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我国传统酿造工艺历史悠久,流程一为由谷物酿酒的过程,流程二为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的转化过程。根据题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所含官能团有醛基和______(写名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由谷物酿造的酒,对人体有益而无害,可放心饮用
b.蛋白质、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分别是氨基酸和葡萄糖
c.交警用酒精检测仪(含K2Cr2O7)查“酒驾”,其实质是乙醇被氧化
d.脂肪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水解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e.啤酒的度数一般是3~5(%vol),表示的是100mL酒中含有3~5g乙醇
(3)实验室中实现③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司匹林() 是一种解热、镇痛和消炎药物,可由水杨酸(
) 和乙酸反应得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3、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常温下,A、B组成的化合物是常见液体,C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D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2倍。回答下列问题:
(1)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A、B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
(2)B、C的简单离子中,半径较大的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A、B、C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
(3)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4)下列叙述能说明E的非金属性强于D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D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强于E的
b.D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弱于E的
c.D的单质常温下为固体,E的单质常温下为气体
d.E的单质通入D的简单氢化物的水溶液中,有D单质生成
4、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I.下列物质组别中①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_(填组别选项,下同);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③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④属于同一物质的是_________;⑤属于同系物的是_______。
A.冰与水 B.H2、D2、T2 C.O2与 O3 D.与
E.CH2CH2CH2CH3 与
F.
与
G.甲烷和庚烷
II.(1)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反应类型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类型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用苯制备溴苯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该反应的类型____。
5、某温度时,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从反应开始至2 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第5 min时,Z的生成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Z的消耗速率。
(4)第_______分钟时,反应达到平衡。
6、在密闭容器中投入1 mol CO(g)和1 mol H2S(g)发生反应:CO(g)+H2S(g)COS(g)+H2(g)。测得体系中H2的物貭的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COS的结构与CO2的相似,它的结构式为______。
(2)C、O、S的简单氢化物中,沸点最高的是_______。
(3)M点正反应速率_______逆反应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N点正反应速率______M点逆反应速率。
(4)上述反应在0~5 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mol·min-1。
(5)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H2S的转化率为________%。混合物中COS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
7、浓硫酸在下列用途和现象中所表现的性质是①沸点高、难挥发②酸性③吸水性④脱水性⑤强氧化性
用途或现象 | 体现浓硫酸的性质 |
(1)浓硫酸使蓝矾变成白色 | ________ |
(2)浓硫酸使木条变黑 | _______ |
(3)浓硫酸制HCl | _______ |
(4)浓硫酸与铜片共热 | _______ |
(5)浓硫酸的木炭共热产生气体 | ________ |
8、请将所选下列物质的转化或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每一项只填写一种方法)。
①溶解 ②裂解 ③分馏 ④裂化 ⑤干馏 ⑥蒸馏 ⑦电解 ⑧过滤 ⑨萃取
(1)把煤转化为焦炉气、煤焦油和焦炭等___________。
(2)从原油中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等______________。
(3)将重油转化为汽油____________。
(4)将海水淡化_________________。
(5)从海水得到的无水MgC12中提取金属镁_____________。
9、I.某温度时,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均为气体)三种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II. 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n(NO)/mol | 0.020 | 0.010 | 0.008 | 0.007 | 0.007 | 0.007 |
(2)上述反应_____(填“是”或“不是”)可逆反应,原因_____
(3)如图所示,表示NO2变化曲线的是_____。
(4)平衡时NO的转化率=_____。
III. 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 10%H2O2 | 蒸馏水 | 2mol•L-1FeCl3 | 初始温度 |
实验1 | 10mL | 0mL | 0滴 | 20℃ |
实验2 | 10mL | 0mL | 3滴 | 20℃ |
实验3 | 10mL | 0mL | 0滴 | 40℃ |
实验4 | 8mL | VmL | 3滴 | 20℃ |
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实验1无明显现象,实验2~4均有气泡冒出,反应速率各不相同。根据表中数据回答相关问题:
(5)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6)实验1、3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7)实验_____和_____探究浓度对H2O2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
(8)实验4中的V=_____。
10、某可逆反应在某体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在从0~3分钟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A、B、C均为气体)。
