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德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块白玉通体晶莹,玲珑剔透,仿佛是少女羊脂般细腻的皮肤,温润圆滑。

    B.人类如果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必定会受益匪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片宁静的天空,更是与万物的心灵交流。

    C.历史上美丽的楼兰古国,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D.镜泊湖吊水楼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憔悴   候车厅   锋芒毕露   半途而费

    B.震慑   鸡毛掸   浮想联翩   前扑后继

    C.匾额   局域网   克勤克俭   茅塞顿开

    D.诀窍   苦肉计   光彩熠熠   乞人忧天

  •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们要想做到出类拔萃,就要在各方面比别人多付出更多的努力!

    B.贵州省的清水桥是全球第二高的大桥,桥面距峡谷水平面垂直高度406米,气势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C.现在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植被们耷拉着脑袋没有一点精神气。

    D.庄子一直厉行简单朴素的生活,从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所以给人的印象难免有些邋遢与不修边幅

  • 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B.庄子,名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想象雄奇瑰丽,善用寓言故事说理。

    C.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与韩愈并称“韩柳”,他们一起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3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________________,如三月兮!(《子衿》)

    (3)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傅雷先生认为,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傅雷先生的名著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平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②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③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④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⑤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⑥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⑦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⑧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1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2下面能证明第④段中“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所以“读书无用论”逐渐抬头,在中西部及农村边远地区尤甚,大有蔓延开来之趋势。

    B.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的观点是读书的“体”,根本要义是也就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

    B.文章第③段中论述读书的“用”,作者主要通过举例的论证方法证明读书的实用性。

    C.本文第④段“书中自有千钟粟”意思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就有荣华富贵,这是古人用读书的功利性对世人的劝学。

    D.第⑧段最后一句“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是反问句,结尾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读书的根本要义,深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文题一

    题目:与温暖相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