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禁固 筋骨 绿茵场 小心翼翼
B.窠巢 诀别 水银柱 翻来复去
C.健壮 祷告 滑稽画 混为一谈
D.分歧 荫蔽 座右铭 喜出妄外
2、关于小说《简·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爱》这本小说的作者以诗意与哲理的笔触,描写了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的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简·爱的成长经历及其情感历程。
B.简·爱无显赫的家世、傲人的财富、出众的容貌,在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世俗有足够的理由鄙视她。而这并没使她自卑,反更突显其性格的光芒。
C.罗彻斯特虽富有而显赫,却因自身的痛苦经历是一个精神上的苦闷者、情感上的渴求者。同时外表奇特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丑随的他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
D.简·爱离开罗彻斯特后,圣约翰曾向她求婚,要求简·爱同他去印度传教,简·爱拒绝了。因为她知道罗彻斯特的妻子已死,所以她赶回了桑菲尔德庄园,回到自己爱的人身边。
3、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校补(jiào) 哀悼(diào) 呜咽(yè) 深恶痛绝(wù)
B.滞笨(zhì) 侮辱(wŭ) 亘古(gèng) 九曲连环(qū)
C.污秽(huì) 取缔(dì) 疙瘩(gē) 锲而不舍(qiè)
D.晌午(shăng) 咀嚼(jiáo) 嗥鸣(háo) 大庭广众(tíng)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______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_______,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_______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焦躁 困惑 蕴藏
B.焦急 困惑 储藏
C.焦躁 迷惑 储藏
D.焦急 迷惑 蕴藏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呼语的运用可以丰富情感,增强表达效果。《卖油翁》中“汝” 和“尔”的称呼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用“亲爱的朋友们,你”来称呼,构成了魏巍与读者的亲切交流,便于抒情和引起读者的共鸣。
B.人物传记常通过对人物生平的介绍寄予对传主深厚的感情。杨振宁写《邓稼先》,表达了纪念亡友的深情,茨威格写《伟大的悲剧》热情歌颂了英国斯科特科考队的崇高精神。
C.托物言志是文学家常用的手法,它可以使表达更生动形象,更委婉。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莲花表达自己的高洁,《紫藤萝瀑布》托紫藤萝表达生命的历程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
D.外国诗常常暗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宽慰人们要乐观,没什么过不去。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告诉人们生命中会有人生的抉择,其实不管选择哪一条,都会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念想。前者间接抒情,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来阐释哲理。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了张院士的讲座,嘉豪同学说:能够聆听先贤的高论,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B.有人模仿《傅雷家书》这种书信体,写出来的信件文章却味同嚼蜡,没有什么新意。
C.作为一名成功的现代企业管理者,能挑选一名精干得力的助手,一定是您的夙愿。
D.已经恢复神采的唐春秀和丈夫、女儿、以及亲属,浩浩荡荡从石岩赶到深圳晚报,送来一面写着“伸张正义,为民请命”的锦旗。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深霄 抹杀 小楷 沥尽心血 无瑕顾及
B.屏嶂 攀谈 狂澜 一返既往 锲而不舍
C.调羹 镐头 碾转 心不在焉 千均重负
D.高粱 薪金 俯瞰 可歌可泣 深恶痛绝
8、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甲)文中的富春江山水与(乙)文中的三峡山水有什么共同特点?
9、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0、语言运用。
(1)在横线处续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一组排比。
阅读,为你打开一扇大门,吸引你探寻斑斓的世界;阅读,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为你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你迈向辉煌的未来。
(2)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假如明年的世界读书日主题是“阅读关乎文明素养”,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
11、诗文名句默写。
(1)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
(3)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_________。
(4)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体现的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济世情怀,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12、名著阅读,完成小题。
(1)下列选项中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A.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触犯天条,被囚禁在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
B.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他认为其中的“子路负米”“黄香扇枕”等故事可以勉力效仿,而“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如果模仿的话则有性命之忧。
C.观音院老僧见唐僧袈裟是一件宝物想占为己有,夜间放了一把大火要烧死唐僧师徒,悟空识破僧人诡计,借来“辟火罩”,罩住师父和马匹行李。
D.《范爱农》一文中,鲁迅因为徐锡麟遇害,身为学生的范爱农却不肯拍电报指责清政府而与初识的范爱农产生了矛盾。
(2)《西游记》中如来佛祖交给了观音菩萨五件宝贝:锦阑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以及“三个箍儿”。其中“三个箍儿”是为了对付不听使唤的神通广大的妖魔的,分别是紧箍儿、禁箍儿、金箍儿,后来这“三个箍儿”分别都给了谁?