(1)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分钟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
11、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______________反应;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__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能量越高的物质越________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12、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 1.00 mol·L-1的 NaOH 溶液 500 mL,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容量瓶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____) (填序号)。 a.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液 b.用蒸馏水洗涤后必须要将容量瓶烘干 c.为了便于操作,浓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 d.为了使所配溶液浓度均匀,定容结束后,要摇匀e.用 500 mL 的容量瓶可以直接配制 480 mL 溶液f.当用容量瓶配制完溶液后,可用容量瓶存放配制的试剂
(2)请补充完整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计算;
②称量 NaOH 固体_____g(精确到小数点后 1 位);
③溶解;
④冷却并转移;
⑤洗涤并转移;
⑥______;
⑦摇匀。
(3)本实验用到的基本仪器已有烧杯、天平(带砝码)、镊子、量筒、玻璃棒,还缺少的仪器 是_____、________。
(4)在配制过程中,其他操作都是正确的,下列操作会引起浓度偏高的是____(填字母)。
A.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液体洒到容量瓶外面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未冷却到室温就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并定容
D.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13、把6 mol W气体和5 mol X气体混合于2L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4W(g)+3X(g)2Y(g)+nZ(g)。2min末已生成2 mol Y,若测知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1.5 mol/(L·min),试计算
(1)前2min内用W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2)2min末时X的浓度为___________。
(3)化学反应方程式中n=___________。
14、I. 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 2NO(g)+O2 (g)⇌2NO2 (g)体系中,n(NO) 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n(NO)/mol | 0.020 | 0.010 | 0.008 | 0.006 | 0.006 | 0.006 |
(1)上述反应在第 5s 时 NO 的转化率是________。 用O2 表示从 0~2s 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O2)=________。
(2)图中表示 NO2 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
(3)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______________ 。
A.及时分离出 NO2 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 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4)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
A. v(NO2)=2v(O2) B. 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 v逆(NO)=2v正(O2) D. 容器内质量保持不变
II.原电池原理的发现是储能和供能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
(1)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铝和铜的金属性(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实验方案:
A.比较铝和铜的硬度和熔点
B.比较二者在稀硫酸中的表现
C.用铝片、铜片、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比较二者的活动性
D.分别做铝片、铜片与NaOH 溶液反应的实验
E.将铝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共同投入稀盐酸中接入电流计,观察电流方向上述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
(2)现有如下两个反应:
A. NaOH+HCl=NaCl+H2O B. Zn+H2SO4=ZnSO4+H2 ↑
上述反应中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填字母代号),作负极的物质发生了_____反应(选填“氧化”“还原”)。
(3)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如图所示方式插入 100mL 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字母代号)。
A. 甲、乙均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B. 乙中铜片上没有明显变化
C. 甲中铜片质量减少、乙中锌片质量减少 D. 两烧杯中溶液的 pH 均增大
②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度:甲__ 乙(选填“>”“<”“=”),原因是_______ 。
③当甲中产生 1.12L(标准状况)气体时,将锌、铜片取出,再将烧杯中的溶液稀释至 1L,测得溶液中c(H+)=0.1mol/L(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试确定原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_。
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⑩十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1)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该元素有多种核素,其中一种考古时用于测定文物年代,请写出其原子符号____________。
(2)③⑤⑦三种元素的单质中,熔点最高的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元素⑨的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将⑩的单质通入该氢化物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这十种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____________(写元素符号);⑧⑨⑩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弱的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4)⑤⑨⑩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__(写离子符号)。
(5)1889年,门捷列夫获得用元素⑥的单质制成的奖杯,以表彰其编制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贡献。这种单质当时无比珍贵,如今已广泛使用。现在工业上冶炼该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