿路(yì) 苛捐杂税(hē)
3、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A. 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可歌可泣 ⑤家喻户晓
B. ①当之无愧 ②任人宰割 ③家喻户晓 ④鲜为人知 ⑤可歌可泣
C. 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家喻户晓 ⑤可歌可泣
D. ①可歌可泣 ②家喻户晓 ③任人宰割 ④鲜为人知 ⑤当之无愧
4、下列语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B.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C.大家都很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像周杰伦。
D.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B.本届美国政府上任以来,频频挑起经贸摩擦,甚至在外交、科技、军事诸多领域不断逆势而为,深刻暴露出其深陷危险的战略迷误。
C.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
D.此次勒索病毒造成严重损失,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发的“永恒之蓝”网络武器流入民间,被黑客利用使勒索病毒可以“蠕虫式”传播导致的。
6、下列对有关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说和做》这篇文章从作为卓越的学者、优秀的诗人和大勇的革命烈士三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革命精神。
B.《黄河颂》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的回忆,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的高尚品格。
D.《驿路梨花》是短篇小说,文中“梨花”不仅指梨树之花,还指梨花其人和雷锋精神。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7、下列短语的结构同类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 改革开放 互利共赢 中华民族
B.十分思念 生日礼物 蝴蝶飞舞 热烈欢迎
C.阳光灿烂 柳暗花明 精神抖擞 桃李芬芳
D.孝敬老人 拟定方案 体谅父母 善待亲人
8、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①人,日与水居②也,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④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⑤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⑥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没入水中,指潜水。②居:动词,生活。③涉:趟水过河,徒手过河。④道:道理,规律,技巧。⑤以:用。⑥溺:淹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亦以此自矜
(2)康肃笑而遣之
(3)夫没者岂苟然哉
(4)见舟而畏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9、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讲学家判断其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麻雀的气性
沈轶伦
①校园像个池塘。下课铃一打,学生涌到操场上玩,就是涨潮。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②退潮的时候,食堂的师傅烧菜、门卫整理收发室信件,司机在车库冲洗校车。小罗背着他的修理箱走来走去,去修跑道的护栏,修花圃的栅栏、修领操台的台阶。偌大一个校园,每天总有东西坏,小罗总有东西要修。任何人都可以差遣他,老师的办公室要装个灯泡、修个抽屉,只要对着校园空地喊一声“小罗、小罗”,他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
③其实小罗当时也已中年,但老师们大都比他年长些。后来,即便新分配来做老师的大学生也跟着叫。“小罗去做那个”,“小罗过来修这个”,小罗满脸笑着应承,听凭这些比他小十几岁的老师指挥。
④小罗没有办公室。平时忙完了,就在自行车棚里搭个椅子栖身。每逢周五有劳动课,高年级的学生被要求去打扫校园,包括擦自行车棚。到了车棚,就是到了校园的背阴处,老师们管教不了,调皮的男生认出校长的自行车,要去拔气门芯。
⑤小罗见状,紧张地起身,像驱赶瓜田里的猹一样“咻咻”挥手,要把我们赶走。但学生知道他的身份,并不因为他是成年人而畏惧。带头的孩子捡起石头敲着自行车棚的铁栏杆,整个车棚震动起来,大家浪潮一般有节奏地大叫“小罗,小罗,猪猡,猪猡”。小罗青着一张脸。
⑥我见过他一个人把一棵台风天倒伏的罗汉松从花圃拖走,我见过他用锯子将废弃的大块黑板分开。但现在他对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
⑦那年暮春时,我在校园的竹林里玩。看见一只受伤的麻雀在地上跳,双手一拢就抓住了。麻雀不是能轻易捉到的动物,一时同学们都过来围观。扛着修理箱经过的小罗看到,也停下来看。我炫耀战利品一样,双手把麻雀捧得高高凑到他鼻前。小罗瞅了一眼就断言“养不活的”。
