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
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智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
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解释,“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讯等先进技术,将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
A. ②③④①⑤
B. ②⑤①③④
C. ⑤①③②④
D. ⑤③②①④
2、下面情景,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王永同学本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可是因为网课期间迷恋手机游戏,考试成绩一落千丈。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王永心情非常焦虑、沮丧,还动不动就向别人发脾气。作为关心他的同学,你的劝说、鼓励应该是:
A.“不要紧,来日方长。只要你处理好游戏和学习的关系,就能东山再起。”
B.“你沮丧,你发脾气是不对的,你那么聪明,应该在游戏中寻找转机。”
C.“玩手机游戏并不是错的,但应该有度。”
D.“一次失利没有关系,吃一堑长一智。只要能意识到沉迷游戏的危害,重新振作起来,相信你一定还是最棒的!”
3、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上存有“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对联。上联写岳阳楼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整齐优美,意蕴深厚。(该说法正确)
B.如今的网络安全,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不仅关乎个人安全、企业安全,也关乎国家安全,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该句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C.成功的关键不是努力去拷贝别人的特色方式,而是去学习如何发掘你自己独特的潜质。(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
D.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言谈中注重谦敬之分,如谦辞有“寒舍”“鄙人”“拙见”等,敬辞有“令爱”“惠存”“赐教”等。(文化常识表述正确)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开头提出论点,中间主体部分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末尾总结全篇。
B. 雨果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目的不是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同情,而是表达对失去圆明园这项艺术工程的惋惜之情。
C. 《论教养》一文开门见山,引入论题。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
D.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5、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栅栏(zhà) 怅然(chàng) 干涸(gù) 参差不齐(cī)
B. 坍塌(tān) 怂恿(yǒng) 蓦然(mù) 荒诞不经(dàn)
C. 飘渺(miǎo) 绽开(zhàn) 狭隘(aì) 拈轻怕重(niān)
D. 恍惚(huǎng) 贪婪(lán) 尴尬(gǎ) 刨根问底(páo)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推崇 嶙峋 抵赖 自出新裁 坦荡如坻
B.婆娑 缰绳 喧嚣 长途跋涉 交头接耳
C.虬枝 狼籍 岔道 正襟危坐 重峦叠障
D.蹒跚 燥热 斟酌 磨肩接踵 振聋发聩
7、下面对《登幽州台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豪迈与乐观的情感跃然纸上。
B.前两句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C.天地之“悠悠”与诗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衬托出诗人的“渺小”。
D.全诗语句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语言苍劲奔放,意境雄浑,极富感染力。
8、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日:“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枫、豫章①为题凑②,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⑤以姜枣,荐⑥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优孟哭马》)
【注】①枫楩豫章:都是名贵的木头。②题凑:护棺木块。③穿圹(kuàng):挖掘墓穴。④太牢:指古代最高的祭礼。⑤赍(jī):调配。⑥荐:加快。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啖以枣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弱负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3】优孟向楚庄王进谏时,哪些语言技巧值得学习?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什么启发?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③?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敢爱死:岂敢爱惜一己性命。
【1】边境用兵,战事紧张,哪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2】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寂寞”“壮”“惊”,各是什么原因?
10、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请你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对材料一中的人物进行劝阻。
材料一:
材料二: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暴发,来势凶猛,传播速度快。据报道,已有相关专家解读为,新冠肺炎病毒源于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这与17年前广东爆发的SARS病毒疫情一样,也被专家解读为病毒源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
材料三:
2020年2月24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明确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2)小娟同学热情活泼,有着很好的音乐天赋。她想参加班级文艺委员的竞选,但苦于自己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一直犹豫不决。假如你是她的知心好友,想鼓励她参加竞选,你会怎么说?
