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块白玉通体晶莹,玲珑剔透,仿佛是少女羊脂般细腻的皮肤,温润圆滑。
B.人类如果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必定会受益匪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片宁静的天空,更是与万物的心灵交流。
C.历史上美丽的楼兰古国,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D.镜泊湖吊水楼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憔悴 候车厅 锋芒毕露 半途而费
B.震慑 鸡毛掸 浮想联翩 前扑后继
C.匾额 局域网 克勤克俭 茅塞顿开
D.诀窍 苦肉计 光彩熠熠 乞人忧天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想做到出类拔萃,就要在各方面比别人多付出更多的努力!
B.贵州省的清水桥是全球第二高的大桥,桥面距峡谷水平面垂直高度406米,气势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C.现在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植被们耷拉着脑袋没有一点精神气。
D.庄子一直厉行简单朴素的生活,从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所以给人的印象难免有些邋遢与不修边幅。
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B.庄子,名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想象雄奇瑰丽,善用寓言故事说理。
C.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与韩愈并称“韩柳”,他们一起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3】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________________,如三月兮!(《子衿》)
(3)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
7、傅雷先生认为,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傅雷先生的名著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平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②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③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④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⑤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⑥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⑦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⑧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1】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2】下面能证明第④段中“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所以“读书无用论”逐渐抬头,在中西部及农村边远地区尤甚,大有蔓延开来之趋势。
B.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的观点是读书的“体”,根本要义是也就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
B.文章第③段中论述读书的“用”,作者主要通过举例的论证方法证明读书的实用性。
C.本文第④段“书中自有千钟粟”意思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就有荣华富贵,这是古人用读书的功利性对世人的劝学。
D.第⑧段最后一句“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是反问句,结尾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读书的根本要义,深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9、文题一
题目:与温暖相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