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指李子)
B.诸儿竞走取之 (跑)
C.唯戎不动 (只有)
D.尝与诸小儿游 (常常)
2、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水神是谁? ( )
A.共工
B.祝融
C.后羿
D.刑天
3、下列词语中,不可以用来表达“人多”的一项是( )。
A.不可计数
B.人山人海
C.人声鼎沸
D.人迹罕至
4、与“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句修辞手法不一样的是______
A.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B.陀螺总是无怨无悔地让你抽打,在地面上跳舞。
C.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
D.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5、下列词语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人山人海 响彻云霄
B.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C.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夸父追日 草船借箭
6、《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王戎是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仔细观察
B.善于思考
C.善于推理
D.耍小聪明
7、下面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缘、缓、竭”除去部首都是9画。
B.“熟、俗、兽”都是翘舌音。
C.“惹、据、阔”的声调都是第四声。
D.“堤、题、徒”的音序都是T。
8、走走停停加标点。
(1) 笑是很重要的 老木匠对自己说 谁要是不会笑 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2) 那是我的 我的 我的 小木偶尖叫
(3)小木偶委屈极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老木匠只给了他一种表情 那就是笑
9、课内阅读。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1】找出表现生活条件、科技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诗句画上横线。
【2】读诗句,回答问题。
(1)“破旧的茅屋”指的是( ),“温热的土炕”代表( )。“老牛破车”指的是( ),“顶天立地的脊梁”指的是( )。
A.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
B.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C.亲密的军民关系。
D.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
(2)“永远告别”与“________”,“毫不犹豫地丢掉”与“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______,但延安的精神要________。
【3】对于是否应该发扬延安精神,四(1)班的元元对此有不同看法,请你加入讨论吧。
元元:时代在进步,我们要抛弃一些陈旧的、落伍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分餐制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多地开始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倡导分餐。同时,疫情的暴发,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分餐”的重要性。一时间,“分餐”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倡导分餐制早已有之。早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呼吁大家分餐,后来也被很多餐厅采用,但随着疫情好转又销声匿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钟南山再次强调使用公筷及家庭卫生消毒的重要性。因为,很多感染者就是由于参加聚餐这类有密切接触的活动而感染的。
“合餐”是很多疾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比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群体庞大,“分餐”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有改动)
【1】以下哪项不属于“分餐”?( )
A.使用公筷
B.使用竹筷
C.使用专用碗筷
D.使用公勺
【2】“……随着疫情好转又销声匿迹”中什么“销声匿迹”了? ( )
A.分餐
B.聚餐
C.合餐
D.快餐
【3】“比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群体庞大,‘分餐’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作比较
【4】自从疫情期间提倡“分餐”以来,张华也建议家里“分餐”,但爷爷不同意,如果你是张华,你会如何劝说爷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在家用餐时,应如何做到“分餐”?(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阳台
我家有个小小的阳台。日间,明媚的阳光静静地照在阳台上;夜晚,温柔的月光悄悄地泻在阳台上。每当我感到疲劳时,站在阳台上,轻轻的风儿便把我的疲劳带走了。
阳台是阳光的世界,是月光的世界,也是鲜花的世界。
阳台上满是不同颜色的鲜花,有紫红色的,那是玫瑰;有粉红色的,那是月季;有深绿色的,那是万年青;有浅绿色的,那是文竹;还有那白色的茉莉。
我最喜欢茉莉,茉莉花好香呀!洁白的花瓣盛开着,一阵阵清香从这里散发出来。几天后花瓣即将凋谢了,我总是把将要凋谢的茉莉花放进姥姥的茶杯里。只要一打开杯盖,那香味直到心里去,姥姥可喜欢了。
我虽然爱花,但更爱阳台。因为我知道花儿之所以能盛开,是阳台为它们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一个阳光的世界。阳台上的花是为了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更加多彩。
我爱我家小小的阳台。
【1】从文章中找出近义词。
柔和( ) 疲倦( ) 喜爱( ) 优良( )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 )的玫瑰 ( )的月季 ( )的万年青
( )的文竹 ( )的茉莉
【3】短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说“姥姥可喜欢了”。你认为姥姥喜欢什么?(请在正确的理解上打“√”)
①喜欢茶香 ②喜欢凋谢的茉莉花 ③喜欢有孝心的孙子 ④喜欢茶杯
【4】你喜欢阳光充满的阳台还是喜欢月光倾泻的阳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现代文阅读。
一碗馄饨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热腾腾,她这才感觉到肚子城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边,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没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就掉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感激!”她忙擦着泪水,对老婆婆说:“我们又不认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已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去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地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母亲看到地,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你这个淘气包,赶快过来吧。饭早就败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莱都凉了!”