11、古诗文默写填空。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论语•学而》)
②___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③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将相思之情转化为重逢希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浓重的乡愁,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12、填空题。
《昆虫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卷帙浩繁、色彩绚丽的画卷,描绘了一个个大自然的精灵。其中___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____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13、艾叶又飘香
①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
②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棕,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野山村的童谣,我倒是记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
③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好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④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动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烫得火辣辣的。
⑤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滚滚的。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
⑥初三是包粽子。粽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晒后备用。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棕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缓,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
⑦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菖蒲、艾叶、薄荷等。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已经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
⑧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扁食、鸭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祛风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
⑨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新衣服,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接着,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
⑩雷雨刚过,木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
【1】从文章的结构与内容上看,第②自然段中的童谣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2】下面的句子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1)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2)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
【3】有人认为,文中三处括号中的内容太啰嗦,应该删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4】文章标题为“艾叶又飘香”,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与艾叶无关的内容,是否文不对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端午的习俗里藏有一些历史、文化的故事。除了上文所述,请再简要述说一例。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松的情怀(半日闲谭)
洪振秋
①在植物的国度里,青松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树种。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比比皆是松的踪影。但青松却有一种其它植物无以比拟的气质。那一树树、一丛丛“公”字形的绿色树冠,使得江南江北尽显朝气蓬勃、浑厚华茂的青松气象。
②我长期生活于江南徽州山区,耳目之所接,尽是满山遍野的晴翠,这晴翠就是青葱满目、生机勃勃的青松林。大地有了它们,从此变得有了魂,有了魂就不同凡响。只要你细心观察,还可以发现,山峦之巅,怪石之上,有许许多多参差不齐的黄山松,植物学家称它们为“天海矮松”。尽管长得矮小,却让人感受到它们的挺拔苍劲。它们生于深岩石罅中,永无肥壅,风雪不停摧残,然其貌俊美,细鬣攒针,婆娑于茫茫云海之中。一株株瘦小的黄山松,正撑着一把把雪花小伞,漂浮于云海,再现着唐诗宋词的绝美意境。此时,你觉得它弱小吗?风雪也好,骤雨也罢,它还是那样的坚韧、勇敢,恣意摇曳,低吟浅唱。
③青松的岁月大都是风霜雨雪,因而练成它铁骨傲霜冰、清气满乾坤的气质,造就它摩天抚云的胸怀。它永远是那么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是世间永恒的绿色使者,所以,人们都喜欢称它为劲松、翠松。墨色的枝丫纵横交错,虽经磨历劫、伤痕累累,却依然顽强地支撑着一顶顶“公”字的松毛帽子,或大或小,一直保持着一种正色庄重的模样。松涛似海浪一般奔腾,根根条条的龙鳞虬枝铮铮作响,发出一波又一波极有韵律的声音。松下的淙淙清泉也变得充满诗意,吟诵着《诗经》《楚辞》中的名句,“山有乔松”“如松茂也”……或浪漫或豪迈,或婉约或旷达,氤氲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④青松即使燃烧,化作烟尘,依然芬芳于人间。古人早已把它的烟尘制成一片片幽香的墨锭,黑中透亮,能在宣纸上化作行云流水的墨迹。因为它的墨痕,让后人领略到唐诗宋词的飘逸,元曲的苍凉,明清小说之意蕴。因为它的墨韵,又让后人见到烟云万状的湖光山色,《清明上河图》的古雅,《富春山居图》之流韵……此乃万载存真的松烟墨之所为。
⑤青松虽然声震山野,誉满寰中,却韬曜含光,从不张扬。许多树林中杂木颇多,青松处于硕大强悍的树种之旁,时时被挤压,被侵占。杉树、榧林、樟树、皂荚树、枫树、银杏树……它们似乎都威武霸气,在青松四周疯长、攀比。青松从来不恼也不怒,即使被挤到了涧底,依然能够低垂着头顽强地生长。青松有一种以径寸之苗,长出遮盖百尺之气势。所以,青翠如泻,让山脊次第织染着凝翠,从而获得四季常青的好口碑。青松这种胸襟和境界,足以让那些形形色色的邻居们揣摩和评判了。
⑥松也开花,笑意盈盈。松花美丽易逝,却能够一直在唐诗宋词中绽放。花期来临,它们一刻也不敢怠慢。松花盛开,盈润饱满,姿色艳丽,看上去,像是镶嵌在树枝上金灿灿的小风铃。花纷纷坠落时,一地斑斓,地上便生出了一朵朵如伞一样的野松菇,或粉红、或玫瑰红、或珊瑚红,还有少量的蓝绿色。它们或羞涩地打着小伞,或相拥而抱,一团团,一簇簇,姹紫嫣红,是美的盛宴。它们不断引来川流不息的人群,还有左窜右钻的野兔、松鼠们,热闹非凡。
⑦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那松涛奔腾的意境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一棵棵高洁的青松,不怕风吹雪压,一丛丛、一片片地簇拥着,处处迸发出宁折不弯的刚直和豪迈气概,傲然挺立着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伟岸形象。
⑧“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这是青松在寒冷的冬日里,给我们的昂扬自信。
选文来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概要的抒写了青松的气质,总领全文。结尾简明扼要。
B.本文语言生动活泼,运用各种修辞描绘青松的美好形象,富有感染力。
C.第④自然段赞美墨痕、墨韵,感怀中华文化的博大,与本文所表达主旨不一致。
D.文章多数段落既有写到松树的形象,又有赞美松树的品质,形散神不散。
【2】文章的第⑤自然段作者写到“青松这种胸襟和境界,足以让那些形形色色的邻居们揣摩和评判了”。形形色色的的“邻居们”指的是什么?需要揣摩和评判的是什么?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第⑥自然段:它们或羞涩地打着小伞,或相拥而抱,一团团,一簇簇,姹紫嫣红,是美的盛宴。(赏析句子)
(2)第②自然段:风雪也好,骤雨也罢,它还是那样的坚韧、勇敢,恣意摇曳,低吟浅唱 。(赏析加点词)
【4】文章的末尾用诗句来结尾,有什么作用?
【5】文章的标题是“青松的情怀”,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青松有哪些情怀?对你有什么启发?
15、作文
生命是一次温暖之旅,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无数的爱与美丽与你同行,你走出的路途越远,遇到的美好就越多,一双永远温暖的大手,一句滋润心灵的话语,一个默默注视的眼神……因为有了这样温暖的陪伴,我们才有了前行的勇气。
请你以“一路上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温馨提示:要写出真情实感哦,从自己心灵出发的文字,才能抵达别人的心灵。细节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更充实,具体的内容胜过空洞的抒情哦!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