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人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___,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何在。有些人有一种____,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毫无意义的______
A.之所以 缺陷 感觉 惺惺作态
B.之所以 缺陷 错觉 扭怩作态
C.所以 缺点 感觉 扭怩作态
D.所以 缺点 错觉 惺惺作态
2、小明同学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帮他选出空格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1)这些新闻从业者 ,加深政党间彼此的冲突,不分清红皂白地翻找丑闻和小失误,所有这些积累下来的影响腐蚀了我们对辨明真相的一致的标准。
(2)橘子洲头,滔滔的湘江水流和伟岸的毛主席头像 成为长沙的一大胜景。
(3)东京奥运会,我国键儿再创佳绩,可见,努力刻苦训练是夺得奥运冠军的 任何偷奸耍滑都是徒劳。
A.断章取义 相得益彰 不二法门
B.寻章摘句 相辅相成 旁门左道
C.断章取义 相辅相成 不二法门
D.寻章摘句 相得益彰 旁门左道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巴黎圣母院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说它是哥特式建筑的瑰宝,真是名副其实。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用虚构的故事,再现了中世纪的画面,赋予了这座建筑新的生命。皇权的暴戾,教会的虚伪,善良的平民,不屈的抗争,海枯石烂的爱情,带给人们强烈的情感冲击。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都去寻找这个全法国人心中的精神“原点”。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这座被烧毁的建筑再次令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A.名副其实
B.海枯石烂
C.纷至沓来
D.叹为观止
4、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最近,有关“脆皮大学生”的话题热度不减。不少年轻人分享着令人______的经历——年纪轻轻,却“一碰就碎”“一动就伤”。生活中,“脆皮青年”的确存在,但肯定不是主流。成都大运会上的青春身影奋勇争先、杭州亚运会上的青春风采璀璨夺目,就是______。我们可以确定,今天的年轻人,______“文明其精神”,______“野蛮其体魄”。所谓的“脆皮”,有夸张戏谑的意味,更多只是一个玩笑,不能以偏概全。
A.如坐针毡 证明 不论 都
B.忧心忡忡 证明 不仅 而且
C.如坐针毡 证据 不仅 而且
D.忧心忡忡 证据 不论 都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____
(2)余拏一小舟____
(3)雾凇沆砀____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
(5)千山鸟飞绝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甲文中“______”一句运用写意的手法,巧妙地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满是冰雪的西湖万籁无声的寂然景象;乙诗中“______,______”两句也写出了江上极其幽静与沉寂的景象。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4】从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和乙诗“独钓寒江雪”两句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6、阅读秦观的《行香子》,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三、四字短句,勾勒出百花争艳、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B.上阕以描绘“小园”一带的景物为主,移步换景,“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
C.下阕“远远围墙”四句,视野由近放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
D.“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出作者怡然自得情状。
【2】简要赏析“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7、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写出你观察这幅漫画得到的启示。
8、诗文填空。
(1)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5)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打猎武士的英姿和气势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出先达德高望重,弟子众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议论文阅读。
少说是一种智慧
江旺明
