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样子,写一写。
例:小巧而精致的水晶鞋
(________)而(________)的灰姑娘 (________)而(_______)的大树
(________)而(________)的小鸟 (________)而(_______)的故事
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____那是一个星期天____从早晨到下午____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____
(2)起床____刷牙____吃饭____那是个春天的早晨____阳光明媚____
(3)我听见母亲在说____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____噢____对不起____噢____对不起____
3、回忆诗句,把答案填写横线上。
(1)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3)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书》)
(5)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 (《孟子·告子》)
(6)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乎? ” (《列子·汤问》)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生活 ( )的帐篷 ( )的宴会
( )的社会 ( )的庄稼 ( )的山羊
5、填空。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照青苔上。
4.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莫愁前路无知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①应未眠。
(注释)①幽人:隐士。
【1】“怀君属秋夜”中“属”的意思是( )
A.适逢 B.属于 C.家属
【2】“空山松子落”运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______的情怀。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赏析《白云泉》。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由“云自无心水自闲”中的“闲”字看不出泉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
A.从容奔流
B.自由奔泻
C.清澈见底
【2】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的画面不可以用下列哪一个词形容( )
A.娴静雅致
B.逍遥惬意
C.从容自得
D.大气磅礴
【3】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此时白居易政务十分繁忙,很不自由,面对白云泉水,不禁产生羡慕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A.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的思想。
B.反映了诗人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
C.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思想。
D.表达了诗人对能够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的渴望。
【4】下列对本诗内容分析错误的是哪一项( )
A.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达坦荡淡泊的情怀。
B.此诗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
C.句中连用两个“自”字,只为了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得其乐。
D.诗人十分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其中重点摹画了白云与泉水的神态。
【5】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诗中描绘的是_______季的景色。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个字描绘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表示颜色的字是____________,表示声音的字是__________;表示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示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地点应是( )
A.柳树下 B.窗前 C.西岭 D.门外河边
9、阅读理解
北京的春节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タ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一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⑦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⑧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⑨男人们年前到亲成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雄,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騎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⑩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⑾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く水游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⑿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要。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官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⒀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_____,原名_____,字______,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
【2】课文按照_________顺序展开,对照上文,完成内容梳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3】分析第1段“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各种”反复出现三次,强调_______________;“不是…而是”表现作者的______之情,传递出作者对____,强化了腊八粥带来的__________的感受;而“农业展览会”则运用_____,形象地写出了______。
【4】下列剧中的加点词语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零食)。
_________________
请在第⒀段中找出有此类似表达效果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11段中“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又”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伶俐——( ) 即刻——( )
【2】短文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作者详细写了哪种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B.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C.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D.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5】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1、阅读短文《生活中的小镜头》,回答后面的问题。
生活中的小镜头
①我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那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
②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留披肩发的,梳辫子的,剃平头的,梳分头的,黑发的,白发的……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穿球鞋的,高跟的,矮跟的……宽敞的图书馆似乎显得拥挤了些。
