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训诫:告诫,教导
B. 嶙峋:形容人瘦削 灌木:灌溉树木
C. 目眩:眼睛昏花 啜泣:抽抽搭搭地哭
D. 纳罕:惊奇,诧异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
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1)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终不愿意。
(2)在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季节,泛舟在 的金山湖上,真是惬意无比啊!
A.各取所需 美不胜收
B.各得其所 美不胜收
C.各得其所 美轮美奂
D.各取所需 美轮美奂
3、下列各项中,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
③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④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
A.④③①②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4、下列情节叙述符合原著内容的一项是( )
A. 简爱在舅妈家曾倍受折磨,经常被从早晨骂到晚上,所以到舅妈临死时,简爱依然讨厌她,而且最终也没有原谅她。
B. “大闹天宫”表现了孙悟空敢作敢当、不畏强权;“三打白骨精”表现了他嫉恶如仇、除恶务尽;“三借芭蕉扇”表现了他有勇有谋、藐视权威。
C. 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D. 《朝花夕拾》中,有对严谨治学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由衷敬意;有对范爱农的永久恨意;有对阿长的深切感激与怀念。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东汉司马迁编纂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老王》《最苦与最乐》分别是作家杨绛和梁启超的作品。
C.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集《羊脂球》。
6、下列对《狼》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耽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B.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议论,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的展开为:遇狼——御狼——惧狼——杀狼。后一部分为记叙,点明故事的主题。
C.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点明了文章中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7、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
(情境)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龙塔参观。在龙塔的二楼,有专门关于黑龙江方言的讲解区。你的同学小李认为黑龙江方言太土气了,没什么可发扬光大的,于是你对小李说:
A. 你的想法是不对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热爱自己家乡的方言。
B. 不喜欢方言就是不热爱家乡,看来你就不该在这儿生活。
C. 方言使人感到亲切,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值得我们发扬和推广的。
D. 方言有特殊的韵味和感染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博学而笃志 笃: (2)年与时驰 驰: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 (4)悲守穷庐 穷庐:
【2】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____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________ ”字,对比鲜明。
【4】(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9、阅读宋代辛弃疾的《玉楼春·戏赋云山①》,完成后面小题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①抗金北伐的力量屡遭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这首词写于词人闲居瓢泉期间。
【1】请说说首句“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中加点字“推”的表达效果。
【2】联系词的上下片,请理解尾句老僧之喜的作用。
10、七年级“雏鹰”文学社拟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作为负责人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
(1)“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其阅览室,但有部分字被墨汁涂抹看不清楚了,有几个同学填补了下联,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
对联:勇排学海千层浪 敢跃书山
①万道岭 ②万仞峰 ③至天宫
选择(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2)社员小明拟写了一份征稿启事,但有一句存在语病,请你在横线处修改过来。
征稿启事
①通过读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②为此,“雏鹰”文学社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的征文活动。③来稿可以是读书故事、读书经历、读书心得等。文体不限,字数1000字左右。④截稿日期为2019年12月30日。⑥来稿请寄“雏鹰”文学社,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放送至CYWXS@163.com。
“雏鹰”文学社
2019年12月24日
有语病的是第_______________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3)作为活动负责人,你将邀请校长参加社团启动仪式,请用一句话表达你的邀请之意,要求表达礼貌、得体,并恰当使用“莅临”一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字以内)
1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2)______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3)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名人传》片段,回答问题.
