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从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___________________,Y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使反应时间缩短,可使用下列哪些方法_____________。
A.升高温度
B.增大容器的体积
C.通入He气增大容器的压强
D.加催化剂
3、有下列物质:He、N2、CaO、CH4、Na2S、KOH、NaHCO3。
(1)其中只含共价键的是__。
(2)只含离子键的是__。
(3)既含有共价键又含有离子键的是__。
(4)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__。
(5)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_。
4、KClO3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还原产物为黄绿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其变化可以表示为:_____KClO3+________HCl(浓)→_________KCl+_______ClO2↑+______Cl2↑+__________H2O
(1)请配平该化学方程式(未知系数填入横线内)。
(2)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________(填编号)。
①只有还原性 ②还原性和酸性 ③只有氧化性 ④氧化性和酸性
(3)5 ℃ 下将产物氯气0.1 mol溶于水配成1 L溶液,请写出氯气溶于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改变温度至70 ℃,发现KClO3和浓盐酸反应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均为二氧化氯气体,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 N(g)m M(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n:m=_________。
(2)t1到t2时刻,以M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在a、b、c点中,表示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的点有:__________。
(4)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 填选项字母)
A.反应中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单位时间内每消耗n mol N,同时生成m mol M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制备烯烃新方法
我国是烯烃消费大国,传统制备烯烃的原料主要是石油,使烯烃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二十世纪初,科学家提出煤经水煤气变换生产烯烃的路线,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水。2016年中国科学家用纳米催化的基本原理,开发出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有序孔道分子筛复合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煤基合成气一步法高效生产烯烃。该过程完全避免了水分子参与,从源头回答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能不能不用水或者少用水进行煤化工”的诘问。此研究成果被产业界同行誉为“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请依据以上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1)石油和煤都是不可再生能源。_________
(2)以石油或煤为原料可生产烯烃。_________
(3)煤经水煤气变换生产烯烃的过程高效节水。_________
(4)我国科学家研究的煤基合成气一步法生产烯烃能大大提高其生产效率。_________
7、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s)+ H2O(g)⇌CO(g)+ H2(g)
(1)若容器容积为2L,反应10s氢气质量增加0.4g,则该时间内一氧化碳的反应速率为___mol/(L·s)。
(2)若增加碳的量,则正反应速率_____。(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3)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
a.压强不变 b.v正(H2)= v正(H2O) c.c(CO)不变 d.c(H2O)= c(CO)
(4)若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则正反应是_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
8、向20 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AlCl3溶液中滴入2 mol·L-1NaOH溶液时,得到的Al(OH)3沉淀质量与所滴加的NaOH溶液的体积(mL)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步反应用总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所得Al(OH)3沉淀0.39 g,则此时用去NaOH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
9、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此回答: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从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mol/(L·min);
(3)改变下列条件,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有_____。
A.升高温度
B.减小物质X的物质的量
C.减小压强
D.增加物质Z的物质的量
E.缩小容积
F.使用效率更高的催化剂
(4)该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若上述容器为绝热容器(与外界无热交换),则到达最大限度所需时间将_____。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无法确定
10、NO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信使分子,NO与空气接触的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_
11、原电池原理的发现是储能和供能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
(1)理论上讲,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请利用反应“Cu+2Ag+ =2 Ag +Cu2+ ”,设制一个化学电池(正极材料用碳棒),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______;
②正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导线上转移电子1mol,则生成银___________克.
(2)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方式插入100 mL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度:甲____________乙(填“>”、“<“或“=” ).
②请写出图中构成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 电池工作时,溶液中SO42-向______极(填正、负)移动,电池工作完成后,溶液中SO42-浓度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12、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如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1)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装置B中烧瓶内试剂可选用_____(填序号);
a.碱石灰 b.浓硫酸 c.五氧化二磷 d.无水氯化钙
(3)装置C中盛装的物质是_____;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4)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
13、将200mLH2SO4 和Fe2(SO4)3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测的固体质量减少4.48g;向另一份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过滤、洗涤、干 燥、称量,得到46.6g 白色沉淀。请计算:
(1)原溶液中c(SO42-)=______;
(2)原溶液中H2SO4和Fe2(SO4)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
14、Ⅰ:在一定温度下,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NO2(红棕色)
和N2O4(无色)之间发生反应: N2O4(g)2NO2 (g),如图所示。
(1)曲线____ (填“X”或“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若升高温度,则v(正)____,v(逆)____(填“加快”或“减慢”)。
(3)上述反应在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同时进行,分别测得甲中v(NO2)=0.3 mol·L-1·min-1,乙中v (N2O4)=0.2 mol·L-1·min-1,则______中反应更快(填“甲”或“乙”)。
(4)在0到1 min(图中X与Y交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内用X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是____,该反应达最大限度时,Y的转化率_____,反应开始时与反应达平衡状态时的压强之比为___。
(5)下列描述能表示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
A.容器中X与Y的物质的量相等
B.容器内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容器的压强保持一定
D. v正(X)=2v逆(Y)
Ⅱ:利用H2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乙烯:6H2+2CO2 CH2=CH2+4H2O。已知:4.4 g CO2与H2完全转化为CH2=CH2和H2O(g)共放出6.39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甲烷碱性燃料电池采用氢氧化钾溶液做电解质溶液,写出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
1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原电池实验。
请回答:
(1)该原电池的负极是________。
(2)正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池工作时电子将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