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大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七位中是宋朝人的还有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韩愈。

    B.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叫“谥”或“谥号”。文人的文集有时也以谥号为名,如《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

    C.“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是指晚上八时左右。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 2、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沁园春”是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

    B.古时人们的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同样,因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常在庙堂,所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指代朝廷。

    C.《红岩》的主体部分围绕着江姐、许云峰两位人物的斗争活动展开的,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两位革命者大义凛然、坚强不屈。作品真实地表现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

    D.《骆驼祥子》中,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当他在茶馆里等着曹先生时,他遇到了拉车的老者和他的孙子小马,他们的拉车生活状况给了祥子更大的希望。

  • 3、下列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_______   _______   _______在《湖心亭看雪》中有“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说明张岱是晚上八时左右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

    A.大概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吧?

    B.为什么把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呢?

    C.所以可以把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 4、下列各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生活离不开自律。自律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是人生的必修课。自律使人高尚。自律要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开始,吾日三省吾身。唐朝人吴叔达说:“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①浩瀚的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许多廉洁自律的故事,这些故事象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撞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心灵和品德得到了一次次洗涤和升华。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不论是帝王将相、巨贾商人,就是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们都需要自律。自律使人高尚,自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A.“境界”“珍珠”是名词,“廉洁自律”“帝王将相”是并列短语。

    B.“自律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是人生的必修课。”一句的宾语是“一种境界”。

    C.文中的划线句子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文中句子②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不论……就是”改为“不论……还是”。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张良出,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不义                    亡:逃跑

    B.项伯杀人,臣       活:让……活下来

    C.张良出,项伯          要:邀请

    D.吾得事之                 兄:长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连夜赶到沛公军中,是为了通过张良通知刘邦项王已起疑心,让他们赶紧逃命。

    B.鲰生劝刘邦守住函谷关,不放诸侯进来,然后尽占秦地自己称王。刘邦当即拒绝。

    C.项伯曾经犯下杀人的死罪,是张良救了他一命,所以项伯一向对张良都非常友善。

    D.刘邦恳请项伯代他向项羽表明忠心,并希望项王对自己立下的汗马功劳进行犒赏。

    【4】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书法是一种展现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中国的书法文化,学校开展了“弘扬书法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提升同学们文化素养,学校将在本周举办几场书法展览。请参考下面的示例,为此次书法展览再拟写一条宜传标语。

    示例:练习中国书法,传承传统文化

    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所在的初三(1)班准备在周三下午举办书法比赛,班主任想邀请书法大家王老师来做评委,请你根据下面的信息,写一封邀请函,请她来参加活动。

    活动时间:周五15:00-16:30

    活动地点:初三(1)班教室

    邀请函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1)班XXX

    2022年11月2日

    【3】为了弘扬书法,让同学们感受书法之美,老师展示出了以下书法作品:

    同学们对书法作品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从《拟古九首帖》方正古拙的行槽中,得以窥见魏晋文人身上的洒脱风韵。

    B.从《上阳台帖》苍劲挺秀的行草中,能够体味李白恃才放旷的豪情与孤傲。

    C.从《多宝塔碑》骨力道劲的楷书中,仿佛目睹颜真卿刚直不屈的铮铮铁骨。

    D.从《七律·长征》豪迈开张的草书中,可以感受上代伟人指点江山的气概。

    【4】学校拟设“书法写作课”,在全校范围内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有些同学反对此举措,下面是他们的观点,作为支持者的你将如何应对?

    反对者: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设“书法写作课”,因为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升成绩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占用时间,增加学习负担。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

    (1)《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的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表达做某件事的用意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另有目的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弟皆分散,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__________,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__________,积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①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②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③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④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⑤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⑥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⑦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⑧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⑨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0,有删改)

    【1】根据主人公的从业经历,依次概括相应的内容。

    毛巾厂下岗→_____________→空闲捏制小泥人→_____________→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

    【2】结合上下文,品析第⑤段画线句,说说“她”的脸因何“发烫”?

    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

    【4】结合内容,概括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5】以“泥士温润的光芒”为题有何妙处?

    【6】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①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第二天是厂礼拜,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②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记得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伞下是一个妈妈,接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和他们三个相依为命,什么苦都吃过了。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有一次刮龙卷风,一家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又兴奋。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诅咒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③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空洞的水圈。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今天……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他扭头走出了公园。

    ④商店开门了,营业员都在卸排门板,亮出了橱窗。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他感到心里忽然有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回了。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了一片金色的记忆,而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是失去了。

    ⑤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下了人行道。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地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也有小的好处。

    ⑥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思念,消失了。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⑦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但确实是光。

    ⑧“阿信!”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无可奈何爬行着的一辆公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哥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大哥背后还有大嫂。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他心里一酸。大嫂也伸手抓住他:“阿信,你可别想不开!”

