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纯粹/憔悴 着落/着急
B.凉薄/鄙薄 晕眩/炫耀
C.称职/相称 悔恨/教诲
D.啄食/琢磨 凌乱/棱镜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溃退(kuì) 悄然(qiāo) 琐屑(xiè) 摩肩接踵(zhòng)
B. 纤维(xiān) 炽热(chì) 绯红(fēi) 殚精竭虑(dān)
C. 题跋(bá) 翘首(qiào) 挟裹(xié) 惟妙惟肖(xiāo)
D. 镌刻(jùn) 罅隙(xià) 遏制(yè) 屏息敛声(bǐng)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B.班会上,他高谈阔论,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C.公安人员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了破案的线索。
D.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合理运用统筹方法,就会事倍功半。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方舱医院里翩翩起舞的身影、醉心读书的姿态,感动众人的也是那股充满力量的少年之气。
②岁月催生华发,却消磨不了殷殷之情、拳拳之心。
③可见,“少年气”无关年龄、无关境遇,只要心中有爱、热烈生长,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平淡的生活中也能活出不平淡的滋味。
④不久前,一位消防员拎着装备,一路蹦蹦跳跳去上班的视频令网友直呼“太可爱了”,打动大家的正是消防服里那颗纯真向上的少年之心。
⑤由此而言,少年气可以存在于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
A.②⑤④①③
B.④⑤①③②
C.④⑤①②③
D.②③④①⑤
5、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濒(bīng)危 风起云涌(yǒng)
B.对峙(shì) 断桓(yuán)残壁
C.挑畔(xìn) 不堪(kān)设想
D.枸(gǒu)杞 人声鼎(dǐng)沸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 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C. 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D. 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7、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盈(yín) 镌刻(juān) 诘责(jié) 殚精竭虑(dān)
B.主宰(zǎi) 畸形(qí) 踌躇(chòu) 惨绝人寰(huán)
C.记载(zài) 丘壑(hè) 牛犊(dú) 深恶痛疾(wù)
D.喧嚣(xuān) 遒劲(qiú) 蹒跚(pán) 坦荡如砥(dǐ)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轼①始总角②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③,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节选自《范文正公集叙》)
(注释)①轼:苏轼自称。②总角:指童年。③韩、富:韩琦、富弼。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①轼从旁窥观(_____)②从民欲也(_____)(《陈涉世家》)
(2)①先生奇轼言(_____)②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核舟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B.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C.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D.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4】结合《岳阳楼记》内容,概括文中“先生”称范仲淹为“人杰”的原因,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
9、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所呈现的画面。
10、阅读下面名人有关母亲的回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自述里忆及的母亲:
“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我母亲最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么说,我将怎样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且时时择我们所能了解的,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养成慎言的习惯。我母亲为我们理发时,与我们共饭时,常指出我们的缺点,督促我们的用工。我们如有错误,我母亲从不怒骂,但说明理由,令我们改过。若屡诫不改,我母亲就于清晨我们未起时,掀开被头,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处,历数各种过失,待我们服罪认改而后已。选用竹筱,因为着肤虽痛,而不至伤骨。又不打头面上,恐有痕迹,为见者所笑。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们的品性甚大。”
材料二: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写到: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材料三: 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在22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冠军,是国际象棋史上的奇才。他能讲15国语言,是一位有造诣的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纽约华尔街杂志的定期撰稿人。他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自此以后,他的母亲克拉拉成了他前进的指导力量。在他的自传《变化的童年》中,他把童年对象棋的兴趣归结于观看母亲下棋,是母亲鼓励他树立强烈的自我,这对他成为国际象棋世界级大师起了关键作用。他的朋友曾这样描述他的母亲:“每一场比赛他的母亲总要到场,在隐蔽的地方,因为她是他的侍从副官、他的参谋长。他依赖她的出现,他需要知道她在哪里。”
【1】从三则材料中,你认为名人的母亲有什么特点?
【2】根据蔡元培母亲事迹有人拟了条上联,请你根据材料二或三对出下联。
上联:严格要求造就北大校长。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剑赠英雄,鲜花送母亲。”缤纷多彩的草木之花,适合不同人物。
下面的几种花你认为献给上面哪位名人的母亲合适,
梅花、荷花、桂花、菊花、木棉花、康乃馨。
我选择的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 适合的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水何澹澹,①_______”是辽阔威严的沧海之美;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②_______,③_______”呈现出青山吐月之优美:“④_______,⑤_______”是谭嗣同《潼关》中秦岭山脉的桀骜不驯。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对巴山的美景,李商隐满含羁旅之情:“⑥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面对萧条的秋天,刘禹锡发出了“⑦_______,⑧_______”的奋发进取的豪情。
12、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
A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A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宋江道:“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黄天必佑。若如此行,不敢苦劝,你只相陪我住几日去了。”
【乙】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A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却冷了弟兄们的心!”……(宋江)便叫A:“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1)【甲】【乙】两文中宋江口中的兄弟A是指_____(人物),他做下的“遇赦不宥”的至重之罪指的是_____。
(2)【乙】文中施耐庵在写这场赏菊筵席时并未对林冲加以着墨,你认为他是否支持招安?请结合人物的性格和经历阐明你的理由。
13、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
李耕拓
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度。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零下30度至零下2度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零下30度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零下8度,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 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 度沸腾,0 度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 度才沸腾,在比0 度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眠状态下的树木停止生长,因消耗少而积蓄起来的物质、能量有助于树木抵御寒冷。
B.增加糖或蛋白质的含量或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可以提高部分植物的防冻能力。
C.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是因为有保护其不受寒气侵袭的木栓层。
D.第②段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同一植物冬夏季抗寒能力不一样。
【2】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加点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加点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
C.第⑤段中加点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3】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
14、槐花飘香 申琳
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第一段由小区里的槐花开了,联想到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行文简洁自然。
B. 有小孩子“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是因为他们经不住槐花香味的诱惑,已经等不及吃槐花蒸菜了。
C. 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在写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一词,就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期待心理。
D. 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爱上了槐花蒸菜,拿筷子夹了一块,我们家的故乡情愫也开始传承到儿子身上。
E. 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文章回忆童年生活,充满童年生活的情趣。请以第③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3】文章以“槐花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15、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