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固体试剂A,再在试管中用滴管滴入5mL液体试剂B.可见到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回答下列问题:
试推测试剂A和B各是什么?(不一定填满,最少2组)
| 固体试剂A | 液体试剂B |
① | _________ | ________ |
② | ________ | ________ |
③ | ________ | _________ |
④ | ________ | ________ |
3、(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脂肪烃的是____;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填序号)
① CH2=CH2 ②CH2=CHCH=CH2 ③CH3CH2CH2CH3 ④ ⑤CH3CH=CH2 ⑥
(2) 按系统命名法命名:
①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①2-甲基-4-乙基-2-已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甲基-1,3-丁二烯: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用氯乙烯制备聚氯乙烯(PV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5)1 mol某烷烃完全燃烧消耗的O2为11 mol,请写出其分子式___________;其主链上含有5个碳原子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4、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Cu=Cu2++2Ag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
(2)X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银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3)外电路中的电子________(填“流出”或“流向”)Ag电极。
(4)当有3.2 g铜溶解时,银电极增重________g。
5、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和
发生反应: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
的转化率大于
的转化率。(______)
A.正确 B.错误
6、航天飞机常采用新型燃料电池作为电能来源,燃料电池一般指采用H2、CH4、CO、C2H5OH等可燃物质与O2一起构成的电池装置。它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甲烷燃料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质,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OH-===CO32—+3H2O。
(1)负极上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耗标准状况下的5.6 L O2时,有________ mol电子发生转移。
(3)开始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利用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能实现物质的转化。
(1)请从下列试剂中选择合适的完成指定转化(试剂可以重复选择)。
试剂:浓硫酸、I2、NaOH、NaCl、HCl
①HBr→Br2的化学方程式:___;
②V2O5(酸性氧化物)→VO的离子方程式:___。
(2)利用含碘酸性废水(其中碘主要以IO形式存在)为原料生产CuI,其流程如图:
①写出“反应Ⅰ”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②写出“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___。
8、某温度时,在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开始到2 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
(3)平衡时,X的浓度为________。
(4)在第4 min时Z的消耗速率和生产速率____(填>,=,<)
(5)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体系总物质的质量不变化 B.同一时刻,X 与Y的反应速率相等
C.X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D.相同时间内Z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9、下列各种微粒中:H2O、 H2O2 、D2O、 H、D、T、 12C、 13C、 金刚石、石墨、乙醇、二甲醚,属于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NH3的催化氧化是制备硝酸的重要反应之一。下面是对氨的催化氧化进行的研究。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为4NH3(g)+5O2(g)=4NO(g)+6H2O(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 0 | 1min | 2min | 3min | 4min |
c(NH3)/mol.L-1 | 0.800 | c1 | 0.300 | 0.200 | 0.200 |
c(O2)/mol.L-1 | 1.600 | 1.100 | 0.975 | 0.850 | c2 |
(1)c1=__mol/L;c2=____mol/L。
(2)0~2min内,v(NH3)=__mol/(L·min)。
(3)工业上需要加快氨气的反应速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填标号)。
A.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B.减小O2的浓度
C.适当升高温度
(4)反应达到平衡时,O2的转化率为__(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数字)%。
11、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
(2)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实验室中现有Na2SO4溶液、MgSO4溶液、Ag2SO4溶液、K2SO4溶液共4种溶液,其中可与上述实验中CuSO4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_____。
(4)要加快上述实验中气体产生的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答两种)。
(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项目 | A | B | C | D | E | F |
4 mol·L-1H2SO4溶液/mL | 30 | V1 | V2 | V3 | V4 | V5 |
饱和CuSO4溶液/mL | 0 | 0.5 | 2.5 | 5 | V6 | 20 |
H2O/mL | V7 | V8 | V9 | V10 | 10 | 0 |
①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________,V6=________,V9=________。
②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氢气的生成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氢气的生成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______
12、现有如下两个反应:(A)NaOH+HCl=NaCl+H2O (B)2FeCl3+Fe=3FeCl2
(1)根据两反应本质,分别判断能否用于设计原电池____。
(2)如果不能,说明其原因______。
(3)如果可以,请画出实验装置图,注明电解质溶液名称和正负极材料,标出电子流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写出电极反应式。____。
_____是正极,正极反应式:_____;
_____是负极,负极反应式:_____。
13、将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碘蒸气放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H2(g)+I2(g)2HI(g)(正反应放热),反应经过5分钟测得碘化氢的浓度为0.5mol/L,碘蒸气的浓度为0.25mol/L。请填写以下空白:
(1)v(HI)=__;v(H2)=__;H2的起始浓度=__。
(2)若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则平衡浓度c(HI)、c(I2)、c(H2)的关系是__(填“相等”、“2∶1∶1”或“均为恒量”)。
14、化学反应原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一)某温度下在2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最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2 min内以气体X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起始时__(填“大”“小”或“相等”)。
(3)下列描述中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填字母)。
a.Y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b.X、Y的反应速率比为3:1
c.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d.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e.生成1 mol Y的同时消耗2 mol Z
(二)以Zn和Cu为电极,稀H2SO4为电解质溶液可以形成原电池。
(1)H+向___极移动(填“正”或“负”。
(2)电子流动方向由___极流向___极(填“Zn”或“Cu”)。
(3)若有1 mol e-流过导线,则理论上负极质量减少___g。
(4)若将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极质量增加的是___(填“锌极”或“铜极”),原因是______(用电极反应式表示)。
15、氢气作为清洁能源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用含硫天然气制备氢气的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转化脱硫:将天然气压入吸收塔,30°C时,在T.F菌作用下,酸性环境中脱硫过程示意如图所示。
①过程i中H2S发生了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②过程ii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2)500°C时,CO与水反应转化为CO2和H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将CO2和H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可分离得到H2,其中吸收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4)“煤变油”原理是先将煤与水蒸气制得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再催化合成甲醇或烃类等液态能源。
①用一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甲醇,其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
②用一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烃(CnHm)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③“煤变油”相对于煤直接燃烧的优点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