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无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篇课文作者采用 的方法描绘了  与众不同的美。进入天山时,欣赏到神奇的   ;往里走,领略   的幽深;再往里走,满眼烂漫的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   这个字用的最好。原因是

     

  • 2、给下面的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4)

    1)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没有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它们(   )能再生,不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更不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4 人们(   )不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或者不用化学品,(   )能使它们再生,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开颜_____   进犯_____   险要_____ 沉着_____

    奉命_____   屹立_____   相继_____ 依托_____

  •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________

    ②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___

  • 5、把下面成语补充完整。

    英勇  ________ 全神  ___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身碎  ____   ____  首挺  ____   ____    ____

    坚强  ________ 热血  _______     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_______,“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

    【2】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两项是____

    A.词的上片描写了喜鹊、蝉等景物,看似热闹,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B.词的下片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C.词人描摹了一幅秋天江南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路转溪桥忽见”,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写出词人骤然看出临近旧屋的惊喜,又表达了对未来路途遥远的焦虑。

  • 7、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等闲识得东风面,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咏史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表面上看,诗歌的第一句“胜日”指____________,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___________;“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__________

    4提到朱嘉,我会联想到他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

  • 8、阅读苏轼词两首,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蕭蕭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材料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解释材料二中画“   ”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苏轼和这两首词,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题)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材料一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萧萧暮雨,子规声声,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C.材料二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4】第二首词是苏轼流传最广的诗词之一,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试着从写法、意境、联想等任何一个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①春天来了,小区里那棵玉兰开花了。一树纯洁无瑕的花儿像雪一般,在风里摇曳。

    ②春天本该是热闹的,空旷的天空中却只有一只孤寂的鸟,郁郁地发出嘶哑的叫声。本该装满新书骑在肩上的书包,却塞着寒假作业,落寞地蜷缩在角落。

    ③那天晚上,爸爸难得在家,笑嘻嘻地拎回两大袋汤圆,煮起来放了些桂花糖,甜滋滋地吃着。妈妈那晚值夜班,没能和我们聚在一起。爸爸得意地拍了照片,配上文字:这次缺的不是我。

    ④次日早晨。妈妈已回来,帮爸爸收拾着行李。弟弟黏着他们,不离开。爸爸是一名医生,他要去武汉了。就在几天前,那份援鄂抗疫请战书交到了医院,上面署的十几个名字里,有他。

    ⑤爸爸微笑着,抱着弟弟,指着地球仪上的临海:“你看,你在这儿——”爸爸又点一点武汉:“爸爸这次要去这儿。你看,是不是很近呀?”

    ⑥“啊——真的很近耶!”弟弟坐在爸爸的腿上,兴奋了。他也许不知道,那短短的不到一厘米的距离,隔着不知多远的漫漫路途;他更不知道,爸爸这一去什么时候能回来……

    ⑦“爸爸再见!”说再见时,弟弟很开心,他可能以为爸爸三天就能回来,带着大家一起去吃好吃的。

    ⑧爸爸简单地说了一句“再见”,就拖着行李,跨过门槛,轻轻把门带上。

    ⑨武汉那边。爸爸以及无数逆行者奋力抗击疫情。隔离服是一次性的,一穿就是八个小时,中间不能脱下来,不能喝水、吃饭,连厕所也不能上,只能穿尿不湿应急。一层又一层的隔离服很闷,很热,一只又一只的口罩很紧,很勒,脱下时,脸上已经被护目镜和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

    ⑩爸爸所住的酒店离方舱医院很远,坐大巴车要好几个小时。正规防护服的穿脱流程又十分复杂,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因此,他们每天都是凌晨三、四点钟出发,在车上颠簸好几个小时才到达医院。乘车回酒店时,已经是深夜了。长时间工作加奔波,使他们无比疲惫。同爸爸一起战斗的一名医生感慨:“我们不曾见过凌晨四点的临海,却已经熟悉凌晨四点的武汉和凌晨四点的长江大桥。”是啊,他们经常在一个个冷清的拂晓穿过这座大桥,对这里比家乡还熟悉了。

    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不就是那枝梢上的玉兰吗?他们处在最危险的位置,没有绿叶庇护,随时会被风吹落,但他们依然坚强地与早春的劲风抗争……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1】作者回忆了爸爸出发前和在武汉的四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图。

    出发前

    出发前

    在武汉

    在武汉

    爸爸和我们吃汤圆。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借“鸟”和“书包”,表达了______________的情感。

    【3】文中划线句子中“不到一厘米的距离”指______________的距离。你认为“这个距离”是“近的”还是“远的”?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为短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

    A.玉兰花

    B.我的爸爸

    C.远与近

    D.严冬过后是暖春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练习。

    【1】学生的名字叫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幅图的意思。

    图一:_____

    图二:_____

    【3】老师表扬学生“孺子可教也”,为什么?

