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二是苗族的蜡染最早是对钢鼓上的纹样的摹取。
②苗族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汉书》上有西南夷“织染彩纹绣”的记载。
③一是苗族先祖蚩尤与黄帝战斗,蚩尤被俘并被处以极刑的故事,由此产生了枫液作防染剂的染法。
④这说明至少在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就已经掌握了染、织、绣的技术。
⑤在苗族中,有关蜡染起源的传说就有两种。
⑥做法是将布蒙在钢鼓上,用蜡在布上来回摩擦,再经过染,钢鼓上的纹样就转移到布上了。
A.⑤③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③①⑥
C.②④⑥⑤③①
D.⑤③①②⑥④
2、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B.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C.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呢?是星体撞击呢?还是火山爆发?
D.“毫无疑问,”教授说:“不同科学领城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3、我国西汉时期著名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上有这样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还高几何?”根据该题所做的图示,正确的一幅是( )
A.A B.B C.C D.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大道之行也 B.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策之不以其道 D. 说不清,道不明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这首诗三、四两句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体现了初春________的特点。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文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微君之故,___________?(《式微》)
(3)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变化过程。读了该书后,请列出《骆驼祥子》里的重要情节和与之反映的祥子的性格。(至少两组)
(示例)祥子十八岁跑到城里来,最终选择拉车的行当,反映了祥子头脑灵活,踏实肯干,勤劳向上的特点。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瓦
孙茂
①当炊烟蜿蜒爬上房瓦时,我已不再觉得那是简单的瓦,瓦在橡上安身立命,那时候,瓦像一个朴素的美人,静静地躺在房檐上,等待夕阳给它化一个美美的妆。
②夕阳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总是能恰如其分地给大地上的屋子涂染色彩。傍晚,褐黑的瓦身上,像渡了一层金光,变得灵动起来。捏一片黑瓦在手里,沉甸甸的,瓦不光是黑泥混合的薄片,而是遮风避雨的物具。在太阳下,这些物具带有灵性。
③在农村,老房子都是瓦屋,墙基泥土打制,屋顶黑瓦吊顶,每当雨水倾泻而下,人在屋子里能听到“嘭嘭”的敲打声。那声音极好听,夏天的晚上,这样的声音更加明显,我很多时候就是枕着雨打瓦的声儿睡着的。以前村里人的房子是怎么建的呢?依山而建,傍河而居,很奇怪,墙上不开窗户,只有屋顶开一面天窗。挪去一块青瓦,换置透亮的油纸,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能见到一束清亮的光照进来。
④大了大了,家家建了楼房,都是水泥浇灌而成,瓦屋渐渐少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人对瓦房的怀念油然而生。人成长到一定年纪,总会对过去的东西念念不忘。回不去的童年,人只能在安静的夜晚,一个人伏案写作,浸润其中,让文字带你重新住一次瓦屋。在夏天的雨夜,听瓦沟里潺潺的流水声。
