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B. 《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两行一节,节内不需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该诗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其余是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周进参观贡院时悲哀至极,以头撞板,嚎啕大哭。几个商人得知原委,答应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纳监进场。
B.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周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胡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C.《儒林外史》中的翰林院侍读高老先生说杜少卿是“杜家第一败类”,而迟衡山却称杜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D.沈琼枝才貌双全,能文能武。文能在南京立足、武能防卫自身。她持重老成不贪恋荣华,见名流不卑躬屈膝。如:沈琼枝拜见杜娘子之时:“沈琼枝上首,杜娘子主位。”体现了她不卑不亢。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综艺节目的热播,中华大地上 一波传统文化浪潮。优质的文化节目在略显 的时代,宛如一股清流 心灵,重新唤起国人的诗心和对文学的温情记忆,以 般的力量传递了一种文化上的自信。
A. 掀动 急躁 浸透 春风化雨
B. 掀起 浮躁 浸润 春风化雨
C. 掀动 浮躁 浸润 和风细雨
D. 掀起 急躁 浸透 和风细雨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职分(fēn) 俨然(yǎn) 沙砾(lì) 风雪载途(zǎi)
B.襁褓(qiáng) 翩然(piān) 追溯(suò) 接踵而至(zhǒng)
C.寒噤(jìn) 锵然(jiāng) 缄默(jiān) 犬牙差互(chā)
D.翌日(yì) 连翘(qiáo) 沟壑(hè) 挑拨离间(jiàn)
5、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以下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愤慨不已,对他们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C.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D.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两句诗展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及天下、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襟怀和崇高理想。
(2)诗中“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的?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睢》)
(2)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愿天下士子均有容身之所,展现诗人的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记》中表现花草美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卖炭翁》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要是你看我的信,总觉得有教训意味,仿佛父亲老做牧师似的;或者我的一套言论,你从小听得太熟,耳朵起了茧:那么希望你从感情出发,体会我的苦心;同时更要想到: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别因为是听腻了的,无动于衷,当作耳边风!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 卓越的艺术家!
这段节选自《______》的文字中,这位父亲对儿子的真切告诫是:__________殷殷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山村
申弓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小鸟啁啾,晚有山雾缘绕。虽然远离都会,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那儿的人却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有一个卫生室,卫生室的主人是个中年汉子,叫什么来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手绝技,那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到了他,已是第四代了。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在那座低矮小瓦房里。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村人也全都是住这种小瓦房的。
卫生室也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这样一来,小小的卫生室就门庭若市了。不管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竞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方形或长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作笔,瓦片作纸,开具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次不乱。 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往前插队。医生的瓦片,成了小山村的次序规则,换到其他场合,人多了,村人也就提议,用瓦片,那就是排队了。
这方法挺好,这些年坚持下来,没有争执,没有矛盾,小村人一团和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肚吃饭,病痛抓药,没有丝毫的紊乱。
时代在发展。到了近年,小山村也通了公路。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转到右边的门,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朝那小车看了一眼:“是来看病的吗?”
“是啊,不来看病跑这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是啥烟,这么香? ”
“香吗?那就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子上,“告诉你,大中华,3元5角一根。”
“啊?那可不敢要你的哟。”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作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说:“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你。”
“不用找了。”说着使扶起男人往外走。外人走了,瓦片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车那人又未了。照样是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是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问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号码。
往后的日子,好几天没见那人那车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 停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还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大概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着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的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这个时候起, 医生十天半月也没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
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1】小说以“小山村”为题,有什么好处?
【2】医生用瓦片挂号排队的情节设置颇具匠心,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3】试简要分析概括小说中的“医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5】对于小说中医生最后离开山村进城挣钱的选择,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9、题目
无论是自然,还是你我他,只要是生命就有生命的追求,甚至是高于生命自身的追求。成事,成才,成人,成长,小小的事情,无不蕴含着朋友、父母、老师……的更高的期待与企盼。
要求:①以“心在远方”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记叙文;②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