⑧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 ),却对亲人的一辈子恩情( )
【1】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视而不见
B.感激不尽
【2】女孩第一次落泪的原因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3】下列对本文主要内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一位老婆婆给她煮了一碗馄饨的故事。
B.本文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女孩真正体会到了母爱伟大的故事。
C.本文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一位老婆婆给地煮了一碗馄饨,让她感受到陌生人的关爱的故事,
【4】文中第⑦自然段中的“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属于_____描写,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_____
【5】文中第⑧自然段中,“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你认为此时地心里会想些什么?
_____
【6】生活种,你有过与父每吵架的经历吗?读了这篇文章,你对此有什么新的看法?
_____
13、阅读。
明天的太阳城
①将来世界上会出现一座新城市——完全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太阳城。
②这座城市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房顶在太阳下闪烁着光芒。房屋千姿百态,有的如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如正在生长的向日葵。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吸收太阳能,并可在以后慢慢地将热量(释放 消耗)出来。
③太阳城居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当太阳升起后,太阳能转换的电流直接驱动洗衣机、冰箱、电视机、计算机等用电设备进行工作。由太阳能烧开的热水源源不断地供应浴室、厨房。
④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人们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至于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里的广告牌、霓虹灯……用的都是太阳能。
⑤太阳城里不再有废气。太阳能汽车消耗的是干净的太阳能源或太阳能转换的电能,当能量快(释放 消耗)完时,开到“加能站”去补充即可。城市里没有烟雾,没有怪味,没有有害气体。
⑥太阳城,多美好的城!尽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一定会实现!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太阳城靠___________将太阳能转换为可用能源,太阳城的房屋通过__________吸收太阳能。
【3】“在太阳城,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这句话应放在( )
A.第②段开头
B.第④段开头
C.第⑤段开头
D.第⑥段开头
【4】读了短文,请你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这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来提两个问题。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燧(suì)人氏的传说
上古时代,有一群人在商丘居住,他们称自己居住的地方叫“燧明国”。那时候的古人十分原始,只会用石器。他们用石器猎取动物来填饱肚子,因为没有掌握使用火的方法,只能吃生的食物,很容易受到疾病的伤害,因此人们的寿命都很短。
那时候,由于动物死去后,身体里含有的磷经常在尸体中燃烧,还有森林在极其干燥的情况下由于吸收太阳的热量而引起大面积的森林大火,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火光。但当时的人却不认识火,他们认为火十分不祥,绕火而行,避火而居。
直到有一位智者出现。这位智者的行为不同于常人。普通人看到自然中的火都十分害怕,唯恐自己受到伤害,而这位智者却是哪里有火就向哪里去。他经常居住在火边,有时发现火中被烧死的动物,这位智者就会直接取它们的肉来吃。通过长时间的亲身体验,智者发现了火的很多妙用:寒冷的时候,人靠近火堆会感觉温暖;烧熟的动物的肉吃起来更加好吃;火还能驱赶猛兽。
智者虽然认识到了火的好处,可是自然界的火不是随时都有的,就算是森林大火,也会有熄灭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大家随时都能使用火呢?智者冥思苦想,不停地进行各种尝试,终于发现了钻木取火与击石取火两种方法。他把自己发现的火的用处和取火的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掌握了取火和用火的技术。“燧明国”有一种燧木,智者钻木取火用的就是这燧木,于是后人便尊称这位智者为“燧人氏”。
【1】上古时代,有一群人在商丘居住,他们称自己居住的地方叫“_____”,智者钻木取火用的是这里的_____,后人尊称这位智者为“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远古的人看不到火,也不认识火。______
(2)古人们因为看到动物的尸体燃烧,还看到森林大火,所以认为火十分不祥。______
(3)古人最终学会了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这两种取火的方法。______
【3】古人们避火而居,而燧人氏却经常居住在火边,并把自己发现的火的用处和取火的方法教给人们。你认为燧人氏具有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像燧人氏这样的人物吗?写出其中一位的名字,并简单介绍他(她)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针对同学们的用眼情况,对“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提出你的建议,至少写出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病句。
1.河水倒映在云朵里,显得更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山的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博物馆里陈列着三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凤蝶儿抖去的水珠,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
①今天的作业我差不多全做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可天气再冷,我也要坚持锻炼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1)骄傲自满是学习上的阻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是唐朝出土的文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了这部电视剧,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园新设了由两个英国援建的游乐项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
请根据以下词语展开想象,编一个小兔子救小袋鼠的故事。
长围巾 雨伞 小袋鼠 小兔子 枯井
要求:
1.给自己的习作起个好听的题目。
2.大胆想象,习作语句要通顺,内容要清楚。
3.书写要整洁。写好之后认真阅读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