③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似乎这封闭一夜的图书馆空气很清新似的。紧接着,那双眼皮,那丹凤眼,那眼角布满鱼尾纹的眼睛,都各自盯上自己的目标;那粗糙的手,细腻的手,宽大的手,纤细的手,都小心翼翼地拿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儿……
④图书馆里骚动了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显得极小,极短。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了……
⑤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边看着,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停下来皱紧眉头沉思,时不时地扶扶那已滑落到鼻梁上的眼镜,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一位梳披肩发的姑娘,此时已顾不及去整理那有些散乱的长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刘海儿,看那神情,要是有把剪刀的话,她一定要把那束刘海儿剪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眯着眼睛,把书拿得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似乎不看个够是绝对不罢休的;几个孩子趴在桌上,_______________。
⑥我没有打扰任何人,悄声无息地离开了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我却怎么也忘不了。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1】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的手 (_______)的手 (________)的手
(_________)的手 (_______)的手 (________)的手
【2】根据第②、③自然段回答。
(1)作者抓住八组镜头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到图书馆看书的人,第二自然段一组写____________,一组写_____________。第三自然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镜头。
(2)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⑤自然段回答。
(1)用“__ ___”划出表示联想的句子。
(2)请你学习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方法,在下面的横线上照样子把这段话中“几个孩子”是怎样看书的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一句你最欣赏的有关读书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生活中的小镜头,我却怎么也忘不了。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根据你的理解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每题2分)
拒绝洋垃圾(节选)
2019年5月10日,在瑞士日内瓦,包括中国在内的186个国家共同通过了一项协议:
不再允许发达国家将他们的塑料垃圾随便丢给发展中国家处理。
这项协议明显契合于人类长远发展,然而,在这需要展现国家担当的时刻,美国政府却站在了“对立面”——反对协议。
放眼世界,面临垃圾危机同时又抱持别扭心态的,并非美国一家。
比如,韩国。2019年3月,有媒体关注到,韩国义成郡一座垃圾山,从2018年12月开始燃烧,熊熊火焰持续3个月未熄。据报道,要把所有的垃圾都烧掉需要5年的时间。而让人猝不及防的是,这则报道末尾冷不丁冒出一句:“造成韩国一切的,就是中国的视而不见”。
再如,澳大利亚。作为全球第二的垃圾产出国,年均125万吨的高污染固体垃圾,让澳大利亚回收系统面临崩溃。政府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科学家们也在疯狂想招。他们用可回收材料制造了长凳、桌子,甚至修起了垃圾路,却仍是杯水车薪。于是,又一顶大帽子向我们砸来:中国洋垃圾禁令,导致全世界崩溃。
世界上( )任何一个国家注定就是“垃圾工厂”,( )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强迫别人处理垃圾。长久以来,在全球垃圾贸易链中,发达国家将固体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处理、回收、再利用,既能处理废品又能获得收益。这样的“舒适区”使得某些国家已然忘记了“自己的垃圾自己收”这个连三岁孩童都懂的道理,更没有建立起与本国垃圾规模相匹配的处理能力。
从前,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都是“世界垃圾处理厂”,从中收获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成本。如今,当环境与健康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当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必过之坎,拒收洋垃圾就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对此,任何人都无权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塑sù料 契qì合 别biè扭
B.崩溃guì 禁jìn令 舒适shì
C.强qiáng迫 处chǔ理 杯水车薪xī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指手画脚(绘画)
B.说三道四(说)
C.视而不见(看见)
D.猝不及防(忽然)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短文中括号里的一项是( )
A.如果……那么……
B.没有……也没有……
C.不是……就是……
【4】洋垃圾禁令协议通过以来,哪些国家对协议持反对态度?用“ ”在短文中画出这个问题的关键句。
【5】韩国媒体有报道称,韩国垃圾山燃烧、雾霾严重,是中国拒绝洋垃圾导致的。如果你面对这样的记者,你将会怎么反驳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少数国家在垃圾回收处理问题上围攻中国的做法,你有何感受?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qióng jīng)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西藏(cáng zàng)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文中画线句子是______,起______的作用。
【3】西藏第一个藏戏班子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藏第一个藏戏班子用什么样的形式?表演什么故事、传说?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_”画出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
14、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给这个节选加上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
【2】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慈祥( ) 机智( ) 怒气冲冲( )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少先队员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妹妹这样乖巧,我们怎能不喜欢她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我被母亲拉进她的怀里。(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匆匆》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的重要。(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
19、扩写下面的句子。
(1)竹楼藏在竹林中。
(2)土楼显示了魅力。
20、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他花了好大心血把报告完成。(改成被字句)
(2)他有梦想。(扩写句子)
(3)那样的梦想难道会实现吗?(改成陈述句)
(4)你被我泼过冷水。(改成把字句)
21、习作。
题目:我懂得了
要求:我们一天天长大,懂得了勤奋,懂得了孝敬,懂得了尊重,懂得了感恩……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通过一两件事,把自己明白的一个道理写出来。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