(3)《琐记》中,作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的感受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4)《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是“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写出两个方面。
13、阅读《赓续汉字音韵之美》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赓续[注]汉字音韵之美(赓(gēng)续:继续。)
桂从路
①最近,一篇网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发现,小时候被语文老师改正的错误读音,如今却得到“认证”。对此,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②说服到底念shuō fú还是shuì fú,铁骑究竟是tiě qí还是tiě jì?事实上,这些读音出现争议,并非首次早在2016年发布第三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征求意见时,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读音就成为规范读音。除了这些日常用语中的读音改动,有些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也引发热议。像“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改为xié)、“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改为shuāi),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影响了韵律美感。
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形成的普通话,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流中既有河水奔腾而下,也随着支流的汇入、地势的起伏,以及地貌、气候、植被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④然而河流之下,也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才是河流的本质。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何其有幸,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文字跨越时空的力量。
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更承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这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即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仍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咯唐诗宋词的曼妙音符。而那些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更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读音,让人从中感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于反复诵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找到一脉相承的源头。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关注宇词读音的修改,正是因为存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之心。
⑥进而言之,人们希望留存这些“诗眼”,其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常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诗情。我们不可能要求语言一成不变,相反,更有效率、更为实用、更能容纳当下生活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应看到,在变动不居中,我们仍然需要找到接续传统的空间。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修改后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
B.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完全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影响诗歌美感。
C.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
D.人们希望留存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是希望诗歌能多一份诗情
【2】文章③④段为什么要写“河流”与“河床”?请简要分析。
【3】文章是怎样运用“然而”“进而”等词语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肖复兴
入冬后北京最冷的那天晚上,我在一家小饭馆里。家里的人都出了远门,没有饭辙儿,要不我是不会在这么冷的天跑出来到这里吃晚饭的。正是饭点儿,小饭馆里顾客盈门,只剩下靠门口的一张桌子空着,虽然只要一开门,冷风就会乘机呼呼而入,别无选择,我只好坐在了那儿。
