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雨的四季》的作者是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B. 郑振铎的《猫》讲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猫悔恨、怜惜的复杂感情。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叙的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与中心无关。
D.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诸葛亮写给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2、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大师》等。
B.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唐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D.叶圣陶,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古代常用“婵娟”代指月亮,用“桑梓”代指故乡,用“庙堂”代指朝廷,用“青鸟”代指信使。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则是国别体史书。
C.中国文化中注重对人的称呼,在古代“公”“卿”“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普通百姓则是“布衣”“白丁”“匹夫”。
D.“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告失败。”这是一个承接复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荣成国际渔民节”的成功举办,使荣成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B.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必须提高认真读书的习惯.
C. 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D. 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
5、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皇帝的新装》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B.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神通,又从西天索取金箍棒作为兵器,经历一番波折后,给唐僧做了大徒弟。
C.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诫,告诫、劝勉。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D.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6、下列关于文学、文体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B.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卖油翁》《岳阳楼记》都是他的作品。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7、被作者称作刽子手的昆虫是( )
A.蜣螂
B.蜘蛛
C.螳螂
D.萤火虫
8、课外类文阅读
乌蜂
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①而杀之。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②手瘃③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而子独邀④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④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注解:①哜(jiē)齐鸣声。 ②胝(zhī)老茧 ③瘃(zhú)冻疮。 ④(áo)游玩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蜂殚其力以为蜜 (竭尽)
B. 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 (离开)
C. 先星而卧 (先前)
D. 以贻观者笑也 (留给)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3】文章一、二小节体现了熊蛰父的两个形象特征,请各用一成语概括。
9、诗歌阅读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等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1】诗歌第一句中哪一种景物暗示了哪一个季节?
【2】有人认为“岭色千重万重雨”一句中的“雨”具有多义性,含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10、初中三年的时光即将悄悄过去,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生活,无限豪情充溢在心中。在离别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岁月如歌”主题活动。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委会准备张贴一副对联,请你根据所给上联,围绕主题拟写下联。
上联: 回忆过去欢乐浮现眼前
下联:
(2)为了留住美好的初中生活,你所在的班级计划制作一本班级纪念册,其中将收录同学们的照片和心语。请给你最喜欢老师或同学写一段赠言,表达真挚的情感。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3)学生会组织初三年级于11月4日上午8点在校报告厅举行“厚积薄发 畅想未来”主题演讲活动,同学们想邀请王校长担任评委。下面是以校学生会名义撰写的的邀请函,其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王校长:(1) 您好!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鼓励积极进取,初三年级将于11月4日上午8点在校报告厅举行“厚积薄发 畅想未来”主题演讲(2)。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担任评委,期待您的光临指导。 初三年级(3) 2021年11月2日(4) |
第_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原文内容默写。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游子悲怆心理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刚起头儿,_____________,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5) 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题目。
【文段一】
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接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文段二】
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上面两个文段出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文段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____。
13、实用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土壤的前世今生
郭俊刚 赵恒勤
①你可知道,田野里松软芬芳的泥土来自坚硬巨大的岩石?几十亿年间,神奇的大自然让坚硬的岩石悄然变成了肥沃的土壤。
②早在几十亿年前,地壳表面裸露的岩石受到风力和水力的侵蚀,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破碎和分解。大块的岩石变成了小块,小块又变成了细粒。在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叫“成土母质”的物质,这个过程叫作“风化”。要注意的是,成土母质还不是土壤。时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在自然界,需要300年到1_000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大约2.5厘米厚的土壤。
③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有的地方,土壤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是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土壤酸化是指酸性物质使土壤变酸的过程。一部分是矿物开采过程中,硫化矿床从地下开采到地表后,矿石中的硫元素会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随同降雨、地表径流等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化;另一部分是在矿物加工利用过程中,如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遇水形成酸雨,降落后使土壤酸化。而铜、铅、锌、铬、镉、汞、砷等重金属进入到土壤中,超出土壤承载能力,则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诱发植物发生病变甚至死亡,有的会在植物体表或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④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通过矿山土地复垦,增加可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开采工艺的改进,充分利用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减少地表塌陷和废石排放;通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目前,已经涌现出一些重金属修复技术,比如利用钝化剂使重金属的形态趋于稳定,利用有超富集作用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重要地块被污染又不易治理的话,还可给土壤搬个家,将受污染的土壤移走,将清洁土壤移来。
⑤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整个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土地数量的保持,还要注重土地利用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选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1月11日,有删改)
文本二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泥土还不是土壤,泥土只是制作土壤的原料。泥土变成土壤,还得经过生物界的劳动。微生物是第一批土壤的劳动者。在生命开始那一天,它们就参加建设土壤的工作了。微生物是极小极小的生物,它们的代表是原虫、藻类、真菌、放线菌和鼎鼎大名的细菌。这些微生物的繁殖能力非常强盛,只要有一点水分和养料,就会迅速地繁殖起来。它们对养料的要求并不高:有的时候有点硫碳和铁粉就可以充饥,有的时候吸取到空气中的氮气也可以“养活”自己,于是泥土里就有了氮的化合物。同时,泥土也变得疏松了些。这是泥土变成土壤的第一步。
【1】根据文本一第②段的内容,补全下面土壤形成的过程。
①_____风化②__________
__________
③土 壤
【2】下面对两个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①~④段先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然后以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说明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最后引出保护土壤的措施。
B.文本一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时,土壤形成的时间之长与形成的土壤量之少形成对比,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土壤形成的难度之大 。
C.根据两个文本的内容可知,文本二中的“泥土”与文本一中的“成土母质”虽然都不是土壤,但它们也绝不是同一种物质。
D.由文本一可知,矿物开采和矿物加工过程中都可能造成土壤的酸化,这不利于植物的生长,甚至对人类有害。
【3】如果给小学生科普关于土壤的知识,哪个文本更合适?请从语言和内容的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14、非文学作品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 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是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 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 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 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港督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 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将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 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 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亲王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至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 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中写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引入了关于港督府历史的材料,这样既扩展了新闻的容量,增加了现实的场景历史纵深感,又能让人体会到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B. 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 利亚港湾,意味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C. 从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到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彭定康已经在这里当了二十五任港督。
D.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说明当年英国是从海上侵犯中国并掠走香港 的,今天则是从海上永远的离去,两相映照,意味深长。文章以此举结尾,形象而又深刻地 揭示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意义。
【2】请结合新闻内容,说说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3】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
【4】假如你是报纸的编辑,由于版面的原因,要对这则新闻进行删减,只能保留一段,你认为应该保留哪一段?请结合新闻的特点说说你选择的原因。
15、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根据你的理解和思考,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