    _____

  • 11、阅读课外语段,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特别要感激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才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

    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

    【1】单项选择题。

    (1)文中画“ ”的句子为什么强调门是被“踢”开的?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踢”表现出当时的“我”愤怒的情绪和对老师粗鲁的态度。

    B.“踢”更能体现“我”内心的浮躁和张扬。

    C.“踢”衬托出语文老师的大气与宽容,写出了语文老师在“我”心目中高贵与美丽的形象。

    (2)对“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得到夸奖之后,开始学会卖弄所谓的“才气”,作文写得臃肿、夸张,此时,才气是害人的。

    B.“我”以前的作文受到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赞赏,被认为有才气,其实老师们的夸奖是害了“我”。

    C.“我”自认为很有才气,瞧不起身边的人,给同学们带来了伤害。

    【2】文中曹文轩深情回忆了关于他的语文老师的哪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张最后一段中画曲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明亮,表现了“我”得到语文老师的教导后______________的心情。

    【4】“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被尊重的快乐

    ①儿子这些天特别开心,他告诉我们,他有新朋友了。他的新朋友,是小区门口的一名保安。

    ②儿子性格内向,很少和陌生人说话,他怎么会和小区的保安混熟的?

    ③儿子说,有一天,他一个人从外面回家,门口站岗的保安突然说了声:“你好”。儿子吓了一跳,回头看看,也没别人呀。原来保安是问候他。这让儿子非常意外,因为激动,儿子的小脸憋得通红,他也仓促地向他问候,“你也好!”保安笑了。

    ④儿子说,从来没有大人那么礼貌地问候过他。他很开心,也很害羞。他记住了那个保安的笑容,他脸晒得很黑,牙齿好白。

    ⑤此后,每次经过小区大门口时,儿子都会留意是不是那名保安值班,如果是他,,他一定会向儿子问好,而儿子也早就在心里准备好了问候,离大门远远的,儿子的脸上,就隐约露出期待的笑容。

    ⑥就这么简单,儿子和小区门口的一名保安,成了朋友。而他们的友谊,仅仅是儿子从大门口进出时,两人互致的问候。

    ⑦只有他和我打招呼,我喜欢他。儿子骄傲地说。

    ⑧我摸摸儿子的头。

    ⑨其实,每次从小区大门口进出时,值班的保安都会向我致以职业性问候。我会礼节性地笑笑,或者点点头。但也有很多时候,心中正在想着事情,或者赶时间,就匆匆走过去了。这时,保安的问候就像一阵风一样,轻轻飘过。

    ⑩从来没有留意过,这种职业性的问候。

    去饭店吃饭,迎宾小姐会列队欢迎,“先生,中午好!”“先生,晚上好!“声音甜润。进去的食客,一个个昂着头,腆着肚皮,目不斜视,对迎宾小姐的问候,也是充耳不闻,仿佛你推开门,门轴就会发出声音一样。迎宾小姐们似乎也早习惯了这一切,即使你视而不见,她们的脸上还是会堆着职业化的笑容,嘴里发出职业化的问候。问候的和被问候的,都了无趣味。

    很多公共场合,你能听到这样职业化的标准问候,而被问候的人,常常无动于衷,好像什么也没听见。

    依稀觉得,小区门口的保安,好像现在也不问候了。当有人从大门口进出时,他们只是笔直地站立,目不斜视,冷若冰霜。这不能怪他们,谁能忍受自己的问候,像哈出的一口气一样,无声无息啊。

    有一次,和儿子一起经过小区门口,那名值班的保安问候儿子和我:“你们好!”儿子看看我,又看看他,自豪地问候他:“你好!”

    儿子一脸灿烂,我注意到那个保安的脸上,也红光满面。我想,我的儿子和他的保安朋友,都是因为受到尊重,而无比快乐吧。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视而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儿子”和“保安”的友谊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对文中划“_____”线句做两条批注。

    语句:保安的问候就像一阵风一样,轻轻飘过。

    批注一:_______________

    批注二:___________________

    【3】划“____”线句对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被人尊重是快乐而幸福的。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请用不少于50字的文字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埋住( mái mán 淤泥(yū yú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4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陈嘉庚

    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他热心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1951年,陈嘉庚定居集美后,就立即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扩建工作。一天,陈毅到厦门视察(陈毅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辆黑色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住。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着这幢小楼,它和集美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

      陈毅看了陈嘉庚的住房和屋内陈设,心中颇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他随手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拿起一块糖,一边剥着包装纸,一边说道:嘉老,您让我又想起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看窗外幢幢高楼,不由地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惭愧!不敢当!不敢当!”陈嘉庚说,   。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啊!

      听了这话以后,陈毅紧紧地握住陈嘉庚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的。

    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1嘉老,您让我想起了延安!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2“‖”给短文分段。①         

    3根据短文第一段对陈嘉庚的介绍,并联系下文,想像一下第④段结尾处,陈嘉庚当时说的话,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后, 你觉得陈老先生哪方面值得你学习? 你有哪些想法? 用一两句简要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带“把”字的句子和带“被” 字的句子。

    例:他打碎了花瓶。

    他把花瓶打碎了。花瓶被他打碎了。 

    1.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写完了家庭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照样子,写人物说话,不用“说”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下面这几句话体现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请你仿照例句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句子练习。

    1.我们的人被他打死了四十九个呢!(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队奏起狂欢的音乐来。(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很神奇。(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快乐习作。

    团结合作的力量不可轻视。生活在一个团结合作的班集体里你一定很幸福:你一定有和某些同学团结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经历;你也一定看过别人(团队)因为团结合作而获得成功,或因为缺乏团结合作而遭遇失败的事例……请你以“团结合作”为主题写一篇记述文。

    要求:本次习作不可以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本地地名,学生名统一用(如:小明、小李)代替,学校名用“阳光小学”代替,地名用A地、B地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