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粗犷(kuǎng) 踊跃(yuè) 嘉肴(yáo) 相辅相成(fǔ)
B. 陨石(yǔn) 地壳(ké) 飞溅(jiàn) 出类拔萃(cuì)
C. 子衿(jīn) 窈窕(yǎo) 山麓(lù) 落英缤纷(bīn)
D. 指摘(zhē) 挚爱(zhì) 职分(fèn) 强词夺理(qiǎ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前物价上涨形势必须引起高度注意,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B.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D.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恐龙无处不在》一文的作者是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基地》《新疆域》。本文选自《沙乡年鉴》。
B.写读后感,引述要适当,不能过多;要以“感”为主,“感”是写作的重点。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D.《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介绍了核舟,生动再现了“大苏泛赤壁”的场景,令人赞叹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 。
②有的家长认为子女阅读课外文学名著、参加社会活动就是 ,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A.不言而喻 不学无术 B.不可思议 不务正业
C.不可思议 不学无术 D.不言而喻 不务正业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章起始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下列对《蒹葭》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洲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的焦灼。
6、根据提示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写老兵遥望家园看到的情景是:
, 。
(2)关河梦断何处? 。(陆游《诉衷情》)
(3)官船来往乱如麻,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怀》
(5)树欲静而风不止,
(6) ?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7、名著阅读。
快看啊!这里有一种会缝纫的蜜蜂。它剥下开有黄花底的刺桐的网状线,采集了一团填充的东西,很骄傲地用它的腮带走了。它准备到地下,用采来的这团东西储藏蜜和卵。那里是一群切叶蜂,在它们的身躯下面,带着黑色的,白色的,或者血红色的,切割用的毛刷,它们打算到邻近的小树林中,把树叶子割成圆形的小片用来包裹它们的收获品。
(1)上面的文段选自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情趣。如,在选文中用“骄傲地”来描述会缝纫的蜜蜂,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情趣。
8、阅读下面演讲词,完成下面小题。
笑谈大先生①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②,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而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而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 (1),一则曰:(2)。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②脱略虚空:不拘束,又包容万物。
【1】综观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恰当的二字词(从文中选)。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解释“中国”“五四”在句中的含义,简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演讲词要提高自己观点和思路的“辨识度”,除了观点要明确外,尤其要注意用提示性词语、关联性词语和过渡性语句来提示自己的思路。请从“提示性词语、关联性词语和过渡性语句”中任选一种,分析作者是怎样提示演讲思路的。
【4】“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是锤炼语言,增强演讲感染力的方法之一。请你以第⑦段为例,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首小诗,带给我们一段美的享受;一篇美文,带给我们一次思想的洗礼;一部小说,让我们体验人生的真善美……阅读,是我们在成长旅程中留下的最美的姿态。
上述材料,引起你的哪些联想和感悟?请以“阅读,人生最美的姿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文中如果需要出现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