“……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①在上面语段中,“我是” ,“这种疾病”是指 。
②在《名人传》序中,罗曼 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还有两位英雄是 和 。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父亲
粱漱溟
①我父亲天资不高,但秉性笃实。他心里相当精明,但很少见之于行事。他为别人最不可及之处,是意趣超俗,满腔热忱。我最初的思想和做人,受父亲影响最大者,就在这里。
②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兄妹共四人,我排行第二。父亲对我们是宽大和慈祥的,尤其对我。儿时记忆,大哥挨父亲的打,仅有几次,被厉声训斥的事很少;而我则一次挨打的事也没有发生过。我小时候既呆笨,又执拗,应属“该打”之列,但父亲却对我绝少正言厉色的教训。父亲对我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训,毋宁说是提醒和暗示。我儿时完全没有感觉到来自严父的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和威迫,他从未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待儿童或少年。
③有这么一件印象极深的小事。大约在我八九岁时,我自己积蓄得一小串钱(用麻线贯串之铜钱),常挂在身边玩。有一天忽然不见,各处询问,并向家人吵闹,终不可得。隔天父亲在庭前桃树枝上发现,心知是我自己遗忘。他不斥责,亦不喊我来看,却铺纸写了一段话,大意是说他有一小儿自己将钱挂在树上,却到处询问,吵闹不休。如此糊涂,真不应该。写完后交与我看,亦不作声。我一下子呆住了,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愧,追悔自己的举动。
④这桩事很能说明父亲对我的管教方法。在我七八岁至十二三岁之间,我所受父亲的教诲,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一是听他讲戏。父亲平日喜欢看戏,常以戏中的故事、人物讲给儿女们听;孩子们也常随他去看戏,但大都似懂非懂。再是同他上街,购买日用品或办一些零碎事,借此练习经理事务,懂得社会人情。三是经常听他对我们生活和做人的告诫。例如关于清洁卫生及如何照料身体,如何尊长爱幼等事,他都极为耐心而细致地嘱告我们。
⑤到我十四岁以后,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诸行事。父亲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不同意的,也只是让我知道他不同意而已,却从不加以干涉或制止。当我十七岁和十八九岁时,有些关系颇大而与他见解相左之事(如我加入京津同盟会,参加辛亥年革命党的活动),他仍不加干涉。
⑥就在父亲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自以为是,自以为非,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成就了我一生的自学、自进、自强。
【1】请联系全文概括选文第①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末作者阐述“就在父亲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自以为是,自以为非,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成就了我一生的自学、自进、自强”,结合选文内容归纳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他现在哪些方面?
【3】请结合上下文语境,品味文中划线句子和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小时候既呆笨,又执拗,应属“该打”之列。
(2)我一下子呆住了跑去一探即得。
【4】《月迹》中奶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月亮,发现美,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界。文中的“父亲”用这种方法引导儿子感知、反思、成长,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对他们这种教育方式的认知。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相关任务。
丢失的梦
周海亮
(1)母亲对槐说,槐啊,昨夜里你爸的眼镜,上了雾水。我给他擦,怎么也擦不干净……
(2)槐说后来呢?
(3)后来你爸找来一个大木盆,把我,还有你,抱上去。他推着木盆,划啊,划……我眯着眼睛,给你爸唱歌……我不停地唱……唱啊,你爸爸就趴在木盆上,看着我们傻笑……水清清的,蓝蓝的。
