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马(xiànɡ) 骈死(pián)
B. 粟(lì) 槽枥(cáolì)
C. 食马者(shí) 执策(cè)
D. 才美不外见(jiàn) 邪(yé)
2、阅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诗的前两句叙事兼抒情,在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诗人的豪放与洒脱。
B.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他不愿离京及远离官场之后的失意与惆怅。
C.“白日斜”与“天涯”意象的运用,不但营造出天涯海角的空间感,而且描写出了诗歌广阔的审美境界。
D.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3、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延安》 《安塞腰鼓》 《大雁归来》 《大自然的语言》
解说:四篇文章标题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扬州市政府食堂清明假期对外开放,不仅彰显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且让政府食堂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解说:该句没有语病。
C.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随着《流浪地球》电影的热映,这句话也随之走红网络。
解说:该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 “好奇”号火星车搭载的相机最近在火星上拍到了两次日食。
解说:这句话主干是“相机拍到日食”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斡旋(wò) 震憾(hàn) 垂髫(tiáo) 消声匿迹
B. 清洌(liè) 窈窕 (tiáo) 铿锵(qiāng) 草长莺飞
C. 多髯(rán) 悄然(qiāo) 晦暗(huì) 坦胸露乳
D. 蓦然(mò) 蒹葭(jiā) 耳畔(pàn) 参差不齐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
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赞美了诗人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
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2】“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6、文学常识及古诗词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他是我国_____时期的人。
②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关雎》
③《卖炭翁》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兼葭》
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__,_____。《小石潭记》
⑥《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这篇文章是他参加王叔和政治变革失败后,被贬谪到湖南_____时写的。
⑦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7、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傅雷教育儿子________(姓名)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荣辱感。做一个“____________、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2】傅雷教导儿子“恩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爱之不切,弹出来自然也不够味儿;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兴趣”时,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例子的。
【3】傅雷写第一封家书的主要目的是( )
A.告之家里近期生活工作情况 B.劝慰儿子正确对待情绪消沉
C.提醒儿子加强音乐方面学习 D.表达对儿子严厉管教的歉意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2】第②段中“大自然的语言”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D.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3】从前两段看,对选文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 B.四季的变化 C.物候规律 D.气候变化
【4】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定义,列数字 B.作诠释,举例子
C.作比较,举例子 D.列数字,作比较
【5】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第一段的说明顺序采用了时间顺序。
D.选段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诠释。
【6】对选文中的语言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的“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许多优美词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种抒情的写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B.第②段中“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C.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D.以上选文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具有典雅、简练、生动,并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9、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当我们失落时,同学的一句安慰让我们感受到了话语的温度;当我们生病时,父母焦急的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了目光的温度;当我们阅读时,唐诗宋词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都是有温度的,这些有温度的点滴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请以“ 也有温度”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
要求:(1)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