⑤瓦上房时是黑的,尾随岁月的更迭,风吹雨打太阳晒,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经年累月,瓦终究还是变了颜色,成了幽幽的青瓦,猛地一看,像刷了一层油漆。瓦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次雨水的洗刷才算够?就像人,一生究竟要承受多少磨难才算够呢?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事物,包括人。岁月的吻痕总是愿意爬附在屋瓦上,把它侵蚀。让它慢慢变老。从远处看,房子像一本读不完的书,瓦就一页一页地盖在楞条上,一块跟着一块,井然有序,只有这样,雨才不会滴漏。
⑥炊烟在乡村是常客,当炊烟飘上去蹲在瓦上,瓦便活了。瓦有了呼吸,雨水就进不来,一年四季,不用愁房子漏雨。瓦房是最好住的,虽然看起来不美,但是实用,典型的冬暖夏凉。
⑦晚上,当月儿从云层溢出来滴落在瓦上,瓦就是天空,瓦又得到一次重生。我躺在床上看着瓦顶,有时能听见月光落在瓦上的声音,润生生的。月光洞穿瓦,一直飘下来,落进梦里。
⑧炊烟总是和瓦联系在一起,不仅颜色相像,带给人的感觉也是几乎一致,于时光深处,延伸出家乡的温暖,延伸出母亲的爱。
⑨童年的梦中,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雨声,常常是从长着瓦楞草的深深的瓦沟里流下而顺屋滴落的。今夜雨从瓦上起,雨笔直地下了一夜,打在窗台遮阳的瓦楞上,紧一阵、慢一阵,撩起人无尽的思绪。我还清晰记得,小时候经常爬到瓦楞上坐着吹风烤太阳,洁白的鸽子扇着翅膀。在我眼前飞来飞去,十分欢快。有时候,我会站在瓦楞上撒尿,母亲看见了,劈头盖脸一通骂,我便吓得溜下房顶。这也正应了那句民间流传的古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看来,不无道理。在乡间,人对住宅是十分尊敬的,对瓦也是十分敬畏的,首先那些瓦是人混合厚重的泥一片一片烧制而成,里面有烧瓦人的汗水和心血,带有地气;其次,瓦为人遮风避雨,带给人温暖。晚上没事就躺在屋顶赏月亮,好几次被突然袭击的雨打湿。天晴时,人躺在屋顶,或者直立在上面行走,嘴里咀嚼一根瓦沟长出来的甜茅草,目光越过村庄,与流转变换的白云一起打发时光。那一时段,是人生极为惬意的时候了。
⑩在乡村,一片瓦就是一片天空。因为有了瓦才有了房子,有了房子,农民才有了家。而那些锻造瓦的人,也是依靠瓦存活。所以,瓦是伟大的,厚实的,淳朴的。
⑪瓦是炊具,可以用来烤红薯,烤野鸡。红薯和鸡肉睡在瓦上,瓦的温度慢慢升高,肉香与瓦香混合起来,那叫一个绝了。用瓦片打水漂,算是一项消遣的游戏,捡一块薄瓦攥在手里,身子微微向后下弯倾斜,瓦片撇出去,打在湖波上,连续跳跃几下,那湖波荡起旖旎的涟漪,水珠跳动起来,开出无数的小水花。
⑫瓦是有生命属性的。从泥和水混合开始,由冷及热,从漫不经心的泥块一步步变化而成瓦。瓦由泥土加火烧成,那褐黑的泥土,在高温的瓦窑里烘烧,经受焚烧,也算是得了重生,脱胎换骨,成了为人遮风避雨的瓦。
⑬瓦有一种朴实、厚重感,是生命的沉淀。拥有瓦仿佛就拥有踏实,我总觉得瓦是带有灵性的物件。中国古代的文字,也是刻录在瓦片上的。窑变的色彩泥土的质感。瓦瓦相连,构成一栋栋房子,质感美妙动人。
⑭一栋房子,一个村庄,全是瓦构建起来的,村庄的上空,有另一片朴素的天空,那就是瓦。瓦的下面是一个个温馨的家庭,在瓦屋里洗衣做饭,烹文煮字。
⑮看到青砖灰瓦,走在巷子里,能让一个人静下心来,找到灵魂深处的自己,就像自己刚生下来那样的感觉。我的家乡名叫“普瓦”,普普通通的瓦。也是瓦,但这个瓦是整个村庄的瓦,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和属性,是我的根。
(选自《曲靖日报》2019年3月12日,略有删改)
【1】文章以瓦为线索娓娓道来,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试着跟随作者对瓦的回忆寻找作者的情感变化。(分别用一个词语准确概括)
( )→( )→( )
【2】本篇散文语言细腻生动,意味隽永,请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3】本文主要是写瓦,但是在第⑥~⑧段作者却写了炊烟和瓦的联系,这样写有何用意?
【4】在作者看来瓦是伟大,厚实而纯朴的,为什么?
【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第⑮段画“ ”线句子的理解。
9、作文。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的这句话,让无数追梦人更添奔跑的豪情。饱含激情和信心的话语,激起亿万人民的共鸣:“不忘来时路,继续向远方”“奔跑是追梦人的气质”“前路还很长,让我们跑起来”……
请以“奔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和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