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7月21日,中宣部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围绕“激昂青春 筑梦基层”讲述了在基层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在一线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动人故事。这启示我们青年要( )
①将青春融入中国梦,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
②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国家和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③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④着眼个人前途和发展,勇于追梦和勤于圆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年9月26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在南京开幕。在“尊重多样文明”这一共同价值理念引领下,上海合作组织将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明传统、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凝聚在一起,开创了地区国家开展对话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模式。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
①秉持互信互利开展对话合作
②致力于发展友好同盟关系
③是当今世界区域合作的典范
④是践行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电视剧《芈月传》中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流派繁多的哲学,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
①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④意识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回首百年,从山河破碎到国泰民安,从满目疮痍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创造的。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下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年6月“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在福州市举办。至今,福建与美国相关地方共缔结17对国际友城,搭建了民间友好交往的桥梁和渠道,并在经贸、人文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中美民间友好交流有利于( )
①增强中美人民情谊,消除政治分歧
②拓展中美交往空间,促进民心相通
③推动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④跨越语言文化差异,认同对方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某市面对农村资源资产未能得到有效管理、市场经营主体缺乏等问题,通过创办强村公司,村集体以完全市场主体从事开发经营活动,促进资源连片开发,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实现了“强村”带“民富”的共富目标。该市的成功探索启示我们( )
①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状况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勇敢面对挫折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群众观点是党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近日《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了第六种基本味道的证据,这种味道就是“氯化铵”。铵及气体氨(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对生物通常是有毒的,但许多动物具有检测环境中的铵或氨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研究人员推测,品尝氯化铵的能力可能是为了帮助有机体避免有害物质而进化来的。材料表明( )
①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有利于正确认识事物
②人为事物联系具有“人化”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
③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④动物避免有害物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8、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通过的《撒马尔罕宣言》重申各方应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坚持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多边主义等为基础,通过各国间平等互利合作,构建更具代表性、更加民主公正的多极世界秩序。这表明上合组织( )
①在解决地区和平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各方互利合作的基础
③促进了国际新秩序和多极化深入发展
④坚持多边主义能推动共同安全和均衡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甲乙两位同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进行了“学习与理想”的主题交流。
甲:只有学习成绩优异,才能考入理想大学;如果考入了理想大学,那么就能实现未来的职业梦想。 乙:我现在学习成绩优异,我一定能够考入理想大学,我的未来职业梦想也一定能实现。 |
假定甲的推理正确,下列对乙的表述分析正确的是( )
①学习成绩优异不一定能够考入理想大学,乙的推理错误
②如果乙考入了理想大学,那么乙的职业梦想一定能实现
③只要乙的学习成绩优异,乙的未来职业梦想一定能实现
④如果乙考入了理想的大学,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不一定优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名师出高徒”“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共同表明了事物联系具有( )
A.可知性
B.普遍性
C.历史性
D.实在性
11、2023年9月20日,韶关市第21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主题活动在武江区孟洲坝夜市举行。活动现场举行了2022年第三、第四季度“韶关好人”,2023年第一、第二季度“韶关好人”颁奖仪式,共有18人获得表彰。晚会还为第九届韶关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九届韶关市道德模范获得者进行颁奖。近年来,我市常态化开展韶关好人、韶关市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推荐评选活动,从哲学的角度看,是基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推动作用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2023年夏季,暴雨侵袭,京津冀等地遭受严重水害。灾害面前,到处都是平凡人挺身而出的身影。对K396列车上乘客展开大救援的落坡岭村民、逆流而上用铲斗营救一家三口的房山师傅、抢险救灾行动中落水牺牲的蓝天救援队队员……这一切传递的是守望相助的暖意。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于中华儿女的抢险救灾实践中
②互助意识是“我为人人”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和社会历史性
④守望相助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对人的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2023年9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该法的实施将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会让更多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安全便捷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享受美好生活。由此可见( )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千人代表献词,向党深情表白,许下青春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实现这一誓言需要青少年( )
①提高眼力,改造剔除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②立志向、练本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③加强理论武装,掌握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④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伟大斗争
B.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C.伟大梦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6、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压力会导致头发变白,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证据,科学界对于压力影响头发变白还存在争议。近期,美国哈佛大学许雅捷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当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时,交感神经系统在压力应激下会变得高度活跃,并导致黑素细胞干细胞的耗竭,从而催生白发。不过,当压力消失时,白头发也能恢复原来颜色。由此可见(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们的认识会受到实践活动的限制
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和主观想象的统一
④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10月13日,2023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开幕。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好的条件和基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重要的旅游交流合作平台,为旅游专业人士搭建平台,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旅游业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从中可以看出( )
A.东盟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C.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推进了世界和平进程
D.中国与东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广泛合作
18、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蕴含的“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强调了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 )
A.保持开放心态,吸收外来文化
B.促进文化交融,弘扬时代新风
C.尊重文化差异,坚守中国立场
D.坚持推陈出新,发展先进文化
19、2023年5月30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其中,桂海潮成为这次飞天的三位航天员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从“小镇做题家”到“摘星星的人”,桂海潮立志扎根祖国的航天事业,最终成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由此可见( )
①人是价值的创造者,更应该是价值的享用者
②人生的真正价值主要是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③价值观对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④价值观影响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是人生重要向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又要促成质的飞跃。以下名句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实事求是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④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唐代金银器中最有名的鸳鸯莲瓣纹金碗通体采用捶揲技术制作成型,代表了唐代工艺的最高水平。捶揲技术最早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捶揲技术传入中国并在唐代广泛应用在金银器皿上,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金银器的器型类别和装饰风格,为唐宋金银器的商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这说明( )
①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技术植根于优秀外来文化之中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在美国的国际交往逻辑里,长期存在所谓的“60%定律”,即当其他国家的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60%并保持不断增长之势,有可能超过美国时,美国就会定其为战略竞争对手,不择手段地进行打击遏制。“60%定律”表明( )
①世界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②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③单极和多极的斗争是当前国际斗争的焦点
④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强调全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论述强调( )
①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上述材料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 )
①是新时代党对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理论总结
②体现了思想意识是一个国家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③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践行者
④能够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提供全新的标准路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9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售后服务知识说明为什么“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材料二: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全国各地以唱红歌的形式庆祝党的生日。某班举行“红歌与民族精神主题班会”。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5年,是艰苦创业的95年,也是光辉灿烂的95年,唱红歌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激发爱国情怀;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民族精神有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如果让你作代表发言,谈谈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请列出你的发言提纲。
26、人可以认识规律,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
27、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通过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互动,让地方、社会及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
分析材料中我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
28、由于人口多增长快,与经济基础、资源环境矛盾突出,1978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逐步将其确定为基本国策。随着国情的变化,从2011年开始逐步实施“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的政策。目前计划生育政策仍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对此,有人认为它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功不可没。也有人认为,它使中国渐失人口红利,经济增速放缓,加剧老龄化问题。
结合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运用矛盾分析法评析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
29、2016 年11 月,在孙中山诞辰150 周年之际,中山装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式礼服的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揉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体现“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它是一种文化和象征,是一种中国人的特殊符号,体现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中山装在民间逐渐淡出,但其民族复兴精神却得以保存。当年中国人脱下中山装是因为在强调个性的年代里,中山装无法给予人们个性的表现。而如今的中山装将大量流行元素与经典版型结合,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元素,无论是从材质还是从做工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山装不再是单一的制服,而是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既不落后世界潮流,又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变化使得中山装被视为众多品牌中难以取代的经典。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山装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