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秋日的山林是美妙的,漫山的红叶在秋风中翩然起舞,这姹紫嫣红的美景,让人沉醉,更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词客感慨唏嘘。
②老张这个古玩爱好者,把多年来收集的盆盆罐罐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每当我到来,他总是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
③自提出要在5年内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的目标以来,中国移动支付取得快速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
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干”字当头,强化担当精神,勇于挑重担子,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接烫手山芋。
⑤这部作品,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让人百读不厌。
⑥面对银行的霸王条款,黄女士拒绝归还1500元,这令不少网友感到大快人心,最终在法院的判决下,黄女士执行还款。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2、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百舸(kě)寂寥(liáo)彷(páng)徨惆怅(chàng)
B.方遒(qiú)颓圮(pǐ)瓦菲(fēi)青荇(xìng)
C.浪遏(è)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huò)
D.虔(qián)诚忸怩(ní)深邃(suì)团箕(q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在南海的夜幕中。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 的。
③导游也 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④参观的人们一个个心情 ,他们一声不响地走出陈列室。
A. 消逝 序幕 无需 凝重 B. 消失 帷幕 无须 沉重
C. 消失 序幕 无须 沉重 D. 消逝 帷幕 无需 凝重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人类并非像想象的那样脆弱,紧张的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________。生活在战争期间的人,发病率明显低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这是由于人们在战争环境中精神紧张、生活积极、进取心强,所以长期充满活力,抗病能力也随之增强。
A. 适度的紧张还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
B. 适度的紧张还可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
C. 因为人体免疫系统由于适度的紧张处于戒备状态,所以疾病难以发生扩展
D. 疾病难以发生扩展的原因是人体免疫系统由于适度的紧张而处于戒备状态
5、下列对作品的解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指的《相信未来》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挣扎着摆脱羁绊,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性思索与坚定信念。
B.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他写《师说》主要目的是送给同样“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年轻学生李潘。
C. 《想北平》是老舍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的作品,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特别是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可以说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D.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广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姓;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②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③“你回来了? ”她先这样问。
④“是的。”
⑤“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⑥我万料不到她却说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⑦“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⑧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 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一一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⑨“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呑呑吐吐的说。
⑩“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⑪“何!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谁来管这等事……。”
⑫“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⑬“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竞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⑭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 ——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 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 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 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1】下列对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祥林嫂已经有多年没有见到“我”,老熟人的偶然相逢让她既觉得意外,又感到高兴。
B. 遭遇了一系列痛苦与打击的祥林嫂,内心压抑,有太多、太沉重的苦闷,急于向人倾诉。
C. “我”有文化,又见多识广,祥林嫂认为“我”应能解决她心中的疑惑,因此饱含希望。
D. 在遇到“我”之前,鲁镇上的人对她都很冷漠,而只有“我”能同情她,给她一点安慰。
【2】下列对第⑭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被祥林嫂问得不知如何回答,怕她继续穷根究底却无言以对,因此选择离开。
B. “我”感觉到了祥林嫂话中的异样,怕自己的回答让她想不开,于是抓紧时间离开。
C. “我”经不住祥林嫂追问,只能含混其辞,但心有愧疚,同时对她的命运有些担心。
D. “我”了解祥林嫂的经历,却不愿意明确回答对方的问题,这反映了“我”的冷漠。
【3】祥林嫂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分别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回答,并说明她产生这些心理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历史风云变幻、物是人非。
(2)白居易《琵琶行》开头“_____________”一句,以秋景烘托了送别友人的悲凉之情;“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借秋江夜景,侧面表现乐曲醉人。
(3)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直接描写天姥山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俗衣着来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行。
(2)庄子在《逍遥游》中引《齐谐》的话语指出,大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虽然可以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宏伟气象,但这还是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做到。
(3)苏轼在《赤壁赋》里感慨:天地之间万物都各有其主,我们应该不要贪婪地索取、占有,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_,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5)陶渊明《饮酒》中表现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爱莲说》中的“______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2、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从诗歌体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
【2】选出对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寸光阴不可轻”这句诗中的“轻”是“轻视,轻松放过”的意思。
B.“池塘春草梦”化用东晋诗入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达了诗人朱熹对南国早春的歌咏。
C.这是一首劝学诗,诗歌形象生动地劝诚世人不要虚度我们拥有的每一寸光阴。
D.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秋声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
【3】请结合全诗分析“春草”“梧叶”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赵文表,其先天水西人也,后徙居南郑。累世为二千石。文表少而修谨,志存忠节。便弓马,能左右驰射。好读《左氏春秋》,略举大义。起家为太祖亲信。魏恭帝元年,从开府田弘征山南,以功授都督。复从平南巴州及信州,迁帅都督。又从许国公宇文贵镇蜀,行昌城郡事。加中军将军、左金紫光禄大夫。保定元年,除许国公府司马,转大都督。五年,授畿伯下大夫。又为许国公府长史。寻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从宇文贵使突厥,迎皇后,进止仪注,皆令文表典之。文表斟酌而行,皆合礼度。及皇后将入境,突厥托以马瘦,行除。文表虑其为变,遂说突厥使罗莫缘曰:“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莫缘然之,遂倍道兼行,数日至甘州。以迎后功,赐食邑六百户。
天和三年,除梁州总管府长史。所管地名恒陵者,方数百里,并生獠所居,恃其险固,常怀不轨。文表率众讨平之。迁蓬州刺史,政尚仁恕,夷獠怀之。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进位大将军,爵为公。
大象中,拜吴州总管。时开府于顗为吴州刺史。及隋文帝执政,尉迟迥等举兵,远近骚然,人怀异望。顗自以族大,且为国家肺腑,惧文表图己,谋欲先之。乃称疾不出。文表往问之,顗遂手刃文表。因令吏人告云“文表谋反”,仍驰启其状。隋文以诸方未定,恐顗为变,遂授顗吴州总管以安之。后知文表无异志,虽不罪顗,而听其子仁海袭爵。
(选自《周书•赵文表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便弓马 便:擅长 B. 寻拜车骑大将军 寻:不久
C. 皆令文表典之 典:刺 D. 恃其险固 恃:害怕
【2】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B.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C.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D.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未年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 公,文中指我国古代的一种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王、公、侯、伯、男五等爵位。
C. 突厥,某我国活跃于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等以来又一个重要游牧民族
D. 天和,文中指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缘然之,遂倍道兼行,数日至甘州。以迎后功,赐食邑六百户。
(2)顗自以族大,且为国家肺腑,惧文表图己,谋欲先之。
1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佛系”一词在网络上颇为流行,一些人以"佛系青年”自居,表示要“看淡一切,不怒不争,顺其自然,不求输赢”。对于这种现象,有人提出批评,认为人不可得过且过,而应该有目标本动力;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当代青年旷达的一种体现。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请把"我的阅读 ”补充完整,然后以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横线上补充内容要适当②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