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塑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一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
B.《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边城》和话剧《茶馆》等。
D.《水浒》中的“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宋江等都是英雄好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又名“序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B.“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不惑”指三十岁。
C.《故乡》《社戏》《孔乙己》均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D.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其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等。
3、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韩愈的《马说》和周敦颐的《爱莲说》。
B. 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借窗前的一株坚持寻找阳光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C. 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高尔基的《海燕》和鲁迅的《雪》这些散文诗,既有散文的灵便和自由,又有诗歌的特质和神韵,本质上还属于诗歌。
D.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都是通过细节来刻画的,并以此表现作品主题。
4、下列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本政府公然制造事端编造谎言,指责我国海军的正常巡航,其目的是不屑置辩的。
B.上海华联超市出售染色馒头的恶性事件,实在是骇人听闻。
C.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灵动洒脱,两者大相径庭。
D.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5、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荚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父利其然也(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
(3)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隶耕”是对后文“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又暗示了造成方仲永命运的家庭背景。
B. 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仲永早期的天资写得越出众,越夸张,越是衬托出他后期的名不副实,乃至成年后的平庸。
C. 文中“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 王安石“伤”仲永少壮学习不足致“泯然众人”, 鲁肃“惊”吕蒙老大努力学习而“刮目相待”,两个故事互相比照,对我们启发很大,告诉我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6、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如何?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3)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4)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7、请给下列句子排序
(1)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时间里的杰作。
(2)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的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3)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4)经历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5)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8、根据课文用正楷字默写。
(1)三年羁旅客,__________________。(《别云间》)
(2)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
(4)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隐喻自己想做官却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一曲默写完整。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_______________?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_________!
9、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苦乐年华
我家的南边,有一片不太规则的南窑塘。是村里建窑烧砖挖土,掘成一-块约有五六十亩大小的低洼地,逐渐形成全村最大的清水塘。
南窑塘给故乡带来的欢乐,绝不仅仅限于夏季。它犹如一个聚宝盆,对于钟情于劳作的人来说,清水塘会毫不吝啬地奉献出它的宝藏。秋末冬初,落叶萧萧,在一派朔风肃杀中,荷叶儿残败凋零,芦花儿被风吹散,蒲条儿东歪西倒,水鸟也迁徙。随着农闲的到来,塘边儿陆续多了挖藕人。
冬季的塘边儿早已是一片狼藉,莲茎看不见,下铁锹时往往没有目标可鉴。有时挖了半天,累得通身是汗,依然寻觅不得一星半点的藕边儿。泥塘里的芦根、杂草等,硬拉软扯,像搅拌在混凝土里的钢丝一样,使铁锹不能灵活自如。连换几个地方,弄得泥浆沾身,只得哀叹运气不佳,苦笑作罢。所以,明知塘有藕,不愿下泥池的大有人在。
我的五伯父则不然。他骨瘦如茎,颀长的身子略佝偻些。在塘边儿走动时,他喜欢把铁锹横在身后,用两只胳膊弯紧,那姿势显得很潇洒。当那双微眯的小眼睛睁开时,亮幽幽的,精气神很足。溜着溜着待他把铁锹向下一插,莲藕似乎就聚集在箩筐大的泥坑中了。哪怕是别人挖剩的闲坑,五伯也能挖出大藕来。我常去看五伯挖藕,以为那是一种享受,高明的魔术师,也不过有此本领,何况五伯是真功夫。他横背着铁锹在前面走,我提着小箩筐,在后面晃悠悠地向塘边儿去,无异于师徒俩。五伯虽然不爱指点,久了,我也看出些挖藕的诀窍。五伯挖藕非常注意寻找所谓“藕窝”。坑里只有一二挂藕,.或者藕太小,费劲而划不来。讲究站位,两脚绝不能乱晃动,否则泥浆四溢,随挖随淤,老挖不成一个完整的“坑”。锹锹下去,都要利索,不能拖泥带水,不能太零碎。见了藕最忌轻易下手动它,一则易弄断,二则手.上沾泥,无法抓锹。
无论多么复杂的藕层,五伯差不多都不用手刨,而用锹一条条剔拨出来。我曾学到一招半式,虽不算真传,也足够旁人羡慕了。
一年初冬,连刮几灵干风,有一片凸起的塘面露底了。我大约10岁出头吧,还是有些力气的。也算是第一次踏入距塘边儿稍远的纵深处挖藕。那天如有神助,往日的疲倦感一扫而光。我像五伯那样,审时度势般地选好角度,抖动了铁锹。这是一片尚未开发过的处女地,泥浆下呈沙质状,锹头无遮无拦。我在泥塘中,硬铲出一条通道,惊讶地发现藕层居然会排列得那么协调完美。一挂挂赤裸裸的莲藕被我揪出示众了。塘边儿逐渐增多的观众喝起彩来,我的情绪沸腾到极点。多少年了,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个富有创意的下午。塘边的汉子们眼热,忍不住也下塘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一大片泥塘中,谁也没有再挖到规律排列的“藕窝”。直到父亲收工归来,在塘边呼喊我回家吃饭时,我才感到饥饿和疲惫。
堆成小山似的莲藕,有六七十斤重。要知道,那时1斤萝卜才卖2分钱,像这样上好的莲藕,拉到40里开外的新乡菜市场,1斤可卖3角钱。半天时间,我的劳动价值为20元,比我父亲在田里辛苦一个月挣得还多!对于穷人家来说,这预算简直是个辉煌的天文数字。晚饭后,母亲细心地用针挑开我满手的血泡,抚摸着我稚嫩的肩膀,泪流双颊。
掌灯时分,来了几位新乡的知青,缠着父亲说,队长大叔,这藕让我们几个过节带回家吧,怎么样?每斤算1角钱,年终分红扣除。父亲的喉结滚动几下,硬生生把拒绝的话咽了回去,挥了挥手说,拿去吧,塘里还有,我再让洲儿去挖。我的辉煌成果被贱价处置,那个心疼啊!一会儿,从未对我怜悯过的父亲,竟给我掖了掖被子,用关切的语调说,累吧,明早让你妈给你煮个鸡蛋。这是我少年时期得到的最高奖赏了。
哦,故乡的清水塘,你还记得我儿时的几丝苦涩吗?