    ⑨“你们想到哪儿去了?!”陈信笑了,眼泪却也滚了出来。

    ⑩“回家吧!”哥哥说。

    “好的,回家。”他忽然感到羞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当然,人生中,还不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邪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 作者在小说中提到了在新疆生活的陈信拼命地争取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但回来后,他感到与上海越来越陌生、疏远,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

    B. 陈信正因为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所以很烦闷,连早饭都不吃就趁着假期出去走走,就是想找回那曾经失落的青春岁月。

    C. 陈信一路走着,最后被他大哥、大嫂一把抓住,生怕他一时想不开,叫他回家;而陈信也忽然感到羞愧,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

    D. 陈信原来在新疆生活,那个地方人少,清静,但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高傲地藐视着;回来后觉得上海的人多,尽管家人在上海,但自己难融其中。

    E. 作者从小处着手,特别关注人的内心,更多地表现了陈信这样的人回城后的人生状态,进而推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

    2文中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从叙述角度看,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陈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但有人说,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自然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这不合情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

    刘亮程

    ①我用一个下午,观察老鼠洞穴。我坐在一蓬白草下面,离鼠洞约二十米远。这是老鼠允许我接近的最近距离。再逼近半步,老鼠便会仓皇逃进洞穴,让我什么都看不见。

    ②老鼠洞筑在地头一个土包上,有七八个洞口。不知老鼠凭什么选择了这个较高的地势。也许是在洞穴被水淹了多少次后,知道了把洞筑在高处。但这个高它是怎样确定的?靠老鼠的寸光之目,是怎样对一片大地域的地势作高低判断的?

    ③老鼠的这个洞的确筑在高处。以我的眼光,方圆几十里内,这也是最好的地势。再大的水灾也不会威胁到它。

    ④这个蜂窝状的鼠洞里住着大约上百只老鼠,每个洞口都有老鼠进进出出,有往外运麦壳和杂渣的,有往里搬麦穗和麦粒的。那繁忙的景象让人觉得它们才是真正的收获者。

    ⑤有几次我扛着锨过去,忍不住想挖开老鼠的洞看看里面到底贮藏了多少麦子。但我还是没有下手。

    ⑥老鼠洞分上中下三层,老鼠把麦穗从田野里运回来,先贮存在最上层的洞穴里。中层是加工作坊。老鼠把麦穗上的麦粒一粒粒剥下来,麦壳和渣质被运出洞外,干净饱满的麦粒从一个垂直洞口滚落到最下层的底仓里。

    ⑦每一项工作都有严格的分工,不知这种分工和内部管理是怎样完成的。在一群匆忙的老鼠中,哪一个是它们的王,我不认识。我观察了一下午,也没有发现一只背着手迈着方步闲转的官鼠。

    我曾在麦地中看见一只当搬运工具的小老鼠,它仰面朝天在地上,四肢紧着几只麦穗,另一只大老鼠用嘴住它的尾巴,当车一样着它走。我走近时,拉的那只扔下它跑了,这只不知道发生了啥事,抱着麦穗躺在地上发愣。我踢了它一脚,它才反应过来,一骨碌爬起来,扔下麦穗便跑。我看见它的脊背上磨得红稀稀的,没有了毛。跑起来一歪一斜,像是很疼的样子。

    ⑨以前我在地头见过好几只脊背上没毛的死老鼠,我还以为是它们相互厮打致死的,现在明白了。

    ⑩我终生都不会走进老鼠深深的洞穴,像个客人,打量它堆满底仓的干净麦粒。老鼠应该有这样的好收成。这也是老鼠的土地。

    我们未开垦时,这片长满矮蒿的荒地上到处是鼠洞,老鼠靠草籽儿和草杆为生,过着富足安逸的日子。我们烧掉蒿草和灌木,毁掉老鼠洞,把地翻一翻,种上麦子。我们以为老鼠全被埋进地里了。当我们来割麦子的时候,发现地头筑满了老鼠洞,它们已先我们开始了紧张忙碌的麦收。这些没草籽儿可食的老鼠,只有靠麦粒为生。被我们称为细粮的坚硬麦粒,不知合不合老鼠的味口,老鼠吃着它胃舒不舒服。

    这些匆忙的抢收者,让人感到丰收和喜悦不仅仅是人的,也是万物的。

    我们喜庆的日子,如果一只老鼠在哭泣,一只鸟在伤心流泪,我们的欢乐将是多么孤独和尴尬。

    在我们周围,另一种动物,也在为这片麦子的丰收而欢庆,我们听不见它们的笑声,但能感觉到。

    它们和村人一样期待了一个春天和一个漫长夏季。它们的期望没有落空。我们也没落空。它们用那只每次只能拿一只麦穗、捧两颗麦粒的小爪子,从我们的大丰收中拿走一点儿,就能过很好的日子。而我们,几乎每年都差那么一点儿,也能幸福美满地吃饱肚子。

    【1】作者对老鼠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完善下表。

    内容

    情感

    我用一个下午,去观察老鼠洞穴。

    (1)_____

    看到老鼠洞筑在高处,分三层,它们的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分工。

    (2)_____

    (3)_____

    怜悯

    【2】品味划线句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曾在麦地中看见一只当搬运工具的小老鼠,它仰面朝天在地上,四肢紧着几只麦穗,另一只大老鼠用嘴住它的尾巴,当车一样着它走。

    【3】文章以“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为题,有何妙处?

    【4】假如“人人喊打”的小老鼠看到刘亮程的《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这篇文章,他会怎么想呢?结合文章结尾段,揣摩小老鼠的心理活动。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目一:《老师,您可记得》

    作文要求:

    (1)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要表达真情实感;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