(4)那时母亲和槐正吃中饭。母亲夹一块鱼,小心地择去上面的刺。母亲的表情,平静得像黄昏的湖面。
(5)槐不厌其烦地听母亲讲梦,听了三十年。母亲的梦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梦中的地点,可能在小屋或者马路,可能在河川或者森林……可是她的梦不管如何变化,有一点一成不变。那就是,槐年轻的父亲,总是固执地在她梦里出现。
(6)槐不记得父亲的样子。槐的父亲没有留下任何一张照片。
(7)那时母亲还很年轻,鲜花般娇艳的脸,稗籽般饱满的身子。那时槐还在襁褓,像未及睁眼的粉色透明的小猫。大水眨眼就来了,房子成为落叶,在水中翻着跟头。父亲说,跑。他抱起女人,女人抱起槐,他把女人和槐抱进木盆。木盆飘起来了,他也飘起来了。他凫水的姿势怪异且笨拙,从母亲多次的描述中,槐判断出父亲用了狗刨。母亲说你累吗?父亲说眼镜湿了,你帮我擦。母亲就帮他擦干眼镜,再帮他戴上。擦干的眼镜在几秒钟后被重新打湿,巨大的水珠像镜片淌出的汗。槐在母亲怀里嚎啕,父亲在漫天洪水里微笑。母亲说你累吗?父亲说你唱支歌给我听吧。母亲就开始唱。她不停地唱,不停地唱。后来她睡过去。睡过去的她,仍然唱得声情并茂。再后来她醒过来。醒过来,只看见一片苍茫的黄浊的水。
(8)从此,母亲只能在梦中,见到自己的丈夫。她和他牵手和相拥,缠绵和怄气,卿卿我我和剑拔弩张,恩恩爱爱和白头偕老。梦成为母亲平行并游离现实的另一个世界,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每天她都要给槐讲述自己的梦。有一天她说,昨天我给你爸,拔掉十二根白头发。有一根,分了叉……
(9)槐盯着母亲,他发现母亲是那样苍老。母亲的身体飞快地僵化,像一枚风干的枣,落下了,静静等待着冬的掩埋。槐说妈您休息不好吗?母亲说习惯了。这么多年,天天晚上做梦,醒了,就再也睡不着。母亲再一次陷入沉思。槐知道,其实,她怕所有的梦。因为父亲总会在梦中出现,三十年来,一夜也没有拉下。梦让母亲在梦里兴奋异常,在醒后伤心不已。
(10)母亲对槐说,槐啊,昨夜里你爸,嫌我把菜炒咸了。这个死老头子……
(11)年轻的父亲,竟然在母亲的梦里,一点一点地变老。槐想着这些,心隐隐地痛。
(12)槐找到学医的大学同学。他把他请到家中,吃了一顿饭。饭后,同学悄悄告诉他,你的母亲,需要更多的休息。
(13)槐说可是她三十年来一直这样。
(14)同学说可是她现在年纪大了。年纪大了,就不比以前。总之,她不需要梦,她只需要更深的睡眠。
(15)槐听了同学的话。他的菜谱严格按照了同学的指点。茶几上有茶,客厅里有淡淡的曲子。所有的一切,全是槐的精心安排,全都有助于母亲的睡眠。槐不想让母亲过早衰老。尽管,他似乎无能无力。
(16)终于,那天饭桌上,母亲没有讲她的梦。母亲静静地吃饭,眼睛盯着碗里的米饭。母亲不说话,槐也不敢吱声。后来母亲放下筷子,叹一口气,站起来。
(17)槐说,妈,您今天没给我讲你的梦。
(18)母亲笑了笑。她说昨天夜里,我没有做梦。昨天夜里,我把你爸弄丢了。槐啊,你说,是不是人老了,连梦都会躲开?
(19)槐说妈,您睡得好,是好事情。听说,这样可以长寿。
(20)母亲再笑笑,笑出两行泪。那泪顺着她的笑纹,蜿蜒而下。她说可是这样的话,活着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没有梦,如果梦中不能相见,我靠什么活下去呢?
【1】(寻梦:概括情景)文章的开头第(1)段从母亲的梦开始讲起,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母亲开篇梦见的情景。
【2】(如梦:分析环境)文章第(3)段和第(7)段对水的描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两种描述分别蕴含的情感。
【3】(惊梦:品味语言)文章的两处对母亲的外貌描写,极富表现力,请结合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1)鲜花般娇艳的脸,稗籽般饱满的身子。(请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母亲的身体飞快地僵化,像一枚风干的枣,落下了,静静等待着冬的掩埋。(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入梦:揣摩心理)文章第(11)段“槐想着这些,心隐隐地痛”。槐的心为什么隐隐作痛呢?请结合文章内容,揣摩分析此刻槐的心理活动。
【5】(追梦:探究主题)文章第(14)段,槐的同学认为:“她(母亲)不需要梦,她只需要更深的睡眠。”你赞同槐的同学的观点吗?请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15、《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遇见,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请以“遇见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