(选自杨晓敏的《清水塘祭》)
【1】文章中“我的生活中有哪些“苦”,哪些“乐”?简要概括。
【2】下面的句子是如何描写“我”的心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
一挂挂赤裸裸的莲藕被我揪出示众了。塘边儿逐渐增多的观众喝起彩来,我的情绪沸腾到极点。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景物描写的作用。
秋末冬初,落叶萧萧,在一派朔风肃杀中,荷叶儿残败凋零,芦花儿被风吹散,蒲条儿东歪西倒,水鸟也迁徙。
【4】文章详写了五伯挖藕和“我的一次挖藕成功的经历两部分内容,请以其中一部分为例,说说详写这部分内容的原因。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求人莫若求己
①邻家孩子今年参加中考,就差两分达到重点中学提档线。而孩子又满心希望能到较好的中学读书。于是,家长便找一些跟学校能搭上界的朋友来帮忙。打听来打听去,最终还是因这几分之差而难以如愿,即使愿意每年掏不菲的学费。
②这一趟儿下来,人没少找,电话更没少打,可结果还是难以如意。这件事,也让家长和孩子都体会到,假如考试稍微再考得好一些的话,就不用再求爷爷告奶奶满世界找人了,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学校。
③有道是,人生在世,谁也不是在“一人庄”上住着,谁家也没有“万宝全”。大事小情,生活中极少有不求人的人,与之相对应,也难免或多或少被别人来求。就拿过去农村来说,那会儿,家家户户大都生活过得紧巴,小到柴米油盐、针头线脑,大到盖房上梁、婚丧嫁娶等。这些,总少不了要到街坊邻居家去借,也少不了要去亲戚朋友家求援。类似这样的事,都免不了要求人,也少不了被人求。因为,大家都明白,这类互相有求、相互帮助的事,谁家也免不了,彼此搭把手、教教急,都很正常,也都能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办很多事情,小到吃喝拉撒,大到住院看病生孩子,再到那些功名利禄之类,不少人都习惯去跑关系找熟人“走捷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上至达官显责,下至平民百姓,去求人或被人求,怕是概莫能外。
④但凡事也都有个度,有个例外。有些事情,怕是不好求人帮忙,别人也不好帮或帮不上忙的。还是老话说得好,自助者天助之,求人莫若求已。
⑤求人莫若求已,就得有一股子志气。凡事立足自主,依靠自力更生,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恐怕是再靠谱不过的。做人有志气,自强不息,才能自主自立。面对困难艰险时,也才会愈挫愈勇,咬定青山不放松。那些原本需要去求人的事情,往往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迎刃而解。
⑥求人莫若求己,就得有一股子骨气。一有事就求人,多多少少难免会低声下气去堆笑脸说好话,乃至请客送礼,自然就会有失尊容,乃至尊严。结果还不一定能如愿。所以说,与其低三下四去求人,倒不如挺直做人的胸膛和脊梁。凡事不苛责于已,不苛求于人,不苛意于果。我的地盘,我做主。有事靠自己,靠实力,结果顺乎自然,方不失做人的底线与本色。
⑦求人莫若求己,还得有一股子静气。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能养心,宁静方能致远。多一些静气,才会少几分戾气和躁气,多一分定力,也才能从容大度处事,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处之安然。时时事事掌控好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少一些患得患失、焦虑不安,便会多一些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如此,自然就会遇事不求人或少求人。幸福,也自会悄然来敲门。
⑧遇事不求人或少求人,说到底,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实力和定力。
【1】请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何表达作用?
【3】怎样才能做到“求人莫若求己”?
11、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①2012年,我参与过整个伦敦奥运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②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③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
④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如果从我们现在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不管你仗打得怎么样,被人家十二道金字令牌召回,最后还给办了,在当时的社会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当时的成功者是谁?是秦桧。可是后来呢?秦桧在西湖边上已经跪了多少年,但岳飞是我们心目当中的英雄,对吗?
⑤项羽是成功者吗?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将领,项羽已经失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吧?都霸王别姬了。但是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故事和百姓谈论当中。反倒是“成功者”刘邦,会让我们在内心里,产生某种不屑或者不那么喜欢的感觉。
⑥林则徐的人生成功吗?大家只记住了他成功的那一点——虎门销烟,却不知道在很多“妥协派”的压力之下,一年之后林则徐被去职。从当时的官场角度来说,他成功吗?一点儿也不。
⑦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南唐李后主,要论失败的话也登峰造极了,我们想要经历那样的失败都很难。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创作者,留在了中国的文学史当中。如果不是彻底的国破家亡,他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种感怀吗?不会。这个失败对于李后主固然惨痛,但对于后人,对于中文的传承,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成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
⑧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⑨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有利的决定?
【1】文章开头讲述作者参与伦教奥运报道时的经历有何作用?
【2】本文第③-⑥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3】文章第⑨段画线句中“往往”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文章④⑤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第①段中“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这句后有什么启示?
12、题目:难忘那份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 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3. 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4.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