服务员是位模样儿俊俏的小个子姑娘,拿着个小本子,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一口外地口音问我:您吃点儿什么?我要了三两茴香馅的饺子和一盆西红柿牛腩锅仔。很快,饺子和锅仔都上了来,热气腾腾的扑面撩人,呼啸寒风便都挡在了窗外了。
埋头吃得热乎乎的,觉得忽然有一股冷风吹来,抬头一看,一位老头已经走到我的桌前,也是别无选择地坐了下来。①在我的对面坐下来之后,大概看见我正在望着他,老头冲我笑了笑,那笑有些僵硬,不大自然。也许,是为自己一身油渍麻花的破棉袄感到有些羞涩,和这一饭馆衣着光鲜的红男绿女对应得不大谐调。我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或许还没有我大,只是胡子拉碴的显得有些苍老。我猜想他可能是位农民工,或者刚刚来到北京找活儿的外乡人。
他坐在那里,半天也没见服务员过来,便没话找话的和我搭话,指指饺子,问我饺子怎么卖?我告诉他一两三块钱吧。他立刻应了声:这么贵!这时候,那个小个子姑娘拿着小本子走了过来,走到老头的身边,问道:你吃什么?②老头望了望她,多少有点儿犹豫,最后说:我要一碗米饭。姑娘弯下头在小本子上记下来,又抬起头问:还要什么?老头说:就一碗米饭!姑娘有些奇怪:不再要点儿什么菜?老头这回毫不犹豫地说:一碗米饭就够了。然后补充句:要不麻烦你再给我倒碗开水!姑娘不耐烦了,一转身冲我眉毛一挑,撇了撇嘴,风摆柳枝般走了。
过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姑娘把一碗米饭端上来,更不要说那一碗开水了。在这样一个势利眼长得比鸡眼还多的社会里,人们的眼睛都容易长到眉毛上面,很多饭馆都会这样,不会把只要一碗米饭的顾客放在心上,更何况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在他们眼里几乎是乞丐一样呢。姑娘来回走了几次,大概早忘了这一碗米饭。
③我悄悄地望了一眼对面的老头,看得出来,老头有些心急,也有些尴尬,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如坐针毡。
我很想把盘子里的饺子让给老头先垫补一下,但把剩下小半盘的饺子给人家吃,总显得不那么礼貌,有些居高临下,就像电影《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打发要饭的似的。那锅仔我还没有动,可以先让他喝几口,但一想饭还没吃,先让人家喝汤,恐怕也不舍适,而且也容易被老头拒绝。
因此,当姑娘又向这边走来的时候,我远远地冲她招招手,她走了过来,老头看见了她,张着嘴动了动,一定是想问她:我那一碗米饭呢?但如今的小姑娘哪一个好惹?为了避免尴尬,我先把话抢了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给我上碗米饭!话音刚落,怕她同样嫌弃我也只要一碗米饭,便又加了句:再来三两饺子。姑娘在小本子上记了下来,转身走了。我冲着她的背影喊了句:快点儿呀!她头没有回,扬扬手中的小本说道:行哩!
④老头望了望姑娘走去的背影,又望了望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似乎是想看看,同样一碗米饭,到底谁的先上来。一下子,让我忽然感觉偌大的饭馆里,仿佛主角只剩下了老头、姑娘和我三个人,三个人彼此的。心思颠簸着,纠结着,一时无语,却有着不少潜台词。
我望了望老头,也没有说话。我是想等这一碗米饭和三两饺子上来,一起给老头。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有饿的时候,谁都有钱紧甚至是一分钱让尿憋死的时候。老头垂下头,不再看我。我埋下头来,吃那小半盘的剩饺子,也不敢再望他,我不知道此刻他在想什么,但生怕我的目光总落在他的身上会让他觉得尴尬。
很快,也就是那小半盘剩饺子快要吃完的功夫,只听姑娘一声喊:您的米饭和饺子来了,便把一碗米饭和三两热腾腾的饺子端在我的桌子上,同时也把老头的那一碗米饭端在桌上。可是,抬头的时候,我和姑娘都发现,对面的老头已经消失在寒风中。
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体会老人从进门到离开,内心经历的变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表现了老人进门时,不自然、羞涩。
B.②句表现了老人点饭时,犹豫的心理。
C.③句表现了老人等饭时着急、尴尬。
D.④句表现了老人被冷待后,充满希望和好奇的心理。
【2】小说中多次出现“寒风”,有什么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置人物活动的情境:天气寒冷,营造悲凉氛围,人心冷漠,奠定全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B.寒风是小说全文的线索。
C.现了老人悲凉的心境,烘托了他求自尊、公平而不得的悲苦形象。
D.与饭店内的温暖形成对比,突出人情冷暖与人生的不平等。
【3】探究小说结尾划横线句子“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务小姐给“我”上一碗饭的太久时间,老人飘然而逝,不再等待,写了老人的悲凉、无奈、绝望。
B.上一碗饭的时间本该很短,可老人却等了很久,写了服务员的势利冷漠。
C.在等一碗饭的时间里,老人承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我”也阅尽人情冷漠。
D.上一碗饭的时间虽短,却集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公平和生活现实的冷漠,呼唤爱、尊严、公平、人性的回归。
15、按要求作文。
春风拂柳,生机勃勃,风中飘过熟悉的气息。泉水边,柳枝曼舞的姿态;月夜下,母亲轻轻的叮嘱;校园中,你我奔跑的身影;踏青时,地域文化的魅力……点点滴滴,记忆依旧。又是春风拂柳时,一切尽在心间,回味无穷。
请以“又是春风拂柳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