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这副对联写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
B.《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它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戏剧代表作。
C.《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巴尔扎克、雨果和莎士比亚。
D.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编写体例,按时间顺序记述史实。例如《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字字珠玑,富丽堂皇,读来感人至深,只可惜辞赋虽佳,却终未能使汉武帝对陈皇后回心转意。
②那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们赞观道:“黄山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真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③今年春晚令全国观众耳目一新,绘声绘色的歌曲,行云流水的舞蹈,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④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滕泰受邀参加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针对目前形势,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⑤中印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现在,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两国必将谱写出文明交流的新篇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⑤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等闲之辈
D.不可等闲视之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韵(气质,性格) 忧思难忘(功业未就而老将至的焦虑之情)
B. 食野之苹(苹果) 越陌度阡(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C. 桃李罗堂前(排列) 枉用相存(枉驾,屈就)
D. 羁鸟恋旧林(束缚) 乌鹊南飞(乌鸦)
5、釉里红瓷器始于( ),顾名思义,即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端午节
振 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首先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厂主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会儿,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探看亲友、打牌、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而不可触摸了。这些被榨取了血汗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二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鸣——”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的“明天”——旧历端午节。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各自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表现出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原载于1926年6月《中国青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厂主新贴的赫赫布告”中的“赫赫”写出了布告的显眼,布告一下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令人惊讶。
B.“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中的“褫夺”表明工人的受教育权已被贫困的生活强力剥夺了,也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
C.“缥缈而不可触摸了”中的“缥缈”“不可触摸”表明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了。
D.“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中的“黑牌子”代指布告,表明其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节假日加班,就是开除工人。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汽笛声显示时间的推移,渲染环境气氛,表现工人们像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B.文章通过写工人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吃的是落满花絮的用蒸汽水泡热的饭,出门时还要被当作贼似的搜身,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
C.文章以“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结尾,照应前文对工人们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工人们被压迫之深。
D.文章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和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展现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生活境况。
【3】《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回忆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所导致的惨痛失败,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先叙述自己的布衣身份和所受先帝之殊遇,后用对偶句式,以“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临危受命、勇于担当。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年少时的率真情怀,她登上墙头极目眺望,看不到心上人时,就“__________”;看到心上人时,就“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_”几个字指出了孩子学习成果的不足,接着又用“__________”直接否定了时人对孩子从师学道的错误认识。
(3)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洁净清澈,百十来头鱼 “__________”,让人仿佛只见鱼不见水。它们自由游弋,不仅不怕人,还“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一句与“不忘初心”表达的情怀相同,“____________”一句点明作者坚信自己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和樊川流经阿房宫,从侧面衬托阿房宫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描写的小石潭虽然环境景物幽美静穆,但氛围过于冷清,让人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久留。
(2)《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短短数字,便刻画出氓看起来忠厚老实的形象。
(3)《离骚》里屈原面对背直追曲的时代虽然感到忧郁苦闷、走投无路,却也表示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了他不愿苟合取容的高尚情操。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墓
柴望【注】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复道,乌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柴望,字仲山,号秋堂,南宋爱国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将勾践与南统治阶级进行对比,一古一今、一正一反,构思巧妙。
B.首联即景抒情,落日余晖洒满秦望山头,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颈联虚实相生,将眼前最物与想象中的“复道”“宫墙”相结合,富有沧桑感。
D.尾联“登临莫向高台望”一句,别出蹊径,将诗人目睹中原时的痛苦巧妙地传达出来。
【2】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父荔,陈太子中庶子。世南性沈静寡欲,笃志勤学,少受学于吴郡顾野王,精思不倦。善属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已之意。又问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天嘉中,荔卒,世南尚幼,哀毁殆不胜丧,陈文帝每遣中使至其家将护之。及服阕,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世南虽除丧,犹布衣蔬食。太宗升春宫,迁太子中舍人。及即位,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太宗重其博识,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共观经史。世南虽容貌懦懦,若不胜衣,而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太宗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令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后高祖崩,有诏山陵务从隆厚,世南上封事谏,书奏不报,世南又上疏。时公卿又上奏请遵遗诏,务从节俭,因下其事付所司详议,于是颇有减省焉。其有犯无隐,多此类也。十二年,表请致仕,优制许之,寻卒,年八十一。太宗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未几,太宗为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之此诗,将何以示?”令起居郎褚遂良诣其灵帐读讫焚之,冀世南神识感悟。后数岁,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备,文为辞宗,夙夜尽心,志在忠益。昨因夜梦,忽睹其人。且进谠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增悲叹。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又敕图其形于凌烟阁。
(节选自《旧唐书·虞世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B.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C.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D.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宫,古代传说中东方青帝居住之地;也指皇子所居住的宫殿,代指皇子。
B.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称为封事。
C.优制,嘉奖的诏书。皇帝下的命令有制书、诏书等名目,制书是其中一种。
D.凌烟阁,唐太宗表彰功臣勋绩所建的楼阁,内悬挂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世南专心向学,最终文书兼擅。在文学上效法徐陵,徐陵说世南掌握了他的风格:向同郡僧人智永学习书法,精妙地掌握了他的书体。
B.虞世南恪守孝道,服丧严守礼法。虞世南年幼丧父,悲伤异常,身体几乎难以支持;服丧三年期满除去丧服后,虞世南仍然穿布衣,吃素食。
C.虞世南外柔内直,为臣敢言善谏。每谈到先代帝王为政的得失,一定劝谏;高祖遗诏有命,皇陵一定要高大,世南为此两次进谏。
D.虞世南竭忠尽智,死后深受追思。世南去世后,太宗哭得非常悲恸;后过了几年,太宗夜里梦见世南,第二天下诏书并表达了思念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重其博识,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共观经史。
(2)且进谠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增悲叹。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都商报》报道,2017年6月,宋先生用摩托车载着84岁的老母亲,去了一趟西藏。一路经过夹江、洪雅、雅安、泸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最终地拉萨,在游览拉萨后平安返回。历时17天、行程5000公里。
对宋先生的行为,有人叫好,有人则不认可这种做法。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