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 《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课文《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
C.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颂公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持续领跑国庆档,截至10月2日19时36分,票房突破10亿。
B.在保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病痛中,创作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C.纵观人类的历史可知,能否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至关重要。
D.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的现状。
3、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因为。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凭借。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之:的。
4、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
B. 下列情节和关羽有关: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C. 桑桑成绩好,人品也不差,为了集体他会从家里拿来十几把镰刀
D.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充满着奋斗的精神。
5、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所写景物,说说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2】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中华大地,英才辈出。岭南广东,有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同时,广东也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更是先行者,是时代奋进的前沿地。某市楹联协会开展活动,目的是弘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展现新时代青年书法家的艺术风采,该主题书法作品深受群众好评。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20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八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看今朝 谱新篇 开天辟地 继往开来
创伟业 忆往昔 时代先锋 革命前辈
上联:
下联:
8、默写。
(1)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4)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5)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6)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
(7)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围炉煮茶——抚慰人心的烟火气
①“凡在北国过冬天的人,总能知道围炉煮茶”,2023年初,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配图分享:微风轻拂,暖阳和煦,茶水沸腾,红薯糍粑滋滋作响。好吃好玩好“出片”,虎兔之交的这个冬季,“围炉煮茶”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
②“围炉煮茶”有多火爆?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以来,以“围炉煮茶”为关键词的搜索量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1173%,成都、上海、杭州、深圳、苏州、长沙、广州等地线上销量最热。有关“围炉煮茶”的话题持续占据各大平台热度榜。
③中国是茶的故乡,实际上,“围炉煮茶”古已有之,曾被视为文人骚客社交、寄情抒怀的表征。
④古代饮茶方式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的,后变为生叶煮饮。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诗云“中宵茶鼎沸时惊,正是寒窗竹雪明”,天气肃清,霜雪霏霏,冬寒之日,文人心生“围炉煮茶”的暖意。在唐代,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陆羽所著《茶经》集历代茶艺精华,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
⑤至宋代,煮茶更加讲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大文豪苏轼便是煮茶的行家。宋神宗元丰四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日大雪初晴,睡梦中,他用雪水烹煮最名贵的北苑贡茶“小龙团”,且有美人端茶歌舞,虽是南柯一梦,但“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的雅趣却在心底久久徘徊。
⑥宋元以后,主流饮茶方式虽改煮茶为泡茶,但煮茶仍为文人所独爱,且尤喜雪水,认为雪凝天地之灵气,无瑕至纯,是文人精神的归宿。明代高廉认为“茶以雪烹,味更清冽,幽人啜此,足以破寒”。清代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妙玉收梅花上雪,以鬼脸青花瓮埋在地下五年,遇有黛玉这般清雅妙人,方才开封取雪煮茶。
⑦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围炉煮茶”于此时再次兴起,是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又一例证,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对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美学的深刻影响。
⑧有专家分析,围炉煮茶之所以能走红,在于其折射的“仪式感消费”与年轻群体的消费理念相匹配。在虚拟世界日益盛行的当下,经历了疫情隔离,本质上是三五好友相聚谈心的“围炉煮茶”,也在治愈着年轻人的孤独感,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⑨业内人士介绍,当代围炉煮茶煮的已不仅仅是茶,奶茶、果茶、咖啡,品类繁多,口味多样,且融合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为茶饮行业提供了新的消费场景。围炉煮茶的走红也符合当下新业态的发展趋势,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古老传统嬗变为新风尚,茶文化将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1】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了热点话题“围炉煮茶”的历史渊源、走红原因及发展趋势。
B.第①段以社会流行话题切入,引出说明对象——围炉煮茶,说明其被年轻人热烈追捧。
C.第②段运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突出“围炉煮茶”在当下非常火爆。
D.第⑥段加点词“主流”指宋元以后,泡茶成为主要饮茶方式,但仍有煮茶,语意准确。
【2】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饮茶方式以生吃开始,唐宋时期文人煮茶之风盛行,宋元逐渐变为以泡茶为主。
B.苏轼是煮茶行家,被贬黄州期间,经常以雪水烹煮名贵贡茶“小龙团”,留下千古佳话。
C.围炉煮茶走红原因在于匹配了年轻人的“仪式感消费”观念,抚慰他们的孤独感。
D.围炉煮茶彰显了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并融合文化、乡村旅游,成为茶饮行业新业态。
【3】阅读本文后,有人认为第⑧段可放在第①段之后,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文段。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邢莉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已经降临,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春秋时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清明就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清明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二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却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 清明节又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意味着家庭兴旺。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有删改)
链接一:
祭祖: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逝者,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节上坟时,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踏青: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体育活动的习俗。远足踏青中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蹴鞠等。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风俗,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扫墓祭祖主要是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欢快踏青。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什么力量连结在一起的呢?