⑧“我一定能养活。”兴头上的我,不高兴被一个修理工泼冷水。我百般抚摸麻雀褐色的羽毛,发誓会好吃好喝对待它。回到家里,父母帮着准备了大米又买来小米和玉米碎,但麻雀什么都不吃。折腾数日后,它飞到书橱底下躲藏,偶然传出几声哀鸣,但任凭我在外面撒米倒水地诱惑,它怎么也不出来。又如此几日,等到最终被找出来时,已是一具尚有余温的鸟尸。
⑨回到学校,小罗见我,问:“麻雀呐?”我咬牙不响。小罗说:“麻雀气性大,你们城里人不懂的。”我瞪着他问,“什么气不气?”小罗本来扛着一扇碎了玻璃的窗。这时他放下窗,摸了摸我的头。我嫌他手脏,一溜烟跑了。
⑩有过那么一个下午。我从二楼跑向一楼时,看见小罗正从教室里拖出几根废弃的课桌腿。见四下无人,我一时兴起,叫“小罗,小罗”。
⑪他应声抬头,下意识地张嘴回应。但见是个小学生,又把一声“哎”吞了回去。我就来了劲,继续一迭声叫他“小罗,小罗,小罗”。他停下手里的活,径直走过来。我一时有点惊讶,但也不由自主立定,从二楼的平台上往下看他。
⑫他没有上楼,只是在楼梯口站住,抬头说:“你得叫我罗老师。”说完,拍了拍手上和衣襟上的灰,抬头看着我的眼睛,等待着我开口。我不肯开口,我从楼上俯视他。
⑬他接着说:“小罗,是他们才可以这样叫的。你是小孩子,你不可以,不然就是没规矩。”
⑭我说:“对老师才讲规矩呢。”
⑮他说:“我和他们一样的,也是你的老师。我在这里工作,也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
⑯我想否认。但终究没有。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2】根据选文第②③段内容概括小罗在学校里的工作及其表现。
【3】请根据第④~⑯段内容,概括与小罗有关的三件事。
【4】第⑨段“麻雀气性大”是什么意思?以“麻雀的气性”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5】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小罗是个怎样的人?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提着手风琴箱的老人
宗家拙
①家乡市中心旁边有一个开阔的广场,由于地处商业街区,总有不少乞讨者行乞,有些年轻人手里举着一块纸板或者塑料板,上面书写着自己的凄惨故事,真伪不辨。路人像看戏一般,偶尔发发善心,扔下一些零钱。
②那是初秋的一个下午,行人和大街一如往常般平淡无奇,而广场上早已有年轻人举好牌子,跪好并低下头,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这时,走过来一个与众不同的、颤巍巍的身影——那是一位老人。阳光很刺眼,毫不留情地射在他的身上,照得他整洁的旧中山装有些发白。他的左手提着一个大大的硬质黑皮箱子,与他有些瘦削的身形不太成比例。老人有些跛脚,提着箱子一瘸一拐地慢慢走着,一小步一小步蹭到了年轻的乞讨者中间。
③在我胡思乱想间,老人已经慢慢躬身放下箱子。这个箱子更仿佛魔盒般,勾起了过路的“潘多拉”们的心。他会以怎样的方式乞讨呢?开始有人窃窃私语,不时有“家人的照片”“自己的残疾证明”这样的言语传出。老人离人群不远,十有八九是听得到这些揣测的,但他不辩解,而是自顾自地打开了箱子。
④箱子里竟是一把手风琴。这把手风琴有些年头了,即便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色的琴身也看得出有些黯淡了,甚至有几处掉了漆,露出黑黢黢的琴身,原本质地不错的背带也脱落了几块皮。白色的塑料琴键更是泛着旧旧的黄,有点像家乡冬天角落里被人遗忘的积雪的颜色。人群的窃窃私语声大了起来。老人背好手风琴调音时,更是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声。老人并不恼,而是默默低头调音。琴的音色有些沙哑,这是年老的铜制簧片们的叙旧声。歌曲进入主旋律时,老人缓缓开口,我听出他唱的是《白桦林》。他的声音并不老迈沙哑,反倒有些低沉,仿佛一列老旧而汽笛轰鸣的蒸汽火车,从中东铁路上缓缓驶过,驶入西伯利亚的方向,只抖落下厚厚一地煤渣。
⑤我听过很多版本的《白桦林》,温柔的、炫技的、飞扬恣意的、故作深沉的……唯独这次的声音,似乎是戈壁上隽永的沙海在说话,歌声不高,却泛着黄、携着尘,渐渐压下了人群躁乱的私语。人群越聚越多,老人从未抬头看过一眼,仿佛在思考什么,又像在回忆什么,唯独在唱那句“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时破了音。他抬了抬眼皮,似乎有泪花在闪动。
⑥一曲完毕,不知是谁开始轻轻鼓起了掌,渐渐地四周都响起了低低的拍手声。老人听到了掌声,终于抬了抬头,向人群微微笑了笑。然后,他又低下头,摆弄起琴键,开始表演他的第二首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箱子里的钱越来越多,我周围的听众换了又换,可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一个广场、一位老人和一段亘长而低沉的歌声,歌声里夹杂着无数个欲言又止的故事。
⑦不知过了多久,老人蹲下身子,如枯木一样的手指缓缓拂过琴身,仿佛在安抚一位多年的老友。然后,他收起钱,将手风琴放回箱子,跛着脚走出安静了好久的广场,又跛着脚走入喧嚣的人群。
⑧这条平淡无奇的大街上,我见过无数个年轻力壮却跪地祈求的乞讨者,却只见过一位这样的老人。他逆着光,一路蹒跚而行,不曾躬身片刻,任凭夕阳将他手中本就不小的箱子拉出长长的剪影,硕大沉重得如同命运。
【1】文章开头写那些年轻的行乞者有何用意?
【2】路人对一般的“行乞者”和“提着手风琴箱的老人”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意分析。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的声音并不老迈沙哑,反倒有些低沉,仿佛一列老旧而汽笛轰鸣的蒸汽火车,从中东铁路上缓缓驶过,驶入西伯利亚的方向,只抖落下厚厚一地煤渣。
【4】读完全文,你觉得“提着手风琴箱的老人”是“行乞者”吗?说说你的看法。
12、请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