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所含官能团密切相关,按要求书写指定方程式。
(1)2—丁烯与氯化氢的反应:______;
(2)乙二酸与乙二醇反应生成环状酯:______;
(3)苯甲醛()与新制Cu(OH)2共热:______;
(4)苦杏仁酸()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______;
3、如图所示,组成一个原电池。
(1)当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
①Zn电极是______(填“正”或“负”)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_。
②Cu电极是______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_。
(2)由铜、铁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铁是______极,电极反应式是______;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是_____。(写离子方程式)。
4、为达下表所列实验目的,请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将其标号填在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目的 | 标号 |
检验氯化亚铁是否变质 | _____ |
除去食盐中少量细砂 | _____ |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碳酸氢钠 | _____ |
除去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 | _____ |
A. 加热至恒重 B. 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过滤
C.溶解、过滤、结晶 D.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5、有下列几种物质:
A.金刚石和石墨 B.C2H6和C5H12 C.C2H4和C2H6 D.CH3CH2CH2CH3和CH3CH(CH3)2 E.35Cl和37Cl F.CO和CO2
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__(填字母,下同);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__;属于同系物的是__;属于同位素的是___;以上类别均不属于的是___。
6、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 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n(NO)(mol) | 0.020 | 0.010 | 0.008 | 0.007 | 0.007 | 0.007 |
(1)上述反应______________(“是”或“不是”)可逆反应。
(2)如图所示表示NO2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O2)=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7、将锌片和银片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两电极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1)锌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银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
(2)若起始时该电池中两电极的总质量为60g,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锌片和银片洗净干燥后称重,总质量为47g,则生成H2体积(标准状况)为__,电子转移数目是__。
8、在一定条件下,将H2和N2置于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H2、N2和NH3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1)反应开始10min内,NH3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
(3)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__(填字母)。
a.N2和NH3的浓度之比等于1:2
b.NH3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d.3(NH3)=2
(H2)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4)图中10~20min内曲线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
(5)25min时作出的改变是__________,此时正__________
逆(填“>”“<”或“=”)。
9、已知可简写为
,降冰片烯的分子结构可表示为
。
(1)降冰片烯属于(___________)(填序号)
A.环烃 B.不饱和烃 C.烷烃 D.芳香烃
(2)降冰片烯的分子式为__。
(3)降冰片烯不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能溶于水 B.能发生氧化反应
C.能发生加成反应 D.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10、已知一定条件下,金刚石转化为石墨释放出能量,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性______(填“强”、“弱”),等质量的金刚石和石墨充分燃烧均生成二氧化碳,____________放出热量多。
11、Ⅰ、某温度时,在一个 10L 的恒容容器中,X、Y、Z 均为气体,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填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 2min,以气体 Z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 a mol X 与 b mol Y 的混合气体发生上述反应,反应到某时刻各物质的量恰好满足:n(X)=n(Y)=2n(Z),则原混合气体中 a∶b=________。
Ⅱ、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1)一定能证明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一定能证明 I2(g)+H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定能证明 A(s)+2B(g)⇌C(g)+D(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B、C、D 均无色)。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各装置连接成一整套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D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纯净干燥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连接好装置后,必需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
(2)装置E的作用是___,橡胶管k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装置D的G处逸出的尾气中可能含有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处理方法是_________。
(4)装置F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5)接入D装置的两根导管左边较长、右边较短,目的是__________.
(6)整套装置从左向右的连接顺序是(j)接(___)(___)接(f)(g)接(___)(___)接(___)(___)接(a)。
13、将气体A、B置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2C(g)+2D(g)反应进行到10 s末,达到平衡,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 mol,B的物质的量为0.6mol,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1)用C表示10 s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mol·L-1 。
(3)10 s末,生成物D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 mol·L-1。
(4)A与B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________。
(5)反应过程中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4、中国有广阔的海岸线,建设发展海洋经济、海水的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I.空气吹出法工艺,是目前“海水提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步骤Ⅰ中已获得游离态的溴,步骤Ⅱ又将之转变成化合态的溴,其目的是_______。
(2)步骤②通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吹出Br2,利用了溴的________。
A.氧化性 B.还原性 C.挥发性 D.腐蚀性
(3)流程Ⅱ中涉及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如下,请在下面横线内填入适当的化学计量数:___Br2+___=___
+___Br−+___CO2↑
(4)上述流程中吹出的溴蒸气,也可先用二氧化硫水溶液吸收,再用氯气氧化后蒸馏。写出溴与二氧化硫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5)流程Ⅲ蒸馏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80~9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产,请解释原因:_________。
Ⅱ.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海水提镁的主要流程如下:
(6)操作A是_____________,试剂a是_____________。
15、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从海水中可以提取食盐、溴,还可以制得金属镁等,下图是制取原理流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除去粗盐中的杂质(Mg2+、、Ca2+),加入药品顺序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B.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C.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D.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3)步骤②中空气与水蒸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已获得Br2,步骤③中又将Br2还原成Br-,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写出步骤③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5)写出步骤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下列物质可以用作镁蒸气的冷却剂的是_______________。
A.空气 B.Ar C.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