古时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祭祖之余,便兴致勃勃地郊游宴饮。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归”为“生”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节选自叶瑞昕《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有删改)
链接三: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不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 ”。
……
哀与乐看似难以融合,但清明节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两者的并存,这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这一节日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生命,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节选自周龙《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有删改)
链接四:
为清明节申遗,是为古老的传统节日穿上现代的新衣,在当代社会中为传统节日中凝聚的人类情感争取新的释放空间和表现形式,发扬传统文化,建设当代文化,功载千秋!
(节选自袁园《由清明想到申遗》,有删改)
链接五: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了清明的节日特点。
B.清明祭祖并郊游宴饮,始于唐代;宋元时,清明游春饮宴之风更盛。
C.清明节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热爱生命,已经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D.为清明节申遗,目的是使古代文化复原,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清明节直接起源于冬季将过去,春天已降临,气温渐升高,适合于春耕春种的时节。
B.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已消失的古代上巳节也有关。
C.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来因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为节日。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上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对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清明节拜祭祖先,为先人铲除坟头杂草,整修阴宅,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B.人们在清明节郊游踏青,亲朋好友欢聚游玩,密切了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C.中国人喜欢在清明节把柳枝插在门楣上或头上,是因为对旺盛生命力的向往和祈求。
D.人们清明节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牵线,任其远飞,是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与尊重。
【4】请结合材料说说济南邮政局以“链接五”的图案作为清明节纪念邮戳的理由。
【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链接三”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为我唱首歌吧……
[英]安德里安
(1)柔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进小小的病室,绿色的藤蔓爬上窗台,探头探脑的打量着病室里的7个孩子。
(2)在伦敦儿童医院,这7个小病人,除伊丽莎白外,全都患了不治之症。
(3)伊丽莎白热爱音乐,热爱唱歌,她的歌圆润舒缓,婉转去动听。但她耳朵后面做了一个复杂的手术,一个月后听力就会完全消失,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了,这将使酷爱音乐的她前景更加悲惨。不过,在伙伴们面前,她从不唉声叹气,只是当她以为没有人看见她时,沉默的泪水偶尔才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地流在苍白的脸蛋儿上。
(4)伙伴们为伊丽莎白的境况焦急不安,他们决定做一些事情使她快活。一天傍晚,孩子们带着一个秘密去见他们喜欢的朋友——护士柯尔比。
(5)“你们想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还有3周的时间,来得及吗?”
(6)这时候,她看见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7)柯尔比找到了全市最著名的音乐辅导老师玛丽,玛丽老师感动地说:“好吧,我去,我去!”
(8)在玛丽老师娴熟的指导下,孩子们每天练习唱歌,当然是在伊丽莎白接受治疗的时候。真是不可思议,仅仅3周的时间,柯尔比和玛丽老师就把6个快要死去的孩子组成了一支优秀的合唱队,尽管他们中没有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
(9)同样出色的是,这个秘密的保守也十分成功。在伊丽莎白生日的这天下午,当她坐在一辆手摇车里,被推进医院的礼堂时,她的惊奇显而易见,激动使她苍白、漂亮的面庞涨得绯红。她身体前倾,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听着。
(10)尽管我们都坐在离舞台仅3米远的地方,却仍然难以清楚地看见每个孩子的面孔,因为泪水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能够毫不费力的地听见他们的歌唱。在演出开始前,柯尔比告诉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伊丽莎白听力已经非常非常的微弱,因此,你们必须尽力大声地唱。”
(11)音乐会获得到极大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媚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她大声说:“这是我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12)谁都知道,这些患不治之症快要死去的孩子,要成功举办这次音乐会,得忍受多么巨大的病痛啊!我们这些人的心都快要碎了。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听过,也不希望再听到的无比动人的音乐。即使到了今天,倘若我闭上眼睛,仍然能够听见那每一个震颤人心里的音符。
(13)如今,那6副幼稚的歌喉已经静默多年,那6名合唱队的成员正在地下安睡长眠,但在伊丽莎白记忆的耳朵里,至今仍然能够听见那6个幼稚的声音。这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
[注]:①扑簌簌(sù),形容掉眼泪的样子。
【1】伙伴们做了一件什么事使伊丽莎白“快活”?从中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2】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1)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4】第(12)段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请写出(3)和(11)两段中描写伊丽莎白外貌的文字,并说说这些文字反映出她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请简要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
12、作文(1)暖心的画面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
(5)行款格式规范。
(6)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