①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说:“你的话应该像黑夜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大师对话语的精辟见解让人颇受启示。
②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生活和工作之中,人与人之间运用适当的语言,可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增添乐趣、促进工作。然而,话语过多、夸夸其谈,便会让人生烦起厌。
③“善言不必多,言多必有失。”历史上的文臣武将,都明白“多言必败”、“多事多患”的道理,都知道管好口舌的重要性。东汉名将马援,很讨厌议论别人长短的人,他说:“儿孙中有人有这种行为,让我难受,我宁愿去死。”清代名臣曾国藩也认为“多言失德”,他说招致品德败坏的是“长傲”与“多言”。
④话语过多,往往显示出自己的虚伪浅薄。俗语“一壶水不响,半壶水叮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看一个人,评价一个人,智者不会光听这个人是怎样说的,而是要揣摸这个人是怎么想的,更要看这个人是怎样做的。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说合适的话。说话之前,注重观察、审视、酝酿和蓄力,如同拉弓射箭一样,拉弓蓄力,射出去的箭才铮铮有声。麻雀每天从早到晚,啾啾叫个不停,却不引起人们注意;楚南有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⑤少说话,多倾听。清代文学家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倾听自然,回归自然,净化心灵,找回真实的自己。你也可以倾听自己,与自己对话,真正读懂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加热升温,摈弃虚华与浮躁,驱逐烦恼和郁闷,创造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旋律。
⑥。对同志、朋友和家人,多一些微笑,保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面对无奈事情,淡然处之,微微一笑,若无其事,乃是最好的应对办法。面对天灾人祸,多一些微笑,保持豁达的心境和乐观的态度。
⑦少说话,多思考。多思考,就不会片面看问题;多思考,话语和行为就会少出错或不出错;多思考,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就容易被人接受。
⑧少说话,多干事。生活和工作中难免陷入困境,不将“难”字挂在嘴上,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做出成绩后不表功、不炫耀,不居功自傲,要学会守拙,善于推功揽过。被人误解、受到委屈时,也要少说话,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⑨少说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艺术,还是一种美丽、一种智慧。记住大师的告诫,话语像黑夜星星。黑夜星星虽然少,但给人光亮,照人前进,被人欣赏,受人点赞。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用朱自清《沉默》中的语句开头,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根据文意,为文章第⑥段横线处补充适当的句子。
【5】阅读下面内容,试概括出墨子的观点。你赞同墨子的观点还是本文的观点呢?谈谈认识?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硅绳,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10、神奇的瓦片
①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随着朝代更迭,瓦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奢华的琉璃瓦,也可以看到徽州质朴的粉墙黛瓦。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②但,如今,瓦的功能性被扩大化了,这一改变源自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汉瓦。汉瓦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是更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也是现有市场里太阳能产品和传统屋面瓦的升级产品。
③汉瓦之所以能发电,核心技术是,它将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换言之,就是将轻薄、高效、柔性的铜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芯片通过内外双层的夹胶封装工艺,精密封装在透光度超过91.5%的玻璃内层中,这种太阳能芯片能让瓦片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进行薄膜发电。
④除了具有发电功能之外,相比传统屋面瓦,汉瓦还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防渗水、抗冰雹等特性。汉瓦具有玻璃材料、U型挡水条、F型卡槽三重防水保护。其中,玻璃材质永久不透水,U型挡水条保证瓦片安装后上下方向不渗水,F型卡槽双扣结构保证瓦片安装后左右方向不渗水。
⑤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⑥不过这款神奇的瓦片售价也不菲,每平方米售价在千元以上。
(选自《东南快报》)
【1】选文中这种神奇的瓦片有哪些功能?
【2】选文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为了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目前上市销售的汉瓦包括三个系列,分别是曲面、平板、倒C型三款。
【3】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多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1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摇晃的世界
①我和三岁的儿子一起走在田间。这初春的太阳,照在哪里都有些毛茸茸的。
②“这是什么?”他问。“南瓜.”我答。“哈哈,”他笑起来,“南瓜,它是很难的瓜。”“这是什么?”“芥菜。”“芥菜,哈哈,”他又笑,“借来的菜。”回到家里,桌子上放了一筐猕猴桃,他指着里头的毛果子:“猕猴桃,这是迷路的猴子的桃。”
③我看他又笑又跳地,把南瓜、芥菜和猕猴桃的这个世界摇来晃去,几乎颠翻,一时也恍惚了。在那么一阵,这个世界的坚固和稳当从我的感官里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那么一点混沌和迷濛,似曾相识地。我好像也微微地摇晃起来。
④那还是在什么时候哪,铁锅子里的汤咕嘟响着。妈妈抓一把粉丝,丢进汤里。我站在灶台边的方凳子上,不错眼地瞧着白色的粉丝簌簌而下,项刻软软地跌在水里,多么奇妙。更奇妙是粉丝汤端出来了,外祖父一边夹起粉丝,一边说道:“瞧,这粉丝有‘鼻头’。”在我听来,这是多么难解的一个世界。我忍不住问,粉丝的鼻头在哪儿?外祖父用筷子挑起一根透明的粉丝,指着上面凸起的一小团白色,可不是像它的鼻头么!这普通的食物在我眼里立时变得特殊起来。它的鼻头,是不是闻得见汤里的气味?既然有了鼻头,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丝了,它会介意被我们一口一口吞下肚去吗?吃粉丝的时候,我会小心地避开它的“鼻头”,好像那样至少表达了一点儿抱歉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没有人告诉我,我却猛地醒悟了,外祖父所说的“鼻头”,其实是“别头”,是越方言中对于一切纠结成团之物的指称,与我想象中的鼻头,实在相去甚远 。一霎时,我从微微的迷醉中苏醒过来。摇晃的世界立定了。
⑤现在,我们喝着开水。儿子说:“开水,是打开的水。”厨房里摆着新鲜的蔬莱,他说:“蔬菜,是看书的菜。”他指着薯片:“这是老鼠数过的片。”我的世界再一次经受着摇晃。
⑥我们一起读图画书。翻开封面,他说:“瞧,封面,这是有风的面。”一边说着,一边扇动硬装的封面。有风从我们脸上拂过去。故事里有“稻草人”。他从床上站起来,努力用头倒撑着身子,翘起一只脚来,说:“倒——草人。”马路上,一辆大巴开过去,他数道:“大巴(八)车,大九车,大十车。”
⑦我跟着他,学习重新观看这个世界的各种姿势。歪着头看,侧着身看,倒过来看,从手指头缝里往外看。我们经过一棵大树,他指着自己的脚、身体、头发,说:“这是我的根、茎、叶。”我们去湖边看小鱼,鱼少得很。他点着头,说:“今天一定是少鱼日。”我们一起念儿歌:“谁会飞?/鸟会飞。”他说:“不。毛巾会飞。猫会飞。狗会飞。人会飞。我会飞。”我们谈做梦。我说,昨天晚上我没有做梦。他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
⑧哈,他怎么想的。一个梦,打开来空空的,比起什么梦也没有做,的确要有意思得多。
⑨有一天,朋友带给他一样礼物。我们一起拆开漂亮的包装盒。盒子里卧着一个漂亮的杯子。
⑩我把杯子擎起来:“看,好漂亮的杯子!”他却兴奋地探手到盒子里,捧出那里用来垫衬杯体的一大团揉得皱皱的细碎纸条——我都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礼物盒里有了这样的碎纸团?“看,好漂亮的稻子!”他把“稻子”扬起来,看着它们落到地板上,再检,再扬,高兴得咯咯笑:“我喜欢这个礼物。”我扬一扬手里的杯子,试图让他至少把“礼物”看完整些。不,他只忙着扬他的“稻子”,在客厅里跃跳、欢笑。我握着杯子,有些落寞地站在边上。
⑾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一个杯子的价值看得比一团碎纸更重要了呢?
⑿大约就是从我们的世界停止那种令人神迷的摇晃感开始吧?
(选自2019年4月18日《文汇报》,作者赵霞,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面哪一项的理解有误( )
A.儿子根据发音理解名称,这一有趣的细节,引发我类似的童年回忆。
B.儿子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与成人的固定思维不同,这让我学习到重新观看这个世界的各种姿势。
C.拆开礼物后,儿子却不喜爱杯子,这引发我对成人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观的反思。
D.对比是全文重要的写法。我与儿子代表了儿童与成人两种世界,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2】请赏析“一个梦,打开来空空的,比起什么梦也没有做,的确要有意思得多”这句话。
【3】文章第四节中写了“我”童年的回忆,有什么用意?
【4】读下面的诗歌,谈一谈诗中“幼女”与文中“儿子”的形象有何异同之处。
幼女词
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5】你怎么理解题目“摇晃的世界”?
12、作文。
请以“忍不住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不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④文体自定,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