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文化崇尚“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和谐”
②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③“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
④“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
⑤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②③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辐射 照例 怠慢 人情事故 B.撺掇 羁拌 次第 天衣无缝
C.陨石 斡旋 致密 销声匿迹 D.争讼 严竣 枯燥 衰草连天
3、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②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③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④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A. ④①②③ B. ②③①④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②①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冥(míng) 鲲鹏(kūn) 齐谐(xié) 迁徙(xǐ)
B. 正色邪(yé) 醴泉(lǐ) 自强(qiǎng) 兑命(duì)
C. 学学半(xiào) 幼有所长(zhǎng) 矜寡(guān) 不兴(xīng)
D. 骈死(pián) 奴隶(lì) 执策(cè) 食马者(sì)
5、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6、古诗文积累。
(1)踏寻诗歌的历史足迹,在先秦的《诗经》中,我们遇见美好的爱情,如“窈窕淑女,①____”又如“青青子衿,②___________。”在唐诗中,我们遇见真挚的友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③_______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④______, 落日故人情”;我们还遇见济世的情怀,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⑤______”,又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⑥_________”。在宋词中,我们遇见高洁的情操,如“⑦_______,⑧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诗文句子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D.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①文句体现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两项(_____)(_____)
②文句作者是唐宋八大家的两项(_____)(_____)
7、《傅雷家书》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几乎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让每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
③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
④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是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很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⑤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用于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周,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重阳节喝茱萸酒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⑥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作者:王维钧。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2】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4】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中比较合适?请简述理由。
现在,人们常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古代把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至今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肉其实最初都是用于祭祀神明的,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9、写作。
题目:爱,